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河,串一路明珠,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清代的交通(一)

曼寒聊历史 2023-08-15 07:08:03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285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疆域,在北到外兴安岭与唐努乌梁海,南抵南海群岛,西含葱岭,东及库页岛的辽阔疆土内,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国,清代交通也在这样辽阔的疆土中展开。

清代的官马大路及邮驿体制

清人将国家官路称为官马大路,民间即呼之为马路;把各省内部州县之间的通道列为作官马支路,即支马路;

把州县内各乡镇站铺之间的通道称为大路。清代官马大路以北京为中心,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向全国各省区辐射。

清代官马路交通体系以及其他道路建设

(1)官马北路系统

官马北路中首要的一条是通往大东北的干线。从北京经通县、山海关至沈阳的一段称奉天官路。

从奉天向前延伸,经吉林、齐齐哈尔通往黑龙江缓辉的一段称龙江官路,龙江官路又延伸到雅克萨以远。

从吉林城通向宁古塔、伯力以及庙屯的一段称作吉林官路。这两条路通往金元故地,受到清廷的特殊重视。从奉天府南去,跨过鸭绿江通往朝鲜半岛,构成东北的一条国际通道。

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还有:从北京向北,出喜峰口或独石口通往内蒙古的多伦与呼伦的呼伦官路;

从北京通往乌里雅苏台的库伦(乌兰巴托)及恰克图、科布多的恰克图官路。这是联接北京与外蒙各部的主要干线,又是通往西伯利亚的国际通道。

恰克图道与龙江官道、吉林官道一起,在开发清代北疆,捍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

同样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横向交通线,是塞上通道,从北京到宣化出张家口,东北联接多伦,西通大同、绥远以至甘肃的凉州,接通由兰州而来的新疆官道。

(2)官马西路系统

官马西路包括兰州官路与四川官路两大干线。兰州官路从北京出发,经保定、正定,向西至太原后,南下临汾,过潼关,西达西安至甘肃兰州。

再从兰州起,一条支线去青海西宁、格尔木与玉树,通往西藏拉萨、日喀则与阿里,联接青藏各部。

另一支线去凉州、肃州,在新疆境内向北通乌鲁木齐和伊犁,向南经叶尔羌去葱岭以西。

这两条道从来就是内地与中亚、西亚交往的重要通道,同时,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统一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四川官路是通往大西南的干线,它由北京起,取道兰州官路的一部分,经西安通过东西古栈道越过秦岭到达成都。

从成都向东有官马支路联接三台、南充、达县、万县,向东南联接内江、重庆,并进至遵义、贵阳;向南方通往乐山、宜宾、叙永,并进至曲靖、昆明;向西伸展到雅安、康定,可达拉萨。

官马西路覆盖地域非常广阔,对大清帝国的创建与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商路。

(3)官马南路系统

官马南路包括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广东官路三条干线。云南官路是由北京至云南昆明的一条重要商路。

路线从北京起,经直隶正定后,即南下河南开封、湖北武昌、湖南长沙,再经贵阳至云南昆明。缅甸、印度、越南各国均经此路到北京。

桂林官路从北京起,经河南许昌、湖北武昌、湖南岳阳、长河、衡阳、零陵,然后向西南到达桂林。

云南官路与桂林官路的开辟,在清初平定吴三桂叛乱时起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也是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等政治措施、强化中央对云桂湘黔的政治控制的必要纽带。

广东官路从北京起取道桂林官路的衡阳至东南的彬州、宜章,越过南岭进入广东境内,经过韶关到达广州。

当时的广州居于中国各个通商口岸的首位,所以广州官路成为清代最繁荣的一条商路。

(4)官马东路系统

官马东路干线是福建官路,从北京起,经山东德州、济南、兖州,进入江苏的徐州、宿州,向南经滁州过南京,经镇江、苏州,浙江的嘉兴,杭州和衢县,过仙霞岭和枫岭,进入福建境内,南至建瓯、南平,再转向东南到达福州。

桂林官路、广东官路与福建官路一起,纵贯内地各行省,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各大水系,与北路、西路系统相比,其水陆通行率高,是清政府控制长江经济区的主要财路。

(5)长江官路系统

前述东西南北各官路系统,都是纵贯型的,东西横通型官马路最主要的就是长江官路。

长江官路四川段,从成都经泸州、重庆南到万县、夔州;湖北段经宜昌、江陵到汉阳、黄州;

下江段经过九江、芜湖、南京、苏州、松江到上海,把四川官路、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广东官路与福建官路联通起来了。

另外,在江汉、江淮之间,还有几条重要的支马路,如与汉水并行的联通汉中与湖北的通道,与丹水并行的联通关中与豫西的通道,以及联通开封、合肥、南京的通道,联通济南与青岛的通道等。

它们互相勾联,组成内地水陆交通网,对江汉、江淮、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清代邮驿体制

1672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反清叛乱,军情紧急。消息传到贵州,正出使贵州的兵部郎中党务礼与户部两位官员得悉后,飞马疾驰到贵州东境的镇远驿。

但这里已为吴军所控制,他们只得继续前奔,到湘西芷江换上驿马,飞奔11个昼夜赶到北京,使清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作好平叛部署。

这件事使康熙帝深切地认识到了邮传的重要性,于是立即着手整顿明末以来荒弃破败的邮驿,确立了清代的邮驿体制。

清代邮驿体制是综合了汉唐宋元历朝的邮驿而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是:

(1)让驿站直接承担递送信息的任务,在干线官马路上设驿,由里甲马递信;在无驿之县设专用县递,使政府邮驿下伸到基层;

(2)政府统一掌管,统一拨付邮驿经费。

这种体制是在总结了前几代邮驿制度的利弊基础上建立的,在社会基层设置县递、里甲马之后,军令政令可以直接传达到村到户,这对加强中央集权是非常有利的。

由政府统一管理全国邮驿经费,定期定额拨付,便于财政管理,也改变了过去由民户包管,由地方加税的办法,减轻了地方负担。

驿站工作人员比前几代更带有职业色彩,是国家雇佣人员,每天计值领酬,发给日工食银。驿夫负责邮递、搬运、驾驶车船、抬轿等工作。

在驿站管理制度上,清政府集唐宋元明之大成,制定了严明的管理条例,包括驿站职责、驿站设备的配备与维修,驿站物资的筹集和经费管理,过往官员客商的接待与管理等。

《给驿条例》规定:政府官员出差用的凭证名为勘合,兵役驰驿用火牌。在通行证上,有奉差官员的姓名、职级、所应支取的口粮标准、舟车数额、随员名额、在途期限等,勘合后附有尾单。

由沿途驿站填写下列内容:有无勒索情节,是否延误程限,并加盖驿印,以示负责。若发现多支多给现象,无论上司发觉还是被其它驿站揭发出来,受授双方都要承担责罚,知情不报者,与犯者同罪。

勘合与火牌用完后,必须在3天内上交备查。当官差有紧急军情要务时,沿途驿站必须切实保证其畅通,不得延误。

这些规定,在康乾时代,大体上是得到执行的,虽偶有违背条例者,但尚未形成颓败之风,到嘉庆道光年间便一步步溃败了,封建邮驿走上了末路。

在途官员和钦差与地方州县长官互相勾结,钻国家条例的空子,从中谋取私利。

清代的邮驿经费是摊入租税中由政府统一筹措然后拨给地方,这本来不失为一个良好措施,但在实践中却成为地方官肥私的一条渠道。

在支领钱粮时,他们巧立各种名目,或虚报本省驿站数、驿夫数冒支钱粮,或虚开已领工料银、雇夫银,牛马价、车船费等,以中饱私囊,腐败的邮驿之风,使《给驿条例》变成了一纸空文。

0 阅读:2

曼寒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