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个奇怪的现象,都在用便宜的牙膏洗发水,消费升级成一场幻影

东惠看那份情感 2025-04-11 16:00:43

昨天晚上我看一场直播。

主播在卖一款跟某“知名品牌”看起来名字差不多的牙膏,知名品牌卖20元左右一支,她卖的那个牌子10元3支。

底线一直有人在扣字,说那个是假货,不能卖。

等下播后主播发了条视频讲:“今天的事情我很生气,我卖什么样的产品,难道自己心里不清楚吗?这个牙膏是我自己用过的,确实好用才推荐大家,几块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花几十块钱去办,那才是真正的智商税!”

一、从“几分钱一支”到“千元牙膏”:日用品的高端化陷阱

上世纪90年代,国产牙膏如中华、两面针等价格亲民,每支仅需几元。

洗发水市场同样由蜂花、拉芳等平价品牌主导,主打基础清洁功能。然而,随着外资品牌(如高露洁、宝洁旗下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日用品行业开启了一场“消费升级”革命。

1. 功能化与高端化浪潮(2000-2020)牙膏从单一的“清洁牙齿”演变为美白、抗敏、抗糖甚至“修复牙釉质”的多功能产品,价格跃升至20-50元区间。洗发水则标榜无硅油、氨基酸、防脱生发等概念,单价从10元飙升至百元以上。企业通过添加“酵素”“玻尿酸”等成分制造差异化,辅以明星代言和广告轰炸,推动消费者为“功效溢价”买单。

2. 商超渠道的利润导向超市货架成为高价产品的战场。由于高单价商品利润空间更大,商超更倾向陈列高价牙膏和洗发水,低价产品被挤至角落或转为线上销售。数据显示,2023年超市货架上10元以下牙膏仅占5%,而洗发水货架几乎被50元以上的产品垄断。

二、高价神话崩塌:消费者为何重回“便宜货”?

2024年后,高价日用品销量明显下滑。双十一期间,云南白药、高露洁等大牌牙膏降价40%,10元以下产品重现市场;洗发水领域,蜂花等老牌国货因“79元套餐”再度翻红。这一转折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振:

1. 经济下行与消费理性觉醒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开始审视“非必要溢价”。调研显示,42%的消费者购买日用品时优先考虑性价比,而非功能噱头。一支成本仅1.5元的牙膏售价30元,其“抗糖”“抗幽门螺杆菌”等功效缺乏科学依据,逐渐被消费者识破。

2. 监管收紧与宣传祛魅国家《牙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宣称医疗功效,并要求儿童牙膏标注“不可食用”。市场监管部门对夸大广告的处罚案例增多,消费者逐渐意识到“酵素美白”“益生菌平衡口腔菌群”等话术多为营销套路。

3. 低价产品的品质逆袭事实上,日用品基础功能的技术门槛并不高。牙膏的核心成分(摩擦剂、保湿剂)成本稳定,低价产品虽无“抗敏感”等附加功能,但清洁效果与高价产品无异。洗发水亦是如此,硫酸盐类清洁剂成本低廉,而“无硅油”更多是概念炒作。

三、便宜货的品质真相:是“平替”还是“智商税”?

低价回归是否意味着品质妥协?答案是否定的。

生产成本透明化:某国产牙膏招股书显示,其单支生产成本仅1.5元,高价产品毛利率超60%,证明低价并非“偷工减料”,而是剔除营销泡沫后的真实价值。功能需求分层:对多数消费者而言,基础清洁已满足日常需求。抗敏、防蛀等特殊功能虽有一定价值,但受众有限,不应成为行业普涨的理由。供应链优化:电商平台通过直采、去中间商等模式压缩成本,使10元以下牙膏和20元以下洗发水得以保留利润空间。

四、未来趋势:理性消费时代的“性价比战争”

日用品行业正从“功能崇拜”回归“实用主义”。

企业若继续依赖高价策略,可能重蹈“网红雪糕刺客”覆辙——因性价比失衡被市场抛弃。另一方面,监管政策与消费者教育的深化,将推动行业向透明化、标准化发展。

结语

从“便宜”到“昂贵”再到“返璞归真”,牙膏与洗发水的价格曲线,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轨迹。

当泡沫散去,真正的赢家不会是那些鼓吹“千元功效”的品牌,而是用诚意与品质服务大众的企业。毕竟,消费升级的本质,不应是价格的攀升,而是价值的回归。

这些便宜的产品能够重新回到消费者的视野,还多亏了现在网购的便捷,不然传统品牌把持的商超渠道,大家只能消费贵的产品。

不知道你用的牙膏跟洗发水,价格是多少呢?

0 阅读:4
东惠看那份情感

东惠看那份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