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消渴——蚕茧

沛春说健康 2024-08-14 19:57:56

蚕茧,别名:蚕衣、蚕黄、蚕茧壳。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除去蛹的干燥茧壳。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

【性状特征】

呈长椭圆形或球形,有的中部稍缢缩,一端有破口,部分为脱落的茧壳,长约2~4cm,直径1.5~2c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内壁具薄的丝网层,丝纹有规律,壁的断面稍剥离,可见多数明显的茧层。质轻而韧,不易撕破。偶有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色的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脱下的灰棕色、皱缩的蚕皮。气微腥,味淡。

【炮制】

将蚕茧剪开,除去蛹、蚕皮等内部杂质及色深被污染者。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性味与归经】

甘,温。归脾、膀胱经。无毒。

【功能与主治】

收涩、止血、止渴、解毒疗疮。用于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反胃,小便过多,消渴,痈疽脓成不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入散剂。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来源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蚕茧,方书多用,而诸家本草并不言及,诚缺文也。近世用治痈疽代针,用一枚即出一头,二枚即出二头。煮汤治消渴,古方甚称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故能止渴也。

【组成成分】

蚕茧主要是蛋白质("丝纤蛋白"和"丝胶蛋白"),此外含少量油脂类(由伯醇类、固体脂肪酸、石蜡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油蜡状物质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色素(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黄酮、无机物等。

【药理作用】

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三册)

【配伍应用】

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朱氏集验医方》)

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用米饮送下,日三服。(《圣惠方》茧黄散)

治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治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出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作痛,更服活命饮。(《小儿痘疹方论》绵茧散)

【相关记载】

《本草纲目》:

“蚕茧甘,温,无毒。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中药大辞典》:

“蚕茧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

《全国中草药汇编》:

“蚕茧清热止血。主治疮肿无头,血淋疼痛,大便下血,妇人血崩。血友病,牙龈出血,紫斑,鼻衄。蚕茧烧存性。亦作外伤出血的止血剂。”

《中华本草》:

“蚕茧味甘;性温。归脾经。止血;止渴;解毒疗疮。主肠风便血;淋痛尿血;妇女血崩;消渴引饮;反胃叶食;痈疽脓成不溃;疳疮。”

《本草分经》:

“蚕茧甘温,能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止消渴,去蚕蛹用。”

《本草易读》:

“蚕茧甘,温,无毒。治血淋血崩,止消渴反胃。疗诸疳疮,杀诸蛔虫。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

《本经逢原》:

“蚕茧甘温无毒。治痈肿无头。”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用。

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者禁用。

蚕茧过敏者禁用。

作者: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毛文豪

2 阅读:105

沛春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