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大伙对韩信曾被迫从他人胯下钻过的“胯下之辱”这事都不陌生。这一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片段,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些伟大的人物在成功之前,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潜伏期,遭受一些难以承受的挫折。
在咱们中国的历史当中,像这样的例子那是多得很呐,但实际上在整个全球的范围里,好多成功的人都曾经遭遇过各种各样的小“坎坷”,从而铸就了辉煌的人生。
在唐朝那会儿,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太监居然把一个“傻小子”给推上了皇位。然而这“傻小子”下的第一道圣旨,可把太监给坑苦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被视为“傻子”的李忱】
唐宪宗的第十三子李忱,出身卑微。他的生母郑氏仅是宪宗一时宠幸的宫女,她企图凭借儿子的身份进入上层社会,可最终还是未能摆脱下人的宿命。
李忱打小就清楚自己和其他皇子有所不同,他不像兄弟们那般奢靡放纵,而是行事低调,为人谨慎。可正因如此,他在皇室里反倒越发显得特别了。
李忱这人性格孤僻,话也不多,老是一声不吭地琢磨事儿。他这沉默的样子,常常被人误以为是脑子不灵光,就这样,他在宫里慢慢就被人当成“傻子”了。
据说,他在前往拜见太后的途中遭到袭击受了惊吓,之后性格就变成了这般模样。甭管这传言是真是假,打那以后,李忱在皇室里愈发被人轻视,竟然还成了某些人拿来寻开心的对象。
821 年,李忱只得了个没啥实际权力、徒有虚名的“光王”头衔。那时候,唐朝宦官势力如日中天,这帮太监压根儿就瞧不上他这个“傻子皇叔”,动不动就支使他去干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以此寻开心。而李忱呢,从不发牢骚,把所有的轻蔑和羞辱都默默咽了下去。
不过呢,他心里可不是啥都没感觉。李忱这人性格比较内向,从来不会随便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可实际上呢,他一直在悄悄观察和思考,琢磨自己身处的环境和状况。他清楚得很,要想在这个到处都是勾心斗角的宫廷里活下去,那必须得装一装。
那他就挑了个最为稳妥的法子——装成一个“傻家伙”,好让旁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这样就能躲开变成权力争斗的倒霉蛋了。对李忱来讲,这种装疯卖傻也是一种护着自己的办法。
【唐武宗怀疑李忱野心】
李忱的侄子唐文宗老是在宴会上拿他这个傻叔叔取乐,然而文宗的弟弟李炎却常常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位日后的唐武宗心机深沉,他压根儿不觉得李忱真的是个傻子。在他的眼中,这个叔叔多年来装疯卖傻肯定是在故意掩饰,其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位。
李炎早早就感觉出来,自己的叔叔李忱并非真的是个“傻子”。当其他皇子们拿李忱取乐戏弄时,李炎则一声不吭地在一旁观察,他灵敏地察觉到,李忱那看似痴傻的模样背后,好像藏着让人摸不透的心思。这使得李炎不由得怀疑,李忱是不是怀有某种不为人知的野心,比如说哪天想要争夺皇位。
832 年,文宗驾崩,李炎登基,成了唐武宗。这位“善于筹谋”的新皇,为让自己的权力更为稳固,打算暗中把这潜在的威胁给解决掉。他觉得李忱多年装疯卖傻,必定心怀不轨,要是有了时机,说不定就会起兵篡权。身为一个“铲除异己”的君王,武宗狠下心来,决意要想办法把这个心头大患给除掉。
【武宗密谋陷害 欲置李忱于死地】
武宗绞尽脑汁地设了好多圈套,一心想要李忱的命。他老是打着马球之类的幌子,频繁地把李忱叫进宫里比试,接着还安排自己的心腹在场上故意使坏,想让李忱摔倒受伤。
李忱参加了好几次马球比赛,可要么是被人给撞下马,要么就是在比赛完后,莫名其妙地在台阶那儿摔倒。这些看上去好像都是意外,然而这么频繁地发生,让人不能不心生怀疑。
最为凶险的一回,是在 840 年冬天的一个雪夜宴会上。武宗邀李忱跟他一块儿出宫去赏雪。在返回宫的途中,李忱又一次从马上掉落下来,而这一回,没人留意到这个情况。已然完全不省人事的李忱,在那冰天雪地之中整整冻了一宿,直至次日,巡逻的禁卫军发现了他,这才将他救醒。
这一连串的“意外”,使得李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宫中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武宗对他的警觉与防备已是显而易见。李忱只得万分小心,尽可能降低在宫中活动的频率,防止再次陷入危险之中。
他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成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李忱也琢磨起来了,寻思自己这些年的装样子是不是被看穿了,让武宗起了疑心,所以武宗才一门心思想要整死他。
【太监救出李忱 迎来转机】
终于在 840 年的一个冷飕飕的黎明时分,武宗下了命令,把李忱给捆得严严实实的,然后丢进了大明宫的茅厕里边。他是想着让这个让他觉得特别闹心的人在那慢慢死掉,这样一来,连他的尸体都不会有人注意到。
然而就在这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有个叫仇公武的太监,刚好去茅厕方便,竟在几堆粑粑当中,意外瞧见了这个气息微弱的皇叔。
仇公武或许是瞅准了李忱能当傀儡皇帝的潜在用处,也可能是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反正他打定主意要冒个险救下李忱。趁着守卫换班的当口,仇公武偷偷地将李忱送出了宫去。
成功脱险的李忱受到这个太监的保护,暂且被安置在其他地方。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然身处最为危急的时刻,唯有谨慎地寻找时机,耐心等待。或许,老天不会把人往绝路上逼,他总归会盼到有机会扭转局面的那一日。
六年的时光,等待着实不易,李忱成天心惊胆战,就怕自己行踪暴露,从而惹来杀身之祸。还好,到了 846 年的春天,老天还是给人留了条路,他总算盼来了转机。这时候,唐武宗已然病得很重,马元贽等一帮太监开始有所动作,他们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李忱——这个长久以来被当成傻子,貌似容易掌控的皇叔。
他们打算把李忱推上皇位,借此让他当个傀儡,好使太监们在朝廷中的势力得以进一步扩张。这么一来,倒是给了李忱一个绝佳的翻身契机。没准儿,这就是上天的安排呢!
【李忱清洗宦官 力挽狂澜】
眼瞅着皇位即将落入自己手中,李忱总算能够将自己多年积攒的心思和政治手段使出来了。要知道,这些年的“傻样儿”,不过是他为了活下去而无奈做出的伪装罢了。
在这般装疯卖傻的表象之下,李忱的内心实则充满了无尽的智慧与壮志。他私下里刻苦钻研典籍学识,在兵法治国方面也有着颇高的水准。现今太监自己找上门来,把皇位拱手送到了他面前。此乃他彻底改变境遇的绝佳契机。
847 年,李忱登上皇位后,立马采取行动,首要任务就是对宦官势力进行清理。他着手削弱太监的权力,把在朝廷中权势极大的李德裕给罢免了,让太监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减。像马元贽等重要的太监,都被严密地监控着,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遭到打压。此外,李忱还想方设法让太监和官僚之间产生隔阂,以此逐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他的精心筹划之下,太监和官僚之间的内斗愈发激烈。有一回,马元贽的亲信谋反的企图被人发现,李忱借此机会对其施以重刑,致使马元贽的威信大大降低。
紧接着,李德裕等那帮太监的党羽不是遭到贬谪就是被诛杀,太监“专权”的时代逐步走向终结。在面临诸多困境、内外交困之时,马元贽及其团伙也不再能够掌控皇权,李忱总算成为了唐朝实打实的决策人。
与此同时,李忱着手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展开变革,力求让唐朝的国力得以恢复。847 年五月,他亲自带领大军向北进发,成功击败了回纥等外族的进犯。
851 年,他再度南巡,对地方加以安抚,力保南方能够稳定且繁荣。在他的管理之下,唐朝的政局与经济有了显著的改善,边疆的局势也变得大为安稳,百姓们都过上了安定愉快的生活。李忱的这些成就,使得百姓们对这位“小太宗”极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