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吸引你的是什么?

森风聊文化 2023-02-09 11:56:04

大家好,我是老唐。

本周与一位藏友饮茶闲谈,他望着眼前摆放的一件古陶瓷突然问:“古陶瓷吸引你的是什么?”我顿了一下,回复说:“它能让我静下心,并觉得很享受。”这句话说出的片刻,我脑中闪过了多年来的回顾与感慨。

我从体育产业进入古陶瓷的世界,从懵懂无知,逐步摸索,到尚古惜物。一路不断渴求,长时间与资深行家和藏家们促膝长谈。经历了从外逐渐向内的历程,刚开始被古陶瓷的外型吸引,到凝视器物有一股进入古陶瓷的悸动,最后捧着一件古陶瓷能感受到那时工匠们内心的敬畏、谦卑与波澜。

我自不能比骏驰老师用专业眼光去审视古陶瓷,但有幸接触得良品多了,终归是要有所进步的。

与一件陶瓷及至古陶瓷的邂逅,第一阶段往往始于它的实用性,我也没有例外。因为饮茶之由,故而总希望能找到一件美观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茶器,那些走过的弯路暂且不表,最终将目标瞄向宋瓷,并矢志不渝。

北宋 红耀州斗笠盏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在历朝历代的陶瓷作品中,若论夺目程度,以单色釉居多的宋瓷本没太大优势,再名贵的宋瓷,初衷也自然是将实用性置于首位,这本就是陶瓷诞生的意义所在。

宋-金 磁州窑剔刻牡丹纹大罐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然而在刚接触陶瓷制品时,却被许许多多以外形为先,实用次之的当代名家作品所吸引。可事实证明,令人第一眼惊艳的器物不一定就能达到“形神兼备”,外表光鲜亮丽的器物也不一定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更有甚者,为了外观独特与器物的辨识度,牺牲了基本的实用性。曾有从事现代茶器创作的陶艺家说:“我的作品并非是为茶汤服务的。”当时甚为诧异,茶器若只为在第一时间博人眼球,当作艺术品陈设,从最初的创作就掺进了作者自身的兴趣与好恶,而把实用性指标抛在脑后,这类器物将与使用者疏离,最终被弃于身旁。

当实用的基本要求被满足后,对美的追求开始变得渴望与迫切,但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藏家,有着对美截然不同的见地。

宋 定窑系黑釉钵式香炉 日本富苑家族旧藏

在接触一些初阶藏友时,我这里所说的初阶倒不是他们收藏的时间短,而是那些热衷收藏,却还在门外徘徊的藏友,即使他们的收藏时间很长。他们很愿意套用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谈论古陶瓷,听上去都对,但手中的藏品就是不对。

为什么不对?用句笼统的话说,就是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在我看来,或许是过于在意了器物的釉色、圈足、胎底等,重视了其中的点,却忽视了整体的面,把审美能力的提升抛于脑后。很多朋友在鉴赏一件器物时,往往只努力寻找着书本上描述的特征,却不愿退后一步,去凝视整个器物。

公元前300年前,黄金比例的理论原型0.618被找到,例如人体的肚脐到脚底的距离,比对全身的身高,最美的比例是0.618。

自古以来,优秀的古陶瓷对于黄金比例的要求,同样会在创作时浑然天成地注入到作品中。黄金比例虽不是美的唯一标准,但掌握这种比例的器物,往往能得到使用者的青睐与呵护。

宋-元 龙泉窑青釉贯耳瓶(局部) 日本藏家旧藏

而我又愿意把古陶瓷想象成一个人,我们常说某个人的身材匀称,气质优雅大方,放在古陶瓷器物上同样适用。那些明显比例不协调的器物,在古时的烧制方法中,则很难成型。

北宋 耀州窑黑釉窑变葫芦瓶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历史过往的经验证明,市场有其流行趋势,每个时代有其特殊的偏好,但真美必然有着恒常的规律。

如果将这种美继续升华,则大概能超越器物本身,看到其背后精神性的美。古陶瓷不同于当代陶瓷,多数器物无法考证当时的制作者,所以相比当代名家瓷器彰显作者自身的审美观,古陶瓷则站在了一个大时代的审美之中。

仍以宋瓷为论,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辉煌的一章,宋代士大夫的风骨,深受禅学影响,唐宋八大家除去韩愈和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与王安石这六位都文彩飞扬于宋代,是整体的社会素质以及消费者与创作者,共同成就了宋瓷的极简与素雅。

宋 磁州窑黑釉梅瓶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然而如果过度注重外显的表象,忽略内在的沉淀,对于真正的美就会视而不见。所幸随着我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内涵深厚的古陶瓷逐渐被看见,器物深层的美越发得到市场的肯定。

今年在店内展览时,一位客人到访,她一人安静地凝视展柜中的器物良久,随后对我说,这些器物让她有了深深被治愈的感觉。我才知道,这位女士不久前经历了一场生活的变故。

或许在她看来,真正属于精神性的器物,是唯有我们因凝望而感动,在器物的带领下让我们进入一个神往的世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器物,才能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屹立不摇。

0 阅读:19

森风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