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阳光洒在错落有致的土坯房上。村子里有一位名叫秀兰的母亲,岁月的痕迹早早地爬上了她的脸庞,生活的艰辛在她粗糙的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茧子。她的丈夫早年间因为一场意外去世,只留下她和年幼的儿子小强相依为命。
小强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深知母亲的不易,读书格外用功。秀兰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坚信,只有读书才能让儿子走出这个贫穷的小山村。

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秀兰靠着在田地里种些粮食和养几只鸡勉强维持生计。但随着小强的学业不断深入,学费的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秀兰喘不过气来。

这一年,小强考上了大学,这本该是一件大喜事,可秀兰却满面愁容。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那高昂的学费。她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可还是差一大截。无奈之下,她想到了村里的弟弟,也就是小强的叔叔。
秀兰穿上了自己最干净的那件补丁衣服,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些自家产的鸡蛋,那是她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她走向弟弟家的方向,一路上,她的心情无比沉重。
叔叔家的房子在村子的另一头,比秀兰家的要稍微好一些。秀兰站在叔叔家的门口,犹豫了一下,才缓缓敲响了门。
“谁呀?”屋里传来了婶婶的声音。
“是我,秀兰。”秀兰的声音有些怯弱。
门开了,婶婶看到秀兰,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厌烦。“你来做啥?”
秀兰低着头,小声说:“他婶子,小强考上大学了,可学费还差些,我实在没办法了,想找弟弟借点钱。”说着,她把手里的布包递了过去,“这是自家鸡下的蛋,给你们尝尝。”
婶婶接过布包,却没有让秀兰进屋的意思。“哎呀,秀兰啊,你也知道我们家也不宽裕,孩子他爹在外面干活挣那点钱,也就够糊口的。”
这时,叔叔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秀兰的样子,心中有些不忍。“姐,你先进来坐。”
秀兰走进屋里,坐在简陋的凳子上,眼睛里满是期待。
叔叔皱着眉头说:“姐,不是我不想帮,家里确实没多少闲钱。不过小强这孩子有出息,考上大学了,这是好事。我看看能凑多少吧。”
婶婶一听,着急地说:“你疯了,咱们家哪有多余的钱借给她,这钱借出去什么时候能还啊?”
秀兰的脸涨得通红,她赶忙说:“弟弟,弟媳,我知道你们也不容易,这钱我一定会尽快还上的,小强毕业后就会挣钱的。”
叔叔瞪了婶婶一眼,然后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布包走了出来。“姐,这是我这些年攒的一点私房钱,不多,你先拿着给小强交学费吧。”
秀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颤抖着双手接过布包。“弟弟,谢谢你,你真是帮了大忙了。”
婶婶在一旁气得直跺脚,却也不好再说什么。
秀兰从叔叔家出来后,一路小跑着回家。她的脚步变得轻快了许多,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回到家,她把布包小心地放在桌子上,对小强说:“儿啊,你叔叔借给咱们钱了,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你叔叔。”
小强看着母亲满是皱纹的脸,坚定地点了点头。“妈,我一定会的,我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后来,小强带着母亲的期望和叔叔的恩情,踏上了大学的征程。他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首先做的就是把钱还给叔叔,并且经常帮助村里的人,就像当年叔叔帮助他一样。
这个小山村的故事,就像一首温暖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唱着善良、希望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