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边的打鱼人:对话传统与现代

遇见历史长洲岛 2025-02-15 05:47:29

珠江口水域生态

作者:遇见长洲岛

在珠江的潺潺流水边,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有幸采访到了几位珠江边的打鱼人,他们的故事就像珠江的水一样,源远流长且充满韵味,每一个故事里都饱含着他们对这片江水深深的情感。

我首先采访到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渔民,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陈伯。陈伯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似乎都在诉说着他与珠江的故事。

我:“陈伯,您在珠江边打鱼多少年了呀?” 陈伯:“哎呀,我都记不清喽,大概有六十多年咯。我从十几岁就跟着父辈们上船打鱼,这一辈子啊,都在这珠江上了。”说到这儿,陈伯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眷恋,仿佛在回忆着往昔的美好时光。 我:“那您能和我说说以前打鱼的情况吗?” 陈伯:“以前啊,这珠江里的鱼可多了。那时候我们只要天一亮就划船出去,不一会儿就能满载而归。那鱼啊,又大又肥,都不用费太多力气去找。就说有一次啊,我遇到了一群大鱼,那场面可壮观了。当时我正沿着珠江的一个湾子划船,突然听到一阵水响,我就知道有大家伙。我悄悄把船划近,只见那鱼群在水面下泛着银光,乌泱泱的一片。我赶紧下网,一网下去,那网都差点被撑破了,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网拉上船,全是一尺多长的大鱼呢。那时候鱼的数量比现在起码多好几倍呢。现在有些专家也说这鱼资源少了很多,确实是这样。”陈伯的话语里带着一丝无奈和惋惜,那是对曾经珠江鱼满仓盛景的怀念。

接着,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打鱼人阿强。阿强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有着对这片江水的热爱。 我:“阿强,你这么年轻怎么也选择做打鱼人呢?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 阿强:“我从小就在珠江边长大,对这江水和打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珠江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而且啊,我觉得打鱼这行也能有新的发展。” 我:“你说的新发展是指?” 阿强:“你看,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虽然是打鱼人,但也不能守着老一套。像我就买了鱼群探测仪,这东西可好用了,能让我更快更准地找到鱼群。以前靠经验,现在经验加上科技,效率高多了。”阿强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那是对自己创新做法的自豪。 我又问阿强:“那你觉得现在打鱼和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阿强:“除了刚刚说的科技的运用,还有就是环保意识。以前大家只想着多打鱼,现在不行喽。我们都知道要保护珠江的生态,只有生态好了,鱼才会多,我们才能一直打鱼。现在政府也在宣传环保,我们打鱼人肯定要积极响应。”阿强说得很坚定,从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他对珠江未来的责任感。 我接着问:“阿强,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捕鱼经历呢?” 阿强:“有啊。有一次,我用鱼群探测仪发现了一处鱼群聚集的地方,但是那个地方水流特别急,周围还有不少暗礁。要是以前,我可能就放弃了。但是我想试试新方法。我就小心翼翼地把船划过去,调整好网的角度,然后迅速下网。那鱼群受到惊吓,四处乱窜,差点把我的船都弄翻了。不过最后还是成功地捕到了不少鱼。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要合理利用科技,再加上勇气,就能有收获。”

从与陈伯和阿强的对话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珠江边打鱼人的传承与变革。陈伯对珠江的那种深沉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就像扎根在珠江边的老榕树,坚定不移;而阿强对珠江的热爱则更多地体现在他积极改变、勇于探索的行动中,如同珠江上不断涌起的新潮头。

在哲学意义上,陈伯代表着传统打鱼人的坚守,他们一生都奉献给了珠江,是一种对古老生活方式的执着,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与眷恋。而阿强则体现了现代打鱼人的创新精神,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和理念,这是一种对珠江的新的热爱方式,是希望珠江能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勃。这就像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珠江边这个舞台上悄然进行着。

在文化内涵方面,无论是陈伯的传统捕鱼经验,还是阿强的新捕鱼方式,都是珠江文化的一部分。陈伯口中的过去打鱼的故事,那是珠江文化的历史沉淀;阿强对现代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探索,是珠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这些都是珠江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展现,是珠江儿女对这片土地热爱的不同表达。

总结:通过对珠江边打鱼人的采访,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的交融。老一代打鱼人的坚守是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传承,那是他们对珠江饱含深情的体现;而年轻一代打鱼人的创新则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传统行业的新探索,也是他们热爱珠江的新方式。他们共同构成了珠江边独特的人文景观,也让我们明白在发展的进程中,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永恒的主题,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珠江深深的热爱之情。

0 阅读:5
遇见历史长洲岛

遇见历史长洲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