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最凶险的九小时:他的烟灰缸堆满三次,中国命运从此改写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31 13:22:40

1960年10月,应毛主席特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再度来华访问,并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再次对毛主席进行了专访。斯诺首先问道:“在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您觉得最黑暗最凶险的是什么时刻?”

听到这一提问,一生之中不知经历过多少风浪的毛主席脸上也不禁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伤感,语气沉重地答道:“1935年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张国焘准备对红军动手的那一夜,无疑是党和红军最凶险最黑暗的时刻。”

革命元老张闻天晚年在回忆录中也曾回忆,这是“党史上最凶险的一夜”,“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果断决策,那么党史将可能改写”,因为此次事件直接关乎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乃至中国革命的命运。

长征中的南下北上之争

其实,早在20世纪初的北大校园里,毛主席与张国焘就是老相识了。彼时的毛主席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张国焘则是北京学生运动领袖。这两位青年才俊,都被革命前辈李大钊视为可担当未来中国革命领导重任的接班人。

然而,那时的张国焘心高气傲,眼高于顶,打心眼儿里都瞧不起这位职位低微,操着一口湖南土话的湘伢子。但巧合的是,十几年之后,同为红军重要领导人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两人,又在长征途中不期而遇,并再次掰起了手腕。

1935年6月,在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县)成功实现了大会师,毛主席与张国焘又再次故人重逢。此时,红军士气大振,革命形势一片光明。

然而,大会师之后不久,当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得知中央红军兵力已不足2万人,而红四方面军却有8万之众,两军实力对比悬殊后,竟萌生邪念,野心膨胀,妄图篡夺党和中央的最高领导权。

同年8月,在沙窝会议与毛儿盖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再次重申继续“北上抗日”方针,准备下一步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陕甘宁地区建立根据地,既可顺应全国抗日救亡呼声高涨的形势,又可靠近中苏边境获取外援;

同时,决定将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张国焘、朱德、刘伯承指挥;右路军由毛主席、叶剑英、徐向前、陈昌浩指挥。

一直主张“南下”的张国焘,对党中央的这一决议十分不满。他依旧顽固地认为,四川西康一带物产丰富,可解决红军的补给问题;国民党势力相对薄弱,可攻占成都平原,建立“川康根据地”。

于是,当张国焘率左路军行至嘎曲河时,竟以河水上涨为借口停止前进,要求转而领军南下。1935年9月8日,张国焘密电自己的老部下、右路军政委陈昌浩,要求其迅速率部南下,并尽快“武力解决中央”,暴露出其明显的分裂企图和夺权野心。

幸亏,这一密电被时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首先截获。党性极强、忠心耿耿的他立刻意识到事态严重。在此历史关键时刻,叶参座立场鲜明,敢于担当,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果断将此密电星夜紧急报告了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

建国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及此事,高度称赞叶参座“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党史上最凶险的九小时

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毛主席便紧张思考,寻求对策,因为这一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红军内部火并,甚至整个中央领导层的覆灭。

据党史记载,在那一夜最凶险的9个小时里,他眉头紧锁,烟不离手,面前的烟灰缸竟然堆满了三次。经过一夜的紧张思索,毛主席终于渐渐理出了头绪,并立即召集张闻天、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做出了稳妥对策:派张闻天即刻前往红三军团驻地传达北撤指令,由周恩来连夜紧急集结部队准备北上。

9月10日凌晨,按照中共中央命令,以红一、红三军团为首的中央红军主力,迅速脱离张国焘的控制区域,在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的带领下单独北上,最终脱离了险境,史称“北上先行支队”。

1个月之后,张国焘便在四川卓木碉悍然宣布另立“中共中央”,自任“主席”,走上了公开分裂党和红军的歧途。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此次事件成为长征的关键转折点,一举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命运。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陕甘宁根据地,为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张国焘率右路军南下不久,便在“百丈关战役”遭遇惨败,元气大伤,被迫退守甘孜,逐渐陷入困境。后来,在“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林育英)的居中调解下,陷入绝境的张国焘才被迫取消其“第二中央”,同意继续北上。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北上战略是正确的,而张国焘的南下战略则是错误的。不久,红四方面军最终再次北上,于1936年10月与红二、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宣告胜利结束。

纵观党史军史,“南下北上之争”堪称长征中一次最凶险最复杂的党内危机,其妥善解决既标志着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巅峰的转折点,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

特别是毛主席危急时刻所做的这一果断决策,不仅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避免了党内分裂,挽救了党和红军,而且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即便到了晚年,革命元老张闻天仍对这一事件记忆犹新,称其为“党史最凶险的一夜”;连一向沉默寡言的朱老总听说此事后,也不禁频频点头表示赞同:“革命生涯遇到的所有困难,的确都无法与长征中的那次惊险相提并论!”

参考资料:

1.《1935年9月9日为何成毛泽东一生最黑暗的日子》.北京晚报.20160719

2.《看毛泽东一生惊心动魄的六个9月9日》.人民网.20190909

3.《毛泽东称这段历史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张国焘挟兵突然向中央发难》.文汇客户端.20210413

4.《叶剑英:毛泽东赞其“吕端大事不糊涂” 创造性地提出“特区战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0428

0 阅读:49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