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细节曝光:天津女子发现安徽男友已婚,被送精神院的离奇遭遇

东惠看那份情感 2025-04-08 16:02:37

一、初识与同居:精心编织的“单身”谎言

2022年9月。

天津的胡女士通过某婚恋平台结识了自称“单身未婚”的安徽男子王某。

王某自称从事工程行业,朋友圈充斥着商务洽谈、豪车旅行等内容,塑造出事业有成的形象。

两人线上热聊后,于2023年6月线下见面,并迅速确立恋爱关系。

随后,王某邀请胡女士到其老家安徽省无为市同居,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王某的父母及亲友也一致强调其“单身”身份,甚至主动向邻里介绍胡女士为“未来儿媳”。

同居期间,胡女士承担了两人生活的全部开销,包括王某老家的物业费、家具购置、王某父母的赡养费等,累计花费40余万元。

王某以“工程款年底回款”为由拖延还款,并多次向胡女士借款周转。

胡女士提供的转账记录和物业缴费单据显示,其资金流向与王某家庭生活高度关联。

二、真相揭露:已婚已育的“双面人生”

2024年6月。

胡女士与王某计划结婚时,意外发现王某不仅已婚,还有一个儿子。

此前,王某曾以“帮忙照顾朋友孩子”为由,让胡女士照料其子数月。

得知真相后,胡女士多次质问王某,对方却坚称“正在办理离婚”,并试图安抚胡女士。然而,王某家人随后砸毁胡女士留在其家中的私人物品,并拉黑其联系方式。

胡女士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但警方以“家庭纠纷”为由未予立案。

三、维权受阻:报警后反遭跨省强制送医

2024年12月。

胡女士以“重婚罪”和“诈骗罪”向无为市公安局报案。

2025年2月,警方对重婚罪立案,但驳回了诈骗指控,称“日常开销属自愿”。

案件审理期间,警方多次劝说胡女士与王某和解,甚至要求二人见面协商,引发胡女士对办案公正性的质疑。

2025年3月9日。

胡女士从安徽驾车返京途中,在北京某检查站被七八名自称“办案人员”的陌生男子拦截。

对方抢夺其手机、证件,强行将其押上一辆安徽牌照车辆,声称“回安徽处理案件”。

然而,胡女士被直接送往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院方记录显示,送医者谎称胡女士为“无亲属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

住院6天里,她被强制服用大剂量精神类药物,出现全身浮肿、行动迟缓等副作用,并缴纳了4000余元治疗费。

期间,家属多次联系医院未果,最终通过私人关系才得知其下落。

四、矛盾回应:安全理由还是程序违规?

无为市相关部门解释称,胡女士因“多次扬言自杀”且曾有抑郁症就诊记录,警方出于“安全考虑”将其送医。

但南京脑科医院的检查报告明确显示,胡女士无精神疾病症状。

家属质疑:若需保护,为何不通知亲属?为何跨省送至芜湖?为何伪造“流浪人员”身份?

此外,王某否认与胡女士的恋爱关系,称“仅是朋友”,并指控胡女士伪造证据。

而律师指出,王某长期以夫妻名义同居并隐瞒婚姻状况,已涉嫌重婚罪;若虚构项目骗取钱财,则可能构成诈骗。

五、程序漏洞与舆论争议

根据《精神卫生法》,强制送医需满足“自伤或伤人风险”条件,且应由近亲属或民政部门执行。

胡女士案例中,警方跨省干预、医院未核实身份即收治的行为,被指严重违反程序。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杭州李女士报警追讨被骗款项时,亦被警方以“情绪激动”为由强制送医;广州刘女士则在维权时被债务人亲属污蔑为“精神病”。

网友痛斥:“维权者反成‘精神病’,施害者却逍遥法外!”舆论呼吁彻查警方与医院的协作链条,防止公权力沦为私人纠纷的工具。

六、法律与社会的双重反思

此案暴露三大问题:

情感诈骗界定模糊:现行法律对“以恋爱为名骗取财物”缺乏明确量刑标准,导致胡女士的40万元支出被认定为“自愿”;精神卫生法执行失范:医院收治流程存在重大漏洞,未严格核实送医者身份及患者状况;地方执法公正性存疑:警方在重婚罪立案后仍力促和解,被质疑偏袒本地居民王某。

目前,胡女士已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并要求追究相关人员的非法拘禁责任。事件进展引发全网关注,成为拷问法治与人权保障的典型案例。

也有网友坦言,现在遇到这种动不动就把人送“精神病院”的,真是太吓人了,到底谁才是有病的那个人?

值得深思!

1 阅读:19
东惠看那份情感

东惠看那份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