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为了争夺马岛主权,英国和阿根廷展开了冷战期间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的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
马岛不是一个岛,而是由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
阿根廷人将其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
英国人则称之为“福克兰群岛”。
1600年左右,荷兰人威尔德最先发现马岛。
英国人对此有疑议,他们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才是第一个发现马岛的人。
但不管是威尔德,还是戴维斯,都没有在马岛建立据点。
历史上最早在马岛建立定居点的是法国人。
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第一个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索来达岛(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马尔维纳斯这个名字,就是法国人命名的。
当时,英法七年战争刚刚结束。
两国可谓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
法国在索来达岛建立据点,英国自然不甘人后,很快也派兵登陆大马尔维纳岛(西福克兰岛)。
马岛距离欧洲一万多公里,距离阿根廷仅600公里。
英法万里迢迢跑来插旗子,这让当时统治阿根廷的西班牙人感到很不安。
于是在1767年,西班牙买下了法国在索来达岛的居民点。
这笔交易公平、自愿。
但法国人很不地道,他们宣称拥有整个群岛。在签合同的时候,把英国占据的大马尔维纳岛也给打包卖了。
等到西班牙人美滋滋地上岛,准备插旗子时才发现,怎么岛上还有英国人?
西班牙因为已经给了钱,便要求英国人立即收拾东西滚蛋。
英国人也很懵比,你把钱给法国人了,凭什么要我滚蛋?我就不走。
这其实就是后来马岛主权争议的万恶之源。
1770年,拉扯三年后,西班牙出兵赶走了英国人。
英国吃了亏,出兵报复,再次夺回大马尔维纳岛。
但没过几年,英国算了算账,发现经营马岛是赔钱买卖,便又主动撤走了。
撤离之后,英国始终不放弃对马岛主权的要求,声称自己只是战略性撤退。
也就是人走地留的意思,马岛还是我大英的地盘,只是没人驻守,并没有放弃。你西班牙不许趁虚而入。
对此,西班牙自然不理会。
大家都是劫匪出身,谁抢到算谁的,你跟我装什么文化人?
在这之后,西班牙在岛上建立居民点,一直到阿根廷独立。
1816年,阿根廷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建国。
阿根廷政府认为,马岛原先属于西班牙殖民当局。现在西班牙人滚蛋了,马岛理应属于阿根廷。
为了宣示主权,阿根廷政府往岛上派驻了少量驻军。
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又称作阿根廷港
但没过多久,出事了。
起因是三艘美国船只跑到马岛附近抓海豹,被阿根廷驻军扣下。
美国自知理亏,但又不想认栽,便宣称马岛只是无主之地,不适用阿根廷法律。警告阿根廷政府马上放人。
阿根廷很愤怒,谁说是无主之地!你瞎了吗?没看见岛上有我的驻军?
然后,美国干了件非常“美国”的事情,派军舰把马岛上的阿军驻地给强拆了。
你看,现在没有了吧?那就是无主岛。
1833年,趁着美国暴打阿根廷,英国人跑来看热闹,然后驱逐了岛上剩余的阿根廷军人和老百姓。
当时,大英帝国正值武力巅峰,阿根廷很气,但是除了气,也没有办法。
于是,双方的角色反转,轮到英国实际控制马岛,阿根廷宣称拥有主权。
1833年后,马岛始终在英国统治下。
岛上居民不多,但基本是英国后裔,讲英语,信奉基督新教。
而阿根廷大多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讲西班牙语,信奉天主教。
总而言之,马岛的主权,就是一本烂账。
谁说谁有理,靠打嘴炮解决不了问题。
二战结束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虚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
英国丢了99%的殖民地,自然也不在乎一个马岛。
实际上,很多英国人根本不知道1万多公里外的南大西洋,还有马岛这么一个地方。
从50年代开始,英、阿展开长达20多年的谈判。
但就在双方关系逐渐缓和之际,马岛南部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英国一看,有利可图啊,便提出“主权换治权”。
也就是马岛主权可以交给阿根廷,但必须把马岛长期租给英国。
为此,英国还打算举行公投,让岛上居民投票决定归属。
阿根廷表示,你当我傻吗?岛上全是英国佬,公投结果用脚指头都能想到。主权、治权我都要!
双方谈不拢,一时间气氛马上又紧张了起来。
而就在此时,阿根廷国内经济濒临崩溃,阿根廷政府急需一场胜利,转移焦点,以缓解国内矛盾。
说起阿根廷经济,那也是一本烂账。
阿根廷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4604万,人均耕地0.72公顷,世界排名第8。
并且阿根廷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农牧业发展。被称为“世界粮仓和肉库”。
20世纪初,靠着老天爷赏饭吃,阿根延跻身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一度高过意大利和西班牙,与荷兰旗鼓相当。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从30年代开始,经过不懈地作死,阿根廷人成功地让自己国家掉出了高收入国家之列。
而由于经济低迷,南美人特有的“激情”也被释放了出来。
工人、学生动辄就上街暴走,军头们则利用民怨,多次搞军事政变。
阿根廷也由此进入南美特有的军人独裁模式。
1976年,阿根廷经济再一次亮起红灯,民众再一次抗议,军人也再一次发动政变。
军政府成立后,通过大肆向外国借贷,令经济回光返照。
但这种靠借钱充面子的繁荣,注定不能长久。
并且,军政府的风评也不好。
不仅贪污腐败严重,还打着“结束腐败和颠覆活动”的旗号,迫害民主进步人士,对工人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憎恨。
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国内爆发一连串反对军政府的抗议活动。而混乱的局面也迫切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铁腕人物来“救场”。
1981年底,为了维护稳定,在军界高层支持下,时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兼陆军总司令的加尔铁里发动政变上台,并自封为总统。
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
加尔铁里上台后,为了挽救严重衰退的经济,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这其实就是后来的“休克疗法”。
至于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短短几个月,阿根廷经济就玩崩了。
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600%,GDP下降11.4%,制造业下降22.9%,社会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见自己玩砸了,加尔铁里只得另谋出路,试图通过收复马岛,转移国内矛盾。
前面说过,马岛之于英国,就是个鸡肋。
虽然马岛周边发现了油气,但开采困难。
如果继续谈判,拖到80年代中后期,英国还真有可能放弃马岛。
但是,英国再怎么衰退,它也是联合国“五大善人”之一。
在英国人看来,这破岛我可以还给你,但你不能抢!大英帝国丢不起这个脸。
然而,英国的要求,加尔铁里做不到。
一来,阿根廷经济形势不乐观,别说再拖上两三年,就是两三个月都不行。
二来,对于加尔铁里来说,“这破岛对我何用?”
关键是要抢一把英国!在国内外树立自己的强人形象。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转移国内矛盾的目的。
加尔铁里铁了心要打,英国也不可能退缩,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大战已无法避免。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当局派了一群人,假扮成收废品的,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
这些人在岛上建立了营地,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借此试探英国的反应。
英国海军派出一艘破冰船前去拆毁营地,但阿根廷海军也派了一艘军舰撑场子。
英军破冰船感觉胜算无望,然后就打道回府了。
英国的懦弱,给了加尔铁里自信。更让阿根廷政府集体产生错觉——英国不会出兵。
很快,根据加尔铁里的指示,阿根廷军方制定了在9月一个攻下马岛的计划。
因为有情报显示,英国的“坚忍号”驱逐舰到那时将报废,而阿根廷从欧洲新订购的飞机和导弹也到货了。
到时候,阿军有实力与英军掰掰手腕。
但加尔铁里很清楚,自己撑不到9月了。
于是在4月2日深夜,加尔铁里火急火燎地下达了进攻命令。
当晚,阿根廷海军载着3000陆军登上马岛。
岛上英军只有200人,在做了象征性抵抗后,英军便麻溜地投降了。
马岛战争初期被俘虏的英军士兵
4月3日,正好是星期六。按照惯例,英国议会在这天休会。
然而,由于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议员们只能骂骂咧咧赶来加班。
经过一番争论,英国议会批准了撒切尔夫人的报告,决心以武力夺回马岛。
自从1979年出任首相以来,撒切尔因为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民怨沸腾,撒切尔及其所领导的保守党也面临了执政危机。
如果说,加尔铁里政府发动战争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那么这场战争对于撒切尔来说,其实也是一次转移国内矛盾的机会。
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倒不如拼一把,万一赢了呢?
4月3日,英国成立战时内阁,作为临时最高级决策机构。
远赴南大西洋作战,必须依靠航空母舰。
而此时的英国海军,早已经是昨日黄花,只剩下2艘航母。
1艘是二战后下水的“竞技神”号,也就是印度前些年退役的“维拉特”号。
这是1艘小型航母,满载排水量仅2.8万吨。
另1艘“无敌”号航母虽然是刚下水不久,但吨位也不大,满载排水量仅2万吨。
最要命的是,这2艘航母都没有安装弹射器。
也就是说,它们只能搭载可以垂直起飞的“鹞”式亚音速战斗机。
不过,虽然装备水平大不如前,但英国毕竟也是曾经的霸主。底子还在。
经过48小时的紧急动员,由2艘航母、40余艘舰艇,以及临时征召的商船组成的特混舰队,载着4000名海军陆战队、20架“鹞”式战斗机和45架直升机,分别由英国和直布罗陀出发,驶往阿森松岛。
此外,英国还征用数十艘民船运输物资,建立了一条1.3万公里长的运输补给线。
4月18日,英军特混舰队在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岛休整后,分兵两路。
主力舰队驶往马岛,一支由2艘军舰和1艘搭载陆战队的油轮组成的小分队,前往南乔治亚岛。
阿根廷攻下马岛时,也向南乔治亚岛派驻了少量驻军。
4月21日,英军小分队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随即准备突袭夺岛。
结果,搭载了英国特种空勤团侦察兵的2架直升机在登陆时坠毁,出师不利。
第二天,英国情报部门监听到阿根廷潜艇埋伏在南乔治亚岛周边海域。
出于谨慎行事,主力舰队又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
4月25日上午,英军舰载直升机使用雷达扫描,发现了阿根廷潜艇的位置。
随即,在英军2艘驱逐舰和多架反潜机和直升机的围追堵截下,阿军潜艇搁浅。
船员们弃艇登岸后,向英军投降。
被英军俘虏的圣达菲号潜艇
4月26日,英军对南乔治亚岛发起进攻,岛上的阿根廷陆战不战而降,英军随之夺回南乔治亚岛的控制权。
南乔治亚岛的战事规模虽然不大,但从中也能发现,阿根廷陆军毫无军事素养,不堪一击。
从4月3日登岛,到英军发起进攻,阿军在这期间,无所事事。
等到战斗打响,岛上一千多阿军几乎是不放一枪一炮,就利索地投降了。
同样是抗登陆作战,如果换成二战时的日军,小日子必然会把整个岛变成要塞。英军也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才能拿下南乔治亚岛。
英军航母特遣队出征
4月29日,完成任务的英军小分队向西北航行,准备与主力舰队会合。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在马岛周围划定了一个直径为200海里的封锁区,禁止任何船只和飞机进入该区域。
5月1日,英军对驻守马岛的阿军阵地和机场发起轰炸。
执行此次任务的是2架部署在阿森松岛的“火神”轰炸机。
为了确保轰炸行动圆满完成,英国还配备了11架空中加油机。
在经过16小时飞行和5次空中加油后,“火神”向位于索来达岛的斯坦利港机场跑道倾泻了全部21枚450千克炸弹。
接下来的一个月,英国空军又多次通过这种接力加油的方式,从阿森松岛出动“火神”轰炸马岛。
空中接力加油示意图
如果仅从战术角度上看,英军不远万里,就为了去投那20几枚、几百公斤的炸弹,明显是得不偿失。
但换个角度看,英国通过这种跨越半个地球也要与阿根廷死磕到底的决心,让对手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同时还激起了英国人的斗志。在政治和军事上赢麻了。
英国展现了夺回马岛的决心后,阿根廷迅速做出了回应,出动了40多架战机,并调遣三支海军舰队前往马岛海域夹击英军。
来自西北的两支舰队是阿根廷海军的主力,其中的“5月25日”号航母搭载了美制A-4天鹰式攻击机和法制超级军旗攻击机。
该航母满载排水量1.98万吨,是阿根廷从欧洲买回来的三手货。
5月2日,英国舰队进入“5月25日”号航母舰载机的攻击范围。
但当时阿军所在海域风平浪静,即使“5月25日”号航母全力加速,也无法把满载弹药的A-4攻击机弹射升空。
不得已,阿军只好放弃夹击计划。
全程打酱油的“5月25日”号航母
从南方驶来的阿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收到消息,向西撤退。
但在此之前,英军的征服者号核潜艇已经发现了阿军踪迹。
很快,英军舰队司令向伦敦汇报情况。
英国内阁在商议后,认为阿军舰队虽然已经离开了封锁区,但如果能击沉一艘阿军主力舰,将会对敌方的民心士气造成重大打击。
于是,撒切尔授权“征服者”号发动攻击。
5月2日下午3时57分,“征服者”号向“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发射了3枚鱼雷。
其中2枚命中。
随着两声巨响传来,“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沉入海底,舰上300多名官兵殒命。
值得一提的是,“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是珍珠港事件的幸存者,曾是麦克阿瑟的座舰。
这艘服役时间超过40年的战舰,躲过了日军的狂轰滥炸,却没能逃过英军的鱼雷。
据说英军也很讲武德,专门用了两枚1925年服役的老式鱼雷送走了这位老同志。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击沉后,阿根廷海军发现自己对英国核潜艇无计可施,便从此龟缩不出,拱手让出制海权。
相比之下,阿根廷空军就非常勇猛了。
他们在失去海军支援的情况下,独自出击,冒着极大风险突入英国舰队的防空圈,强行展开空袭。
5月4日上午,阿军侦察机在马岛东南部发现了英国舰队。
此时英国舰队离海岸不远,正在对岛上的目标进行轰炸。
收到消息,2架携带飞鱼导弹的阿军“军旗”式攻击机立即升空,他们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向英国舰队发动突袭。
阿军战机袭来时,英军“格拉斯哥”号驱逐舰上的雷达发现了踪迹。
但英军指挥官认为这是一次误报,没当回事。
当天中午,阿军2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在掠海飞行,两次拉伸后,发现了30海里外,位于英军舰队最前端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他们迅速锁定目标,向“谢菲尔德”号发射两枚飞鱼导弹。然后猛然转身,以最快速度返航。
飞鱼导弹射程70千米,飞行速度0.93马赫。
一分多钟后,一枚飞鱼导弹击中了谢菲尔德号的舰身中段。
尽管弹头引信未能启动,但导弹还未烧完的推进剂,引燃了发动机油柜。
“谢菲尔德”号瞬间被大火笼罩,造成英军20死、24人重伤。
5月10日,在海上烧了六天六夜的“谢菲尔德”号沉入大西洋。
造价2亿美元的军舰,就这样被售价2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这也是二战以来,英国皇家海军首艘被击沉的战舰。
但这还是开始。
英军吃了以空制海的大亏后,有意将舰队部署在马岛东部海域。
由于阿军在马岛上只有少量落后战机,完全不顶事。
而海军又不敢出战。
所以,阿根廷的空中打击力量,便主要来自其本土。
英军故意拉长距离后,阿军战机从本土起飞,即便通过空中加油后,也只能在战场空域滞留2分钟。这极大影响了阿根廷空军的发挥。
不过,阿军飞行员非常勇猛,为了扭转态势,明知可能有去无回,还是冒死前来战斗。
战至5月底,英军又有3艘驱逐舰和7艘护卫舰被击沉、击伤。这严重影响了英军对马岛的登陆作战。
另外,阿军战机投掷的炸弹,有近一半都没能爆炸。
如果这些炸弹全部引爆,历史可能会改写。
然而,尽管阿根廷飞行员非常勇猛,但阿根廷空军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支持。
无论战机还是导弹,都是原装进口的洋货。
而马岛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又全部支持英国,并对阿根廷实施武器禁运。
这让严重依赖武器进口的阿根廷空军越来越被动。
不得已,阿根廷飞行员只能以超低空飞行,躲避雷达,然后硬冲防空火力网,骑到英军军舰的头顶上俯冲扔炸弹。
当时甚至还出现了“天鹰”攻击机顶着防空火力,撞击英军羚羊号战舰,完成极限一换一的壮举。
阿根廷空军这种搏命打法,打得英军特混舰队灰头土脸,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整个战争期间,阿军共损失了107架飞机,是英军损失军机数量的3倍还多。
被击中的“考文垂”号驱逐舰
阿根廷在外交上的被动,与加尔铁里奉行全面亲美的外交路线有关。
开战之前,加尔铁里曾前往美国拜码头。
由于加尔铁里镇压左翼势力,里根总统给了他超规格的接待,一众美国官员盛赞加尔铁里是“一个伟人”,给足了他面子。
而这也让加尔铁里产生错觉,认为只要抱紧美国大腿,万事顺遂。
结果马岛战争爆发后,美国马上表示中立,不向两方输出武器。
但这种中立,事实上等于拉偏架,因为英国有完备的军工体系,而阿根廷无法做到武器装备自给自足。
同时,法国也拉偏架,在第一时间停止了对阿根廷的装备供给。
美国、法国拉偏架的原因是一样的,你阿根廷何德何能,让我得罪英国来支持你?
指望不上西方国家,加尔铁里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苏联。
可是加尔铁里早先并不重视与苏联的关系。苏联没有义务帮他撑腰。
并且,阿根廷地理上距离苏联也确实太远了,飞机都没有直达的。
等苏联派兵来增援,怕是战争都打完了。
谁也指望不上,武器也被禁运,战争打到这个地方,其实胜负已分。
5月21日,英军在索来达岛北岸,圣卡露斯水域的海滩登陆。
自从1870年参加“巴拉圭战争”后,阿根廷陆军已经有100多年没打过仗。
之前在南乔治亚岛,阿根廷陆军就已经表现出了自身孱弱的战斗力。
当时,阿军在岛上部署了1万多人,但大多是刚入伍不久,连基本军事训练都没有结束就匆匆投入战场的新兵。
并且,阿军在战前也没有针对抗登陆作战进行演习,很多军官压根不懂如何组织士兵进行抗登陆作战。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英军偷偷向岛上登陆了两千多人,阿军竟然都不知道。
这种低级的军事素养,使得马岛陆战从一开始就是单方面吊打。
阿根廷陆军部署情况
6月11日夜,在经过数日侦查与休整后,英军向斯坦利港周边各高地发动夜袭。
战至6月14日,岛上阿根廷驻军向英军投降,约9800名阿根廷军人成为战俘。
而当陆军战败后,阿根廷军政府的后续表现也是一如既往地稀烂,居然主动服软了。
事实上,如果阿根廷政府能强硬到底,即便马岛丢了也不屈服,表现出一种对马岛势在必得的态度,结果会大不同。
毕竟英国只有一支特混舰队,英国政府不可能永远都把自己唯一的主力舰队留在南半球守备马岛。
只要阿根廷摆出英军主力撤走,它就积极攻岛的架势,几次三番,受不了的肯定是英国。
而也正是阿根廷军政府的软弱表现,英军占据马岛后,英国政府连谈判都省略了,直接宣告战争结束。
在整场战争中,英军阵亡255人,阿军阵亡649人。另有3名当地居民遇难。
事后,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率飙升,这使得她轻松赢下第二年的大选。
不过,虽然英国打赢了阿根廷。
但这种胜利,就犹如劳斯莱斯跑赢驴车,虽说是赢了,但没什么好吹嘘的。
两年后,撒切尔想在东方复制马岛的胜利,结果被轻松戳破纸老虎的本色。
然后,她就摔了一跤。
明明打赢了战争,却让人感觉外强中干。
这也算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了。
而参战的另一方,不久前还被吹捧为“民族英雄”的加尔铁里,再次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面对来自内外的强大压力,加尔铁里被迫在6月18日宣布辞职。
随后,加尔铁里遭到逮捕,并以“指挥失误”的罪名,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
但加尔铁里的倒台,并没有改善阿根廷的动荡政局。
2001年12月20日至2002年1月2日,阿根廷居然在13天内,连换五个总统,平均任期还不到3天。一不小心就刷新了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不稳定政权。
时至今日,阿根廷依旧以时局动荡著称,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无法带领阿根廷人民走出魔咒。
而对于马岛的主权之争,英国和阿根廷直到今天也存在巨大分歧。
最近,阿根廷新总统哈维尔·米莱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称:“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不容谈判,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阿根廷。”
随后,英国首相苏纳克的发言人表示:“英国对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的主权毫无疑问。”
同时,英国国防大臣格兰特也在社交平台上强硬表态称:福克兰群岛属于英国,这是不容谈判且不可否认的!
哈维尔·米莱还没正式就职,就挑起了与英国的口水仗。
不过,阿根廷与英国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哈维尔·米莱应该心知肚明。
如果现在双方再爆发一次马岛战争,不夸张地说,阿根廷会败得更惨。
由此可见,哈维尔·米莱誓言要收回马岛,只是作秀罢了。即便阿根廷有决心,目前也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但早在41年前,当阿根廷军政府服软时,英国就关上了谈判大门。
有句话用来形容当下,最合适不过了,那就是“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更别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