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起源于一战时期,在二战期间被发扬光大。航母在研发之初,只是作为飞机的临时性停机坪,因此并不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而在那一时期,海洋还是巨舰大炮的舞台。到了二战时期,航空母舰的吨位越来越大,能够搭载的舰载机也更多了。
在翱翔于天际的舰载机面前,巨舰大炮沦为了活靶子,逐渐黯然失色,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二战结束之后,航母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时至今日,也没有任何水面舰艇能够撼动其地位。
航母虽然并不像驱逐舰、战列舰那样,搭载大量的火力系统,但却是航母战斗群当之无愧一的核心,一切的战略部署都要围绕其来展开。如今的海战模式早已不是依靠巨舰大炮相互对轰,依靠舰载机争夺制空权,才是现代海战的核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航母更像是一个运输平台和控制中心,目的就是将各类舰载机运送至前线,完成各类作战任务。正所谓兵贵神速,第一时间将战机送到作战区域,就能更快取得先机。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航母的速度越快越好呢?
我们都知道,航母这头海上巨兽的行驶速度非常之慢。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美日双方展开了最大规模的航母大战,双方都派出大量的舰载机轰炸对方的航母。而一旦被敌方的王牌飞行员盯上,航母就面临着被击沉的命运,因为相比于灵活的轰炸机,航母极度笨拙,即便是开足马力,有时也不足以躲避敌方的攻击。那么这个所谓的开足马力,究竟有多快呢?
“节”的来历我们以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的旗舰赤城号为例,赤城号正常航速16节,最高航速30.2节。不过这毕竟是80年前的水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航母的速度应该有很大的提升了吧。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我国辽宁舰的航速在30节左右,而作为核动力航母的美国福特号,其航速同样只有30节左右。这又是这么一回事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个海上航速“节”。“节”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在那一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单位衡量船只的航行速度。为此,航行的水手们一般会用打结的绳子来计算速度。
我们都知道,船只在航行过程中,在船尾会产生大量的尾流,船速越快,尾流就越强劲。于是船员们会在一根绳子上打上固定间距的绳结,并将其中一头放进尾流中,尾流会将绳子拖入水中,船员们就是依靠绳结进入水中的速度,来计算船只的速度。因此后来计算船只航行速度的单位就被命名为“节”。
根据规定,船只一小时航行一海里的速度,就是一节。而一海里就相当于1.852公里,换算下来,航母的30节就相当于时速55公里左右。不要说小汽车了,速度快一点的公路自行车都能将航母甩在身后。
如此一比较,属实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作为威慑力十足的海上巨兽,航母的速度为何连快一点的自行车都比不过?更让人奇怪的是,二战时期的航母已经能达到了30节的速度了,在核动力航母盛行的21世纪,为什么航母还是难以突破30节的屏障呢?
第一点就是能耗问题,这其实与航母的动力设计息息相关,不管是空气还是水流,都是流体的一种,而密度越大的流体,其阻力也会越大,因此突破阻力所需的动力也就越大。现代战机之所以能轻易突破音障,达到几马赫的速度,正是因为空气流体的阻力比较小,喷气发动机或是涡轮发动机能够提供巨大的推进力。
而海水的密度要大得多,航行的阻力也是成倍增加,因此不管是在水面航行舰艇,还是水下航行的潜艇,都是使用螺旋桨推进系统。相比于喷气发动机而言,螺旋桨推进的速度要慢上许多,但耗能也要少得多。
不过即便是螺旋桨推进,航母的速度也并非只能达到30节,现代的航母即便突破40节也是做得到的,但这样一来,航母的能耗将比30节时高出一半以上,即便是号称无尽能源的核动力航母,也经不起这样折腾。而相较于二战时顶破天的30节航速,现如今的航母平均航速就能达到30节,由此可见航母在速度上也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第二点就是安全性的问题。航母由于船体过于庞大,在水面航行时所受到的阻力也是最大的。一旦行驶速度过快,大量的海水就会不断冲击航母,严重时会引起航母的剧烈抖动。如此一来,势必会对航母造成不小的伤害。
毕竟建造一艘航母动辄数百亿,后期的保养费也堪称天价,要是为了提升10节速度而损害了航母,那简直就是得不偿失。
其次航母不像陆地的汽车,一踩刹车就能停下,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作为动辄数万吨的钢铁堡垒,想要实现航母的制动也并不容易。一旦速度过快,航母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不到万不得已,航母根本不需要达到最大速度。
最后一点就是没有必要,航母在战场上的作用就是指挥中枢,根本不需要冲到第一线参战。在二战时期,海战就已经演变为超视距作战,双方航母的战斗人员都不可能发现对方的踪迹,所有的侦察、打击任务都由舰载机来完成。
一旦航母拥有了驱逐舰、护卫舰以及潜艇,就能形成战斗力惊人的战斗群。形成战斗群之后,航母的打击范围能衍生至800公里之外。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航母可以随意做出任何战术调整。而这800公里的距离,基本都由舰载机来实现跨越,相比于动辄数马赫的战机速度,航母的几十节速度就无足轻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