鸟巢,常被视为温暖与安全的象征,是鸟类繁衍生息的摇篮。然而,与人类的房屋不同,大多数鸟巢并不具备防水的功能。
那么,当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时,鸟儿们又将如何应对呢?它们是否会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躲在巢中瑟瑟发抖?

先来看看鸟巢都长什么样:就像不同的人喜欢不同装修风格的房子一样,不同的鸟类也有自己各具特色的鸟巢。有的鸟巢像个碗,被称为“碗状巢”,主要搭建在树杈或者树枝裂缝处,主要材料用到了树枝、泥土、羽毛以及蜘蛛丝等。这类鸟巢最常见,也是大家脑海中鸟巢的模样。

有的鸟巢十分精美,比如织布鸟、黄鹂等的鸟巢,这些鸟儿的巢穴就像个精心编织的一个“圆球”,并且是吊在树上的。该类巢穴被称为“球状巢”或者“吊坠巢”,除了有个出口外,几乎是全封闭的。有的鸟巢非常粗犷,比如像老鹰那样的猛禽,它们通常将巢穴建设在悬崖边或者大树的高处。而且,它们的巢穴非常大,往往需要花费数月时间将一根根树枝叼上去,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巢穴。当然了,还有些鸟根本就不筑巢,比如企鹅、游隼、海鸦等等,它们休息的时候,找个隐蔽之处藏起来就行了,产卵也是直接产在地上或者脚上,真正做到了“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但不管哪类鸟巢,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并不具备防水功能,那么鸟儿在下雨天的时候,究竟会如何应对呢?我们接着往下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鸟巢的主要功能并非居住,而是繁殖。对于大多数鸟类而言,鸟巢只是它们用来产卵、孵化和育雏的临时场所,而非长期栖息的“家”。因此,鸟巢的结构设计更注重轻便、通风和保暖,而非防水。

此外,鸟类的羽毛本身就具备出色的防水性能。羽毛表面的油脂层能够有效阻挡雨水渗透,保持身体干燥。因此,即使鸟巢被雨水打湿,只要亲鸟及时归巢,利用体温和羽毛的防水性,依然能够为雏鸟提供温暖干燥的环境。虽然鸟巢不防水,但面对雨天的挑战,鸟儿们并非束手无策。它们进化出了多种精妙的避雨策略,确保自身和后代的安全:

第一,鸟儿可以寻找天然的庇护所:许多鸟类会选择在茂密的树叶下、岩缝中或者建筑物屋檐下筑巢,这些天然的庇护所能够为它们遮挡大部分雨水。比如麻雀、燕子等常见鸟类就善于利用人类的建筑物筑巢。第二,鸟儿可以改变身体姿态避雨:其实很多鸟类都是直接让雨水淋在身上的,因为它们要保护好鸟蛋或者雏鸟。不过这些成鸟会通过调整身体姿态来减少雨水对身体的冲击,比如将身体蜷缩起来,头部埋入羽毛中,或者将翅膀紧贴身体等等。第三,鸟儿可以利用身体羽毛防水:如前所述,鸟类羽毛具备出色的防水性能,一些鸟类会在雨中抖动身体,利用羽毛的防水性将雨水甩掉,保持身体干燥。比如,鸭子、天鹅等水禽就经常在水中抖动身体,抵御雨水。第四,鸟儿懂得寻找同伴抱团取暖:一些群居的鸟类在下雨天会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来应对恶劣天气,这样既可以躲雨,又能保持体温。还有些鸟类在下雨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巢穴,等雨停了再回来。

总之,鸟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应对下雨等恶劣天气的完善机制,鸟巢只是它们用来繁衍后代的临时场所,并不是鸟类的“家”,因此它们并不会将鸟巢打造得十分完美。当然了,雨天对鸟类仍会造成不少影响,比如会导致它们觅食困难,造成体温下降,有些鸟甚至会在雨天生病、死亡,恶劣天气本就是造成鸟类死亡的原因之一。关于鸟巢,你还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