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河,串一路明珠,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明代的交通(一)

曼寒聊历史 2023-08-15 07:08:03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29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明代的陆路交通网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在明代统治时期,南京、北京均由中央政府直辖,因而形成了先以南京,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体系。

明代立国后,废除元代各行省而设置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分辖140个府、193个州、1138个县。

在这些主要地区内,都有驿道通达。根据明代制度规定,每60里或80里设置驿站一处,多达1963处,以驿站计,道路里程至少有5-6万公里。

1.以南京为中心的8条干线道路

从1368年到1421年,明以南京为都城达54年之久,南京京城周围96里,设有13个门,其中有11个连接城内外道路。

当时以南京为起点,有8条干线道路通至全国重要城市:

去辽东都司路。由南京至辽东都指挥司的首府辽中卫(今辽宁省辽阳市),全长约合今2186公里。

去辽东三万卫路。由南京经辽中卫至三万卫首府开原城(今辽宁省开原县东北),全长约合今2327公里。

去四川松潘卫路。由南京至四川成都府7260里,再由成都西北行760里,至成都西北的松潘卫(今四川松潘县),全长约合今3625公里。

去云南金齿卫路。由南京至云南布政使司所在地云南府(今云南昆明市)长7200里,再由云南府向西至金齿卫(今云南保山县),长1200里,共约合今3797公里。

去广东崖州路。由南京至广州4370里,再由广州至雷州府(今广东海康县)通过琼州海峡至琼州府(今海南琼山县)1750里,由琼州府南至崖州1410里,全长共计约合今3404公里。

去福建漳州路。由南京至福州府(今福建福州市)2872里,再由福州至漳州府(今福建漳州市)长700里,全长共计约合今1615公里。

去北平大宁卫路。由南京至北平布政使司所在地北平 3445 里,再由北平至东北的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所在地大宁卫(今辽宁建平县西北)长800里,共计约合今1923公里。

去陕甘路。由南京去陕西布政司所在地西安府长2430里,再由西安府向西北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所在地甘肃卫(今甘肃张掖县)2645里,由甘肃卫再向西北至肃州卫(今甘肃酒泉县)550里,全长约合今2542公里。

以上8条道路纵贯南北、横贯东西,总里程合今20409公里。

2.以北京为中心的7条干线道路

明朝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北面城废掉元建建德、安祯二门,城墙南移,新建安定、德胜二门;

南面内城南移,新建宣武、正阳、崇文三门,并扩建了南面外城区,建立了右安、永定、左安三门;

东面废掉元代光熙门,改崇仁门为东直门,改齐代门为朝阳门,增设广渠门;西面废除元代肃清门,改和义门为西直门;

改平则门为阜城门,并在外城增设了广安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汉唐以来国家首都格局完善的最大城市,城市道路体系也随之更加完善。

明代的北京不仅是全国的都城,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各地大量物资输入京城,商旅云集,往来众多,交通十分发达。由北京通往全国13个布政使司首府的干线道路有下列7条:

(1)北京经南京至浙江、福建路;

(2)北京至江西、广东路;

(3)北京经河南至湖广、广西路;

(4)北京至陕西、四川路;

(5)北京至贵州、云南路;

(6)北京至山西路;

(7)北京至山东路。

以南、北二京为中心的明代驿道交通网,除了为当时政治和军事服务外,对于发展全国的农业、商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明代的修路和驿运,都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担,有的甚至被逼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3.明代对西南、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道路的开拓

明朝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加强西南和东北边境地区的安全,对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的安抚政策,配合这一政策的一项重大措施,则是积极开辟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把它视为保护边境地区的一项重大措施。

(1)云、贵、川三省道路的修筑

1382年2月,朱元璋向今贵州省黔西地区、威宁、今云南昭通、会泽、镇雄、沾益等6个地区的酋长发布命令,让他们派当地土著居民开筑道路。这是由贵州省边境向云南境内开筑的道路。

1391年6月,朱元璋又派遭官员修治湖广至云南的道路。这条道路经今普安、曲靖而至云南昆明,是云南通往北京的主要道路。

1392年1月,命令景川侯曹震前往四川修治道路。开辟了从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到松潘的道路,同时开辟了贵州经四川泸州至阆中的道路,并由此通往陕西。

沿路架桥立栈,工程极为艰巨,还建立了驿舍邮亭,便利了贵、川、陕三省之间的道路交通。

1392年7月,普定侯陈桓前往陕西修建连云栈,通入四川。

上述道路的修建,加强了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同时,由于交通发达,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的传播,也促进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不同程度的发展。

(2)西藏地区道路的修筑

西藏至明代称为乌思藏,洪武时期,设立乌思藏都指挥司,驻今拉萨,统辖当时的西藏行政事务。

为了沟通汉、藏两族人民的往来,1407年,明朝廷命护教、赞善二王,复置驿站,修通道路,便利于各族人民往来;

1414年,又令杨三保前往西藏,与当地人民共建驿站,修筑道路。

当时修通的道路是指由今青海省境内和四川省雅安分别通往西藏拉萨的道路。路线开通之后,仅在1499年由藏族地区前往北京的使者及朝贡人员就多达2800余人,汉藏地区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开始频繁起来,藏族人民经常用马匹等物前往四川换取盐、茶、布匹等。

(3)东北地区道路的沟通

明朝政权建立后,十分重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洪武时期,建立了辽东都指挥司,开始招抚女真族的各个部落了。

女真族部落大多居住在松花江南北及黑龙江一带,从事农牧业,并经常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进行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换。

1409年,明政府又在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境内建立奴尔干都指挥使司,至1447年,下辖184个卫、20个所,万历年间增至384个卫、24个所。

辖境范围非常辽阔,北至外兴安岭,南至鸭绿江、图门江,东至大海并越海至库页岛,西接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及内蒙自治区。

在这样广大的地区内,明政府沟通了境内外道路,并设置了很多驿站,既促进了土产和农产品的交换,也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融与团结。

1464年,明政府开设抚顺关,专门与建州女真部进行贸易。特别是在朝贡之时,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经辽东都指挥使司通往北京的道路上,使节和商人络绎不绝,交通运输繁忙。

这些道路的通达,对明朝政府巩固东北地区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4.明代的交通设施与管理

明政府用于交通邮驿的设施有三种类型:一是驿传,二是递运所,三是急递铺。急递铺传送军政公文,各铺接力,昼夜不停。

一般10里间距,遍布城乡州县。公文一昼夜规定行300里,随到随送,并须在文件封皮的排单上填报接送人员姓名与到发本铺的时间。

递运所只设在交通港埠,专用于军需物资和各地贡品的运输,有水陆两种,所用交通工具有车船牛骡等。船用红油漆漆饰,民间呼为红船,以区别于一般船只。

驿传是政府办的招待所,设在交通干线通衢大道上。南京与北京的国家宾馆称为会同馆,用于接待京外官员、少数民族代表、王储公差与外国宾客。

各地方驿传称“水马驿”,用于递送使客,飞报军情,有时也要押送囚徒要犯。

为保证馆驿的正当使用,明政府订有“廪给条例”,各级官吏“依品驰驿”,各地馆驿也相应地按其品级提供方便。

凡在途官员使节公差,必须持有自己的身份凭证、使命凭证,按条例享受给驿特权,但不许超额索取。

但是,由于明朝实行宦官统治,特务横行,滥用驿传、递运所和急递铺,严重了破坏了正常的国家交通邮驿事业。

0 阅读:1
曼寒聊历史

曼寒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