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三日,高演、高湛闯进皇宫昭阳殿,向高殷(北齐第二任皇帝)逼宫。武卫娥永乐率领2000护卫刀枪出鞘,只待皇帝一声令下就准备将高演、高湛剁成肉泥。
岂料,高殷却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见此情形,太皇太后娄昭君与尚书左仆射高归彦上演“二人转”,轻松让高殷智商归零,娥永乐被迫退出大殿。
就这一瞬间,高演、高湛掌握了禁军,高殷成了案板上的鱼肉,这件事就是所谓的“乾明政变”。
八月初三,娄昭君下旨废除傀儡皇帝高殷,平阳王高淹即位称帝,史称孝昭帝。一年后,高殷被高演杀害,年仅16岁。
高殷为何脑抽筋,白白错过拿下高演、高湛的机会呢?若非如此,娥永乐能不能一举平定高演、高湛的逼宫呢?
咱们先将故事中几位人物关系做个简单交代:高演、高湛是神武帝(追尊)高欢和娄昭君的儿子,高殷是北齐第一任皇帝文宣帝高洋和李祖娥的嫡长子、高欢和娄昭君的孙子。
也就是说,“乾明之变”其实就是叔叔对侄子的夺权行动,是高家人的骨肉相残。
这件事的前一年,即天保十年(559年)十月,高洋驾崩,临终前他担心儿子高殷年幼,镇不住局面,下遗诏由尚书令杨愔、尚书左仆射高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四人为辅政大臣。
杨愔是个很有抱负的政治家,作为首辅大臣,他立刻推行改革,第一刀就对准了冗官弊政,裁减了大量吃干饭的豪族子弟。
“改革”的本质就是剥夺某些特权阶层的利益,让社会机制更加公平、公正,但它必然引发既有利益阶层的反弹,乃至抗击。于是,这群失势的旧勋贵便集体投靠到高演、高湛的门下。
北齐的政治架构本质上属于宗室藩王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高演、高湛作为高欢的嫡子,既拥有兵权,又有左右朝政格局的能力,地位极其重要。
您可能会很奇怪,杨愔是辅政大臣,他的权力应该在高演、高湛之上呀?
其实不然,所谓辅政大臣就是皇帝的助手,他们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的皇帝的信任,是典型的“当家不做主”,扛活的“管家”而已。高演、高湛虽然不是“家主”,却是北齐的“二当家”,他们的地位远不是杨愔等人所能比的。
杨愔虽志向远大,但他的第一刀显然不合时宜,没搞清楚北齐最大隐忧,草率地将中坚力量推向了高演、高湛的怀抱。
眼见形势有点不妙,杨愔决定亡羊补牢:咱得解除高演、高湛的权力,否则早晚会为其所害。
小小少年高殷啥也不懂,于是请教杨愔该怎么办。杨愔说,很简单,将高演、高湛调任地方刺史。
当然,考虑到二人有兵权,不能跟他们商量,必须突然发难。比如,将他们召入宫中突然宣布任命,同时剥夺其军权,即刻赴任。
兵权是藩王的虎爪,失去虎爪的他们只有乖乖听命的份。
高殷一听,这主意好,批了,但杨愔却做了一件画蛇添足的事,导致满盘皆输,这件事就是跟禁军统领高归彦商议。
要想解除高演、高湛的兵权,肯定不能和颜悦色地跟他们商量,而是强制执行,这俩货身边有侍卫,弄不好要发生打斗,所以高归彦很关键。既然如此,杨愔跟二号辅政大臣商量没毛病嘛。
问题就出在杨愔之前的一个举动得罪了高归彦。
当初高洋驾崩在晋阳,北齐的都城在邺城,所以高殷要回到都城。杨愔担心晋阳出乱子,便暗中命令5000侍卫留在晋阳。
这个做法本身没问题,可问题是,高归彦才是禁军统领,还是仅次于杨愔的辅政大臣,这么大的行动你杨愔是不是应该跟高归彦商量,并由他来执行?杨愔却瞒着高归彦做了,直到几天后高归彦才知道。
这下高归彦怒了:这也太霸道了,手伸到我的碗里了,我好歹也是次辅呀,也太欺负人了!既然你们不拿我当自己人,那就别怪我了,于是这家伙悄悄地攀上了高演、高湛。
于是高归彦成了高演、高湛在宫中的密探,杨愔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了如指掌,也包括这次计划。
至此,杨愔连连犯错,一错,将中坚力量推向高演、高湛,二错,得罪高归彦,泄露行动计划。还有第三错,那就是明知风险很大,但却不够决绝,用钝刀割肉的方式处理二高,而不是“消灭”。
高演、高洋得到报信后,以打猎为由头,在荒郊野外秘密会面,并制定了反击方案。
三月二十三日,高演、高湛分别率领军队突然闯进了尚书省,逮捕并殴打杨愔、燕子献、可朱浑天和、宋钦道等人,杨愔的一只眼珠甚至都被打出来了。
紧接着,他们押着杨愔等人直奔皇宫,却在东阁门被值班的禁军都督成休宁拦截。
皇宫戒备森严,要想见到皇帝没那么容易,只要成休宁不愿意,双方必定是一场混战。以高演、高湛的兵力,肯定不是禁军的对手。
但关键时刻,高归彦一声高呼,禁军士兵们纷纷扔下武器就跑,将成休宁孤零零地晾在了原地,第一道防线就这么轻松地被攻破了。
一行人很快冲到昭阳殿,娥永乐率领两千全副武装的禁军立于廊下,随时准备战斗,大战一触即发。太皇太后娄昭君、皇太后李祖娥,以及高殷亲临大殿,与高演、高湛“团聚”了。
高演首先发话:“臣与陛下是骨肉至亲,杨愔却离间骨肉,作威作福,长此以往必然引发祸乱。臣不得已将他捉拿,请治臣擅断之罪。”
娄昭君说:“原来是这样啊,高演没有异心,只是为了防止杨愔作乱。”她转过脸对李祖娥说:“你放心,高演也是为了孙儿好,不好加害你们母子的。”
娄昭君的语调很温柔,其实内心毒辣。
早在前一天,她就接到了高演的行动计划,老太婆勃然大怒:我们鲜卑人怎么能受汉家母子的摆布?
原来,娄昭君本姓匹娄氏,不是汉人。按照传统思想,娄昭君虽然不是汉人,但嫁给了汉人高欢,就应该随夫了,怎么还说出这种话呢?
一则,高欢其实是鲜卑化的汉人,彼时占据北齐上层的都是鲜卑人,和部分鲜卑化的汉人,李祖娥这样的汉人世家大族地位很低。
二则,娄昭君是个很自私的女人,她希望皇位在自己的儿子中流转,当初就不支持孙子高殷。所以,这场“乾明之变”她其实就是“主演”之一。
李祖娥是个没心机的女人,一时不知所措。高殷虽然是个好读书的“三好生”,但政务能力几乎为零,对人心险恶也一无所知。面对这种情形,他跟李祖娥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急得娥永乐直跳脚。
就在母子俩不知所措的时候,高归彦指着娥永乐发话了:“太皇太后的命令没听见吗?赶紧解除戒备,退出去!”
娥永乐愣愣地看着高殷,高殷却依旧低头不语。
顶头上司命令他退出去,大领导又不吭声,娥永乐就是个小头领,他能怎么办?于是娥永乐含泪收刀入鞘,恨恨地离开了大殿。
禁军刚一退出,娄昭君、高演母子立刻变了脸。
高演首先下令由高归彦率领他的侍卫接管了宫城防卫,并杀害了娥永乐。从这一刻起,高殷的保安工作被高演掌握,小命被两位叔叔捏住了。
娄昭君也随之变脸,老太婆大骂李祖娥,吓得李祖娥下跪请罪。高殷也赶紧下跪表态:“天子亦不敢与叔惜,岂敢惜此汉辈?但愿乞儿性命,儿自下殿去,此等任叔父处分。”
为了叔叔,我连天子之位都不惜,又怎么能在乎汉人呢?但求奶奶饶孙儿一命,下殿后,孙儿任由叔父们处罚。
这会儿高殷大概也清醒了,但一切都完了,两手空空的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不在自己手上了。
就这样,由于高殷最后关头的脑抽筋,错失了翻盘的机会,最终不光丢掉了皇位,连命都没能保住。
话说回头,假如他能清醒一点,让娥永乐动手,真的能翻盘吗?我的答案是:不可能。
“乾明之变”是由高演、高湛等人精心策划的事件,不是仓促迎战,没有足够的把握他们会冒险闯宫吗?绝无可能!
一般的“宫变”,大多由皇帝身边的近侍执行,要的是突然性。而高演、高湛却从外面大张旗鼓杀进去,这种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皇宫的保卫工作非常严密,至少有三道,最外层是城防部队,中间是各个宫殿的护卫,最里层还有殿内禁军,以及皇帝的贴身侍卫。各层护卫相互不隶属,谁也做不到一杆子插到底。
可是高演竟然就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史书没交代,但不难分析。
首先,外层的城防部队就掌握在高湛的手中,这叫黄鼠狼给鸡看门。
其次,高归彦统领禁军,是成休宁的顶头上司,他早就策反了大部分禁军将领,将成休宁架空了,所以东阁门才被轻松攻破。
娥永乐是高殷的最后一道防线,假如高殷发话,娥永乐一定会对高演、高湛发动攻击的。可问题是娄昭君太狡猾,她的“温柔”将李祖娥、高殷母子迷惑了。
不过,就算娥永乐发难,恐怕也无济于事了,这只有两千人,肯定不是高演、高湛的对手。同时还有太皇太后娄昭君在,高殷、娥永乐也不敢太造次。
退一万步讲,就算娥永乐不顾一切,结果无非是一场混战后,外界得到一条惊人的消息:娥永乐谋反弑君,高演率军平叛,可惜他晚来一步,皇帝和太后都不幸遇难了……
都要死了,还管别人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