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自2008年开始的俄军“新面貌”军事指挥体制变革,一晃已过去十七年。那么,这场军事大变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有没有让俄军因此变得更强大?这一切还得战场上见真章。恰巧,俄乌战场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军事观察家们大跌眼镜的是,原本以为几周内就会解决的战事,结果却变成了长达数年还未决定胜负的持久战。俄军拉垮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军兵种联合作战指挥,是未来战场的发展趋势。而今,普京大帝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海空军从军区指挥下抽出来,重新交还给军种司令部,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联合作战梦碎?俄军为何急于“开倒车“俄军一直力推的“新面貌”军改,其初衷就是要建立一套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可这一改就是十几年,眼看着快要大功告成了,普京却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这让人不禁要问:难道俄军的联合作战梦就这么碎了?
其实不然。细究起来,这次改革反而体现了俄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反思。
要知道,此前的军区联合指挥体制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俄军在俄乌战场上的拉垮表现,却暴露出这套体制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俄军。最突出的就是,军区缺乏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指挥官们很多缺乏海空军专业知识,难以有效指挥这些特殊兵种。这就好比让一个步兵连长去指挥航母编队,总会有些力不从心。
专业化VS一体化:俄军的两难抉择那么,普京大帝为何不继续完善军区联合指挥体系,而是重新回归专业化指挥?这里面其实体现了俄军的一个两难抉择。
一方面,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体系作战、联合作战,需要各军兵种密切配合。但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各兵种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对指挥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就拿海军来说,现代海战已经不是简单的"铁甲舰对轰"了,而是涉及反潜、防空、电子战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对抗。如果指挥官不懂这些专业知识,很可能就会在关键时刻犯下致命错误。
普京这次改革,其实是在两难中做出的权衡。他选择了先确保各军兵种的专业性,再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联合。
乌克兰战场的血的教训普京的这个决定背后,少不了乌克兰战场的影响。在这场持续近三年的冲突中,俄军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就包括联合作战能力的不足。很多时候,陆海空协同不畅,甚至出现"左手打右手"的尴尬局面。
比如在马里乌波尔战役中,俄军海军的火力支援就没能很好地配合地面部队的行动。再比如在赫尔松撤退时,空军掩护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都暴露出目前的军区联合指挥体制的不足。
普京显然意识到,与其勉强维持一个不成熟的联合体系,不如先把各军兵种练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只有各军兵种素质都提高了、强大了,未来的联合作战才能水到渠成,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未来可期:俄军联合作战的新思路当然,普京的这一改革并不意味着俄军放弃了对联合作战的追求。相反,这可能是为了将来走向更高层次的联合。
未来,我们也许会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俄军各军兵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精进,同时在更高层面上,建立起灵活的协调机制。这种模式既能保证专业性,又能在需要时快速形成联合作战能力。
俄军的这种思路其实并不新鲜。美军的"航母打击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航母、驱逐舰、潜艇等各自都有独立的指挥系统,但在需要时又能迅速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普京的这次改革,或许就是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整个俄军。先把各个零件打磨好,再组装成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
余音未了:改革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这是一涉及俄罗斯全局的军改。因此,这次调整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比如,如何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不失灵活性?如何协调各军种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未来战争中快速形成联合作战能力?这些都是俄军需要面对的难题。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次改革或许会成为俄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当然,在俄乌战场仍处于胶着状态的情况下,普京的这次军改无疑是一步险棋。究竟是妙手还是败笔,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俄军的变革之路,还远未结束。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