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肖迪的世界里,尤其难能可贵的,竟然自成一套独特的美学体系:尖叫美学。他认为只要逻辑是通的,一切创新都是可能发生的,而且一切互为因果。
如今快餐化社会,人们注意力从7秒退减为3秒,标识化、视觉化的亮点成为聚焦全民注意力的热点。
作为艺术家的肖迪反复、不断地让我们瞥见,一个我们毫不费力就能进入的宇宙。这不是现实世界,而是我们的枯燥日常渴望它所要成为的那个世界:既不怀有敌意,也不冷漠无情,而是充满意义——那是大地上的魔幻,它的大门并不因催生这个简单的事实而开启。
40年来,他一直在挖掘,为的是搭建起这座巨兽世界,让它从大地上站起,为了他的思想,他的肉体面对了这一切:不解、迷茫、寻找、创作、组装、时光。
“中华巨兽”系列成为他复活《山海经》宇宙的载体,从传说到现实,从平面转到立体,从笔墨转到细胞,从封闭静止的手绘图转到了作为开放式装置的生物。
他所做的,是重新赋予社会应有的价值:那些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性的价值——帮全民寻找持久专注力。
正如肖迪所说:“我的目的不是要让游客有任何感觉。我只是想让置身其间的人,感受到巨兽的宏伟。当他在矿坑公园看见金陵辟邪时,思想各异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挤在一起,他们的思想就会团结一致。这就是我设计超大型仿生生物的目的,它跟那个渺小个人的想法毫无关系。”
这就是肖迪梦想的巨兽宇宙,他希望成为宇宙中的“帝逡”。肖迪艺术的计划之一,就是调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不是通过抗议、讽刺或政治隐喻,而是通过心醉神迷般的凝视使人尖叫的巨兽。
传统旅游项目普遍存在三大痛点:批量生产缺创意、过度包装缺匠心、情感匮乏缺冲击。肖迪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带出封闭空间,以“巨兽”为载体,以中国古文化为内容,在景区开放空间中举办大型个人艺术展,让艺术走进人群,鲜活生动。
1、批量生产无创意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以往传统艺术中没有的对接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孵化下,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和艺术家的个人特性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
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1936年的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就提到从19世纪开始,摄影机、相机等的发明使艺术变得可以被大量复制和消费,导致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泯灭。
而肖迪独特的艺术,以巨兽为承载物,由于技术与成本的壁垒,从草图-模型-组装-调试-运行,一个作品大约8-10个月时间,大大抵制了绝大多数被市场复制的命运。文旅的实质是靠作品说话,批量复制、拿来主义最终会被市场唾弃。
21世纪没有哪位文旅界的企业家会比肖迪如此醉心于艺术。每个巨兽于他而言都是一件作品,其间投入的情感和汗水将造就它的绝无仅有。
2、过度包装缺匠心肖迪的巨兽装置作品秉承着一种“文艺复兴”的态度,将中国手工艺内在的哲学精神重新激发出来,为当下甚至未来的社会发展服务。
他带领自己最精干的团队专注于“创作”,用汗水代替颜料描绘现实。将他们的装备看作舞鞋,穿梭于明亮的“舞台”上,行云流水间完成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手上的茧、脚上的伤、心中的情,每一种艺术,都少不了来自时间的洗礼与磨炼,技术更是如此。
2021年央视春晚出现的《金色巨牛》,当时要求两个月时间,打造出一个造型精美、制作优良的牛年艺术装置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经过多番思考,肖迪从中国传统的木偶装置中得到启发,木偶传动简单轻便,以人力为驱动。通过简单的装置就可以实现较为复杂的动作,可极大减轻整体重量,并大幅缩短制作流程,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但唯一的问题是,肖迪和博涛文化此前没有做过木偶装置。为此,肖迪和团队翻遍国内外各种木偶传动的结构方案,多次向四川木偶大剧院的优秀专家讨教学习,迅速吃透了木偶装置的结构、材料和运动表现方式。
同时,为了赶上工期,肖迪和团队大胆创新,首次引进3D打印技术,配合强化漆,制作的模型既高效又结实。
为了呈现完美,肖迪和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几乎不眠不休,反复修改、调整创作内容,最忙的时候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北京的冬月最为寒冷,春晚后台没有足够的组装空间,于是将巨牛构件拉到邻近河北的工厂,团队中无论男女撸起袖子就冲上去,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中彻夜组装。
从草图的一笔一画到装载的一盔一甲,肖迪的每一个作品和市场那些过度包装产品形成鲜明对比,是对工匠与实干精神回归的一声声响亮呐喊。
3、情感匮乏缺冲击文旅行业是身心体验,城市、景区真正给游客找到情感归属,才是获得游客最高级的认可。
人类对巨大的东西天生有一种崇拜和仰慕,巨大东西的出现,对人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情感冲击。很多被我们记住的都是巨大标识,因埃菲尔铁塔记住巴黎、因金字塔记住埃及、因故宫记住北京。
肖迪笔下“巨大的机械生命”给了城市一个最具情感冲击力的解决方案。
没有任何一位绘画家像肖迪那样,能如此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如何在空间中演绎出自己艺术的生命,创造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情感。而不是如何做这种形式的模型或者塑造这种形式。他希望演进出一种持续的外表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肉眼不可见的核心。
在《中华巨马》设计中,他设计了一场人马之间的“爱恨”故事。
中华巨马来自遥远的波斯国,成为送往大宋朝的“进贡物品”。离开家乡的宝马每日思乡心切、郁郁寡欢。于是一位宋朝宰相想到用音乐、文字、诗词歌赋等大宋深厚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宝马,以此排解它的忧思。
通过投射影像、光影表演等一系列表现方式,宝马被唤醒了,并且迎来了美丽的大宋公主温柔爱抚。它高兴地昂首嘶鸣,向公主飞奔而去,从此发现了这个国家的美。
肖迪希望他亲手做出的作品是一个生命而不是冰冷的机器,离开他后的机械巨马能够和故事中一样通过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快乐生活。
从外在颜值吸引到内在心理感触再到外在尖叫行为,这一整套完整的思维传播流程,是“巨兽艺术”引发的高级设计逻辑,也是现代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合于性格”处世方式的艺术体现。
巨兽自带的异域体验感是引发尖叫的根本原因。人们天生对“大”的物体充满神性崇拜,在巨兽营造的共同体验场中,人们不自觉打开自己心门,彼此之间迅速相识。用“尖叫”作为彼此辨别的暗号,心灵相通之人立刻心领神会,不用言语就能知道“你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尖叫代表着人类所有情感中最原始、顶级的表达方式。尖叫产品具备强烈的眼球经济,尖叫美学则是一种人类生存机制,具有不断变幻、涌动的商业内核。
尖叫,更是一种生活的精神。不拘泥现实、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远的需求。突破日常无聊干燥的生活,打破规则,向新的生活方式提出挑战,这种无规则文化会成为生活的调味剂,可有可无但又必不可少,最终演变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文:黄蓉蓉)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更多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