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会有多小?笔墨文章里的精彩小品

沐清扬说史 2024-11-17 02:03:21

让观者于细微处感知温度与深度,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无尽韵味,正是笔墨文章里精彩小品的绝妙之处。那么,最小会有多小?从本季“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中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的蝇头小字说起,到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自题画像,再到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篆书格言,我们就能找到答案,找到笔墨文章里的大千世界。

Lot 4614

袁克文

楷书 自作西苑杂诗六首

1914年写本

1张

8×22.3 cm

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猴子,焦螟在蚊子的睫毛上筑巢。这得是怎样的鬼斧神工!民国时人姚朋面对袁克文的这件小楷诗稿,便发出了如此的赞叹:“㯤刺母猴非诞妄,鹪巢蚊睫真崔巍”!袁克文在手掌大的方寸空间,用不及小米粒大的蝇头小楷抄写了六首自作诗赠送友人,称得上是袁克文最小的书法作品了。

袁克文的小楷精致典雅,笔画刚劲中透着柔美。起笔轻盈,似蜻蜓点水,收笔利落而不失韵味。其结构严谨,字里行间疏密得当,规整中又有灵动之态。此件袁克文《楷书自作西苑杂诗六首》为本场单件尺幅最小、书法作品字体最小者,却于细微处彰显大家风范,令人观之赞叹不已。

袁克文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别署龟庵,河南项城人。袁世凯次子,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熟读四书五经,长于诗文,精通书画,好昆曲,富收藏,收购文物挥金如土。袁世凯死后客居上海,以变卖字画为生。著有《古钱随笔》《寒云诗集》《辛丙秘苑》《洹上私乘》等。

Lot 4622

胡适

题苏可拉画像及信札

1948年写绘本

4张附1封

尺寸不一

1948年解放战争如火如荼进行之际,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亦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和学术抉择,此件印度画家苏可拉于1948年绘制的胡适画像即为当时写照。在苏可拉的笔下,胡适表情凝重,眉头紧锁。而胡适在画像上自题的杜甫诗句“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更是将自己内心的无奈展露无遗。

胡适

苏可拉(Y.K.SHUKLA,1907-1986),印度人。早年于孟买习美术,1934年赴意大利罗马皇家艺术学院修习版画。1947年赴中国,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修读中国画专业,师事徐悲鸿、王青芳,1948年六月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举行画展,亦到敦煌千佛洞考察壁画。

胡适专用信封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访华,写出《增进中印接触的备忘录》,国民政府亦提出《中印合作措施纲要》,交换留学生即措施之一。1947年印度临时政府派遣10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语言、艺术、史地、哲学。国民政府教育部布置北京大学等相关院校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业班级来接待这些留学生。其中苏可拉成就最为出色。除胡适自题画像外,另有1948年6月22日胡适致苏可拉英文信函1通1页附胡适专用信封1枚,胡适落款英文发言打字稿2张,共同见证了中印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

Lot 4611

何昆玉 刻

严复自用印章

1枚附盒

5.5×1.5×1.2 cm

印文:严复

边款:严翁大公祖大人正篆,何昆玉仿汉。

此件系何昆玉用昌化鸡血石仿汉印为严复所刻印章。

何昆玉(1828-1896),字伯瑜,斋堂百举斋、吉金斋、乐石斋,广东高要人。工书画鉴赏,精篆刻。著有《吉金斋古铜印谱》《乐石斋印谱》《百举斋印谱》《端州何昆玉印谱》。

Lot 4604

马一浮

篆书 格言

近现代写本

1张

60×43.5 cm

来源:严群旧藏

1947年严群就浙江大学聘,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之江大学教授。1958年又转入杭州大学任政治系、哲学系教授,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全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会顾问、中华外国哲学史学顾问、《西方哲学史》编委会(古希腊部分)顾问、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严群在杭州时与马一浮交往密切,在马一浮先生的日记中,有很多关于“不党先生”的记载。严群尊宋儒程明道之学,以程明道之字伯淳,名其书房曰“淳斋”。1953年,马一浮曾为严群书“淳斋”,并写有“为不党书‘淳斋’斋额说”。

据严氏后人回忆,严群长女曾从马一浮学习篆书。此件为马一浮为弟子书写的字谱,书曰“修德就闲遁世无闷,归根复命顺物自然”,融合《周易》与道家思想,借以表达追求品德修养、回归本真以及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也是马一浮、严群两位先生的人生写照。

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原名浮,字一佛,号谌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德国、美国,通晓数国语言,于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造诣精深,为儒、释、哲一代宗师,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书法各体皆备,自成一家。

严群(1907-1985),又名以群,字孟群,后字不党,号一指,晚号怡适老人,福建侯官人。严复侄孙。致力于哲学史研究,先后执教燕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工书法,富收藏。

Lot 4529

丘逢甲致俞钟颖诗稿附便签

清写本

4页

14.5×25.8 cm

6.5×13.5 cm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祖籍广东镇平。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两广学务处视学、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商业职业学校监督、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副议长等。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工诗词。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倡立“台湾民主国”,自任义勇军统领,失败后又由台湾内渡福建,主讲广东各书院。丘逢甲工诗词,诗风深受南宋诗人陆游影响。内渡后,每当激愤难平之时,丘逢甲也同陆游一般寄情山水之间,揽胜吟咏,写下了如《游罗浮》《惠州西湖杂诗》等风格清新隽永的诗歌,并刊行诗集。

俞钟颖曾作诗四首题丘逢甲诗集,丘逢甲又依韵作七绝四首以奉和,即为此件诗稿。友朋唱和之余,另有俞钟颖之子所写的便签1页,他书写题识记录了丘逢甲和俞钟颖诗词相和的原委,并在便签背面抄写了丘逢甲奉和俞钟颖的四篇诗稿,以示敬意。

俞钟颖(1847-1924),字君实,一字又澜,晚号城南渔隐,南郭老人,江苏常熟人。清同治十二年(1871)拔贡,官至河南布政使。工诗文,与郑孝胥、丘逢甲等交好。著有《归田集》《面郭草堂诗文集》等。

Lot 4612

许寿裳

自作诗诗稿

近代写本

3页

39.5×27.5 cm

10×23.3 cm

许寿裳为鲁迅挚友,学识渊博、博通经史、雅擅诗文。此件许寿裳诗稿以时事、实感入诗,书《悼美国罗斯福总统》《送玙侄女从军》《红梅》等自作诗六首。其中四首为题赠“锐初吾兄”,“锐初吾兄”或为许寿裳同乡章微颖,二人均好诗词,多有唱和。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号上遂,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传记作家。辛亥革命后,受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托,草拟《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新教育意见》,以部令颁行全国。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界有着崇高威望,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大学、西北联大、台湾大学等校教职。

章微颖(1895-1968),字锐初,浙江诸暨人。历任四川省教育厅主任秘书、重庆市政府主任秘书、云南澂江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省立台北高级中学校务主任、台湾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等职。擅诗文,著有《藏文山房诗文集》《师范精神与儒道》《吉光片羽》等。

Lot 4631

郭沫若、于立群

恭贺新禧诗稿

1965年写本

1页

16.3×26.5 cm

1965年元旦之际,郭沫若、于立群夫妇自作新春贺诗,用红蓝两色书写,诗曰:

秀才人情纸半张,

肥猪一个世无双。

春风吹入屠苏暖,

雪里红梅分外香。

二人特意选用猪八戒图案的笺纸,与诗中的“肥猪一个世无双”相呼应,妙趣横生。

郭沫若、于立群于桂林合影

Lot 4613

溥儒致严群信札

近现代写本

1通1页

34.8×28 cm

出版:黄光男著:《溥心畬书画集》,艺术家出版社,2022年,P37。

1948年夏秋之交,溥儒受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阮毅成邀约赴杭州,携家人居于西子湖畔。南游后的溥儒亲自督教义子毓岐传统的国学教育,但其亦深知时代所趋,故礼请彼时任教浙江大学的严群教导毓岐数学、英文、作文等较现代的科目。此外,溥儒居杭期间曾邂逅主持复性书院的马一浮,对复性说颇为认同,而马一浮与严群又有厚谊,或因此绍介,遂使溥、严二人往来密迩。此函据内容当作于溥儒赴台之后,信中溥儒谈及在台生活,自言“不问世事”“在师范学院教授所得亦不足用,尚须时开画展”“与妻浣儿读”。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 4633

谢无量

《记与张大千夫妇游太华绝顶联句》等诗文稿长卷

近现代写本

1卷

307.5×21.5 cm

谢无量于书法、诗文、经史、哲学等方面均允为一代大家,此卷诗文稿长三米,首署“柴棘余音,此选百六十八首”,尾署“无量”,内收《记与张大千夫妇游太华绝顶联句》《啬庵忆旧游》等自作诗文,并节录《五灯会元》《指月录》《六祖坛经》等典籍,记录了谢无量日常交游与佛学修养。

谢无量的书法在字体结构上不遵循传统书法的严谨规范,而是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字体的形态、大小、疏密等变化丰富,看似随意组合,实则妙趣横生。用笔自由随性,不刻意追求笔法的精致与雕琢,仿佛信手拈来,毫无拘束,笔画常常呈现出一种质朴、纯真的状态。这种独特的用笔方式,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人感觉轻松、愉悦。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号啬庵,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民国初期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后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Lot 4685

弘一

行书 “灵化”

近代写本

1框

15.7×26 cm

来源:李文俊、张佩芬夫妇收藏

弘一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笔画的处理上,弘一多采用藏锋的笔法,起笔和收笔时笔锋不外露,线条含蓄内敛。这样的写法使字体看起来圆润饱满,没有尖锐的棱角和犀利的笔触,给人一种温和、醇厚的感觉,体现出一种平和、谦逊的精神气质。

弘一

此件弘一作品为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多年旧藏,或为叶麟鎏所赠。林文俊与叶麟鎏都是英美文学著名的翻译家,交谊深厚。叶麟鎏倾慕弘一书法,尝遍访佳作,收藏甚丰。中国嘉德曾数次拍出叶氏所藏弘一佳作,深受藏家青睐。

叶麟鎏(b.1929),笔名鹿金,上海人。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从事英文翻译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翻译作品有《圣诞节前夜》《约旦先生来了》《波特中短篇小说集》《有钱人和没钱人》《愚人船》《鲁滨逊漂流记》等。雅好收藏,尤嗜弘一书法。

李文俊(1930-2023),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 。美国文学、福克纳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毕生致力于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与研究,译有《纵浪大化集》《福克纳评传》《不固定的盛节》《老人与海》《威廉·福克纳》等。

Lot 4686

茅盾

行书 自作诗《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张佩芬上款)

1978年写本

1张

56×33.5 cm

来源:李文俊、张佩芬夫妇收藏

李文俊夫人张佩芬亦为翻译家,致力于德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此件为茅盾于1978年题赠张佩芬,录旧作《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1963年文化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在《文艺报》发表《关于曹雪芹》一文,并作《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律诗一首。

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姓沈,学名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人。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代表作有《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

张佩芬(b.1933),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历任《译文》《世界文学》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副研究员。译有《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黑塞散文选》《迪仑马特小说集》《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等。

Lot 4690

朱光潜

行书 谢灵运《斋中读书诗》

1943年写本

1张

33.5×29 cm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编著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密不可分。朱光潜把学习书法的阶段概括为四个境界,分别是疵境、稳境、醇境和化境。他认为,大部分书家的作品是处在“稳境”和“醇境”,而“化境”则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Lot 4536

祁寯藻

行书 “宝澄堂”

1842年写本

1轴

161.5×61 cm

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一字淳甫(后避同治帝载淳之讳改为实甫),谥文端,山西寿阳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横亘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四代,居官五十余年,忠清亮直,曾任道光、咸丰、同治帝师,有“四朝文臣”三代帝师“寿阳相国”之称。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并身体力行,为士林所推崇,被赞为“一代儒宗”,著有《马首农言》《䜱䜪亭集》《勤学斋笔记》等。

此件系祁寯藻为罗天池所题斋号,尺幅巨大,厚重雄强、大气磅礴,结字方整且具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作为清朝的重臣和帝师,祁寯藻的书法字体结体端庄,展现出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罗天池为清末画家,工书画,精鉴赏,书法初师董其昌、米芾,后得孙承泽所藏《澄清堂帖》,一意以王羲之为宗,并将斋号名为“宝澄堂”。

《澄清堂帖》原石已遗失,拓本流传稀少,仅知有孙承泽旧藏本、邢侗旧藏本、廉南湖(小万柳堂)本等几种残本存世。《澄清堂帖》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中一些帖为《淳化阁帖》等其他法帖所无,对于研究王羲之书法以及宋代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Lot 4683

弘一

行书 四言联

二十世纪初写本

2轴

19.5×71 cm

1905年,弘一尚未落发为僧,俗名李叔同,年仅二十余岁的他已声名日显,并作为第一批学员前往日本上野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同行中另有我国话剧运动早期的奠基者之一黄辅周。李叔同曾给黄辅周作《喃喃辞》,刊于1912年4月2日的《太平洋报》。此件即为李叔同题赠黄辅周之作,来源明晰。

1913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改称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与校友会共同编辑汇集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师生作品,定名为《白阳》。李叔同在《白阳诞生词》中曰:“技进于道,文以立言。悟灵感物,含思倾妍。水流无影,华落如烟。掇拾群芳,商量一编。维癸丑之暮春,是为白阳诞生之年”。此联即语出《白阳诞生词》中,创作年代当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之间。彼时李叔同就职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师,黄辅周则在上海自由剧社演出,杭、沪二地相隔不远,二人互有往来,此件即为当时所作。

黄辅周(1883-1971),字二南,别称黄喃喃,北京人。1912年在上海组织自由剧社,为我国话剧运动早期的奠基者之一。擅长大写意国画,其舌画堪称一绝。历任山东工艺传习所技师,济南师范、北京女高师、国立美专教师,教育部美术出版编审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0 阅读:0

沐清扬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