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等影视剧里出现的小道具,是我国古代的黑科技

恬恬评历史 2023-03-03 15:55:11

细心的观众,会在《唐朝诡事录》里看到一件小小的道具多次现身。

裴喜君假扮的新娘在鬼市被劫走,卢凌风跟踪而至,拿出它轻轻一吹,就有火苗出现,然后借助它的光亮,查看花轿底下有没有暗道;在甘堂驿,驿卒刘十八也拿出它,轻轻地吹出火苗,用它点燃蜡烛;卢凌风夜探众生堂后园药库时,还是用它照明。

而且,它在不少古装影视剧里都有出现。

其实它有个正式名称--火折子。

它如普通蜡烛大小,轻轻一吹,就能冒出火苗。既可以当做照明工具,也可以当燃具,点蜡烛、烧纸等。

它比蜡烛抗风,持久不灭;比火把便捷,贴身携带,不用时装在兜里,用时拿出,一吹即用。

这简直就是现代手电筒与打火机的结合体!

而且火折子不用电池、不用充气,既环保又安全,经济实惠!

这种黑科技,给古代的漆黑、漫漫长夜带来了光明。

如此神奇的产品,原理是什么呢?

人类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了人工取火多种方式,例如用燧木枝钻木取火,还有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火等。

这种原始的方式,衍生出了一系列人工取火工具:火刀、火石、火媒、火筒等。

火刀用铸铁制成,形状如刀,但未开刃;火石是一块燧石,受到撞击会迸出火星;火媒用绵纸、丝绒和干草制成,极易引燃;火筒用竹子或铜铁制成,可以保存火种。

需要点火时,就用火刀砍火石,让火星飞到火媒上,轻轻吹几口,火星就会变成火苗。

需要熄灭火苗时,就把火媒揉成一团,塞到火筒里,盖上盖子。需要制作火把时,就打开盖子,使劲吹这只火筒,等火苗出现后,喷洒些油脂,即可当火把使用。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工具仍然在沿用。

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的家居生活中,也有一些老人用它作为点火工具抽水烟。

还有一些人在野外作业、旅行露营时,也会用到它们。

火折子的产生,也是受这些人工取火方式启发的产物。

火折子的原理,和火筒一样,主要原理就是“复燃”。

众所周知,氧气是物体燃烧的必需环境条件。

如果将已经燃烧的物体和空气进行适当隔绝,就能达到一种不继续燃烧但是也未熄灭的状态,即“休眠”状态。需要它燃烧时,就让它重新遇到空气,进入“复活”状态。

这个原理,就像人们用的炭火,晚上睡觉时,将那些还在燃烧的红彤彤的木炭埋在灰烬里。第二天早上,把它们从灰烬里扒出来,就可以继续燃烧、取用。

那么,这种神奇的黑科技产品是怎么制成的呢?

普通的火折子,是用粗糙的纸(例如土纸、草纸)卷成,成为紧密的纸卷。

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装在小竹筒里,盖上盖子。

小竹筒里会有适量的空间和空气,使得纸卷进入未燃将燃的暂时“休眠”状态,有红色的亮点在隐隐地燃烧。

需要用它时,就打开小竹筒的盖子,吹它,或者快速甩几下,就有火苗出现。当然要吹得有技巧,要短促、有力。

上面说了普通的火折子,还有高级的火折子。这就好比有普通的打火机,也有高级的防风打火机。

高级的火折子,原材料较讲究,工序也复杂一些。

把白(红)薯蔓浸泡在水中,直至泡浓,取出后反复捣捶,就像捶洗衣服、捣蒜泥那样;加入棉花、芦苇缨子一起浸泡,直至泡浓,取出后继续反复捣捶;晒干,加入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合成,折叠成长扁筒形状或者拧为绳,就成为火折子。

同样地,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装在小竹筒里,盖上盖子。使用时拿出,只需轻轻一吹,或者一晃即燃。

这种高级的火折子,是用易燃物品制成,因而易燃,使用更便捷,而且经久耐用。外面的筒子质地讲究,装饰华丽。

因而,它的成本和售价也高,是古代王公贵族和有钱人家的家居用品。

一个小小的火折子,体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后来,随着西方的火柴、打火机、手电筒等科技产品的传入,使得火折子等人工取火工具逐渐消失。

但是,古代物件对现代科技产品的启蒙作用,永远值得人类怀念,永载史册。

0 阅读:233
恬恬评历史

恬恬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