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的鼍神案里,上任途中的宁湖刺史李鹬被人杀害,凶手冒名顶替上任,竟然当了一段时间刺史。
再如《西游记》里,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了状元,被高官的女儿抛绣球选婿,还被被任命为江州知府。
陈光蕊携美娇妻赴任,路上遭遇水贼,陈光蕊被“伤生”,妻子被水贼欺占。水贼刘洪冒名顶替陈光蕊,堂而皇之地到江州上任,十八年后才被揭发、正法。
这种事情听似荒诞,当然文艺作品有渲染的成分,但绝不是杜撰的,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
例如元朝末期的1339年,河南行省御史台有个小吏叫范孟端,就干了这样的事情,而且玩的很大。
范孟端和朋友霍八失等人,假扮成朝廷钦差,到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假传圣旨,处死了河南行省几个长官: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勃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然后,假称圣旨封范孟端为河南都元帅。
范孟端堂而皇之地上任后,任免了一批官员。可是不久,此事败露,范孟端一伙人被捕杀。因为此事,当地官吏被牵连者成百上千人。
其实,古代这种事情虽有,但是极少。因为古代朝廷为了防止冒名顶替,有一套防范制度。
例如在唐朝,官吏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对于官员的选任、赴任都有相关制度和一套程序。
对于官员赴任,得有两个凭证:一是委任状,二是身份证明。有的高级官员还有鱼符。
委任状——敕碟唐朝铨选官员时,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六品以下官员则由吏部按照铨选标准进行选补。
经过一系列的选拔流程,再经审议之后,定下人选,授予官职,颁发委任状。
审批和颁发委任状的程序,都是中央朝廷相关部门负责完成的。
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下,一般流程是:尚书省的吏部或兵部推荐——中书省审核——门下省审批——中书省制作、颁发委任状——尚书省办理官员赴任手续。
在唐朝,委任三品以上官员叫“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
任命状统一由中书省颁发,叫“敕碟”。
门下省政事堂草拟任命文书,经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进奏皇帝,用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然后由门下省政事堂出牒公布于外,因而称为“敕碟”。敕、碟都是古代文书的种类。
即使那些由皇帝直接任命、靠家庭门荫入仕的人,以及未走正式程序任命的“墨敕斜封官”,流程会简洁一些,绿灯放行。但是也得走个过场,在上述相关部门里留下档案资料,否则就拿不到赴任的官方凭证。
例如“墨敕斜封官”的任命状,与走正式程序任命的委任状有所差异:不是正封而是斜封的,上面所写的“敕”字,不是用朱笔而是用墨笔写的。这样做也便于内部档案区分。
拿着“敕碟”赴任,就表明是中央朝廷正式任命的。
身份证明——告身官员赴任之前,会有尚书省的吏部(武官受于兵部)出具“告身”,即官员的身份证明。
上面主要记录了赴任官员的个人信息: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和体貌特征等。这就类似于现代社会的身份证。
拿着“告身”赴任,就表明是官员本人。
“敕碟”和“告身”的制作材料、纸张、装裱规格等,根据不同类别和级别的官员,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区别。
但是它们的格式、栏目,一般是固定的,只需把赴任官员的个人信息填写进去即可。
经过上述程序,“敕碟”和“告身”上面,就会留下经办、审核、审批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的签名和盖章。
因而,上面往往会有多达十余个签名和盖章。
鱼符另外,唐朝的高级官员还有个表示身份的凭证——鱼形符契,也叫鱼符。
它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左符留存朝廷内庭,作为“底根”;右符由官员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
随身带的鱼符,一般用小口袋装着,称为“鱼袋”。
三品以上官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到三品官员的,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五品以下官员,朝廷则不配置“鱼袋”。
赴任官员带着“敕碟”和“告身”以及“鱼袋”走马上任,无论是沿途住官驿、到官府办事,还是到赴任地上任,都是凭证,也供对方查验。
官员身份凭证的多重价值“敕碟”和“告身”以及“鱼袋”这些个人身份凭证,它们的作用并非一次性的。
例如官员官职变动,也要向朝廷出具,以便于核实身份,办理新的官职手续。
还有就是,它们可以作为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因为封建社会一直有荫庇制度,对于官员尤其是功臣、高官的子孙后代,会优先考虑录取入仕或者安排官职。
那么,子孙能够提供祖辈的这些身份凭证,就利于朝廷根据库存档案进行核实。
所以,官员对于这套资料一般都会重视、珍藏。这就好比现代社会的工作证明、个人档案资料,在职业背景调查、新入职时往往都会用到。
官员身份凭证的客观漏洞按理说,有了这样的制度和程序,冒名顶替当官很难,而且风险很大。
但问题是,古代交通、通信联络条件有限,中央朝廷、赴任地官府、赴任官员这三方之间,就会出现信息盲区。
例如“敕碟”和“告身”作为朝廷重要文书,具有一定的防伪手法。但它们都是文书、人为书写的,印章也是人为刻印的,那么也可以人为地更改。
而且,古代没有摄影技术和照片,也即没有赴任官员的直观的体貌特征可供查验。
另外,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官员赴任远方,路途耗费几个月是常事。这就容易产生一些意外,例如“敕碟”和“告身”损毁、丢失,人身遭遇不测等。
于是,这也就给一些狂妄不法之徒提供了犯罪条件。
伪造朝廷文书、冒名顶替官员赴任,都是重罪。但是有的人会被官员的红利吸引,或者出于其它目的,铤而走险。
例如《唐朝诡事录》的鼍神案里,李鹬虽然是“墨敕斜封官”,但是朝廷颁发的敕碟、告身、鱼袋“三件套”齐全。
褚萧声为了复仇,把上任途中的李鹬杀了,然后只是把他的“告身”里的年份信息稍加修改,就冠冕堂皇地赴任宁湖刺史。
而且李鹬到任后,独自住在别院,与当地官员尽量用书信而不当面交往,避免了露马脚的机会。
而刺史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当地的下属官员没想到也不敢深究、核验这些赴任凭证的真伪。
于是,李鹬得以在宁湖逍遥当官。
这个时代条件下的难以弥补的漏洞或者不足,也导致了《西游记》里水贼冒名顶替陈光蕊到江州上任。
当然,对于官员的身份验证,古代除了身份凭证之外,还有其它方式。
例如朝廷会允许一些官员的家属随行,或者家属、亲友与官员之间会不定期地互通书信、走访探望。
而且,朝廷内部也会有例行的一些互动活动。例如中央朝廷派员到地方巡察、官员们之间互相走访、地方官员定期到中央朝廷汇报工作等等。
如果是冒名顶替,毕竟纸里包不住火,也无法隐瞒长久,迟早会露出马脚的。
因而,这也会使人们考虑犯罪成本,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冒险。
所以,古代官员被冒名顶替赴任的事情是有发生,但只是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