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谋臣,诸葛亮没能辅佐刘备一统天下;
作为北伐统帅,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
作为军政一把手,却使蜀汉人才凋零,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作为政治家,偏安一隅的蜀汉,其综合实力却一直是三国中垫底的一方;
作为军事家,却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的经典战绩;
作为散文家、书法家,若与历史人物相比,真就算不得什么了;
作为发明家,或许有些突然之处,可若与墨家相比,同样算不得什么……
如果,将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历史上能与诸葛亮比肩的人物可能并不多,但也不少。
不过,历史上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绝对是那颗最亮的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还有能拿的出手的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这点在历史上也并未提及过。那就是,“虽国弱地偏,却从不畏惧强敌”。
纵观历史,作为弱国小国,要么成为强国的附属国,要么给强国岁贡祈求平安,要么常常遭到强国欺压,要么偏安苟活……却从不敢主动去触及强国的虎须。
同为三国之一的东吴,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不就多次向曹魏俯首称臣吗,可蜀汉直到灭亡前也从未做过类似的事情?

▲诸葛亮辅佐刘备
相比蜀汉,大宋明明也很强大,结果北宋却要“认辽为兄,自认为弟”,并且连年向辽岁贡;南宋更是不堪,更是“认金为父,自认为子”,同样连年向金岁贡……
如果,大宋能有诸葛亮的一半精神,也不至于活成那样。
可以说,历史上的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就因为蜀汉有诸葛亮,这一切在较为弱小的蜀汉身上看不到一点影子,甚至还屡屡使强大的曹魏忌惮不已。
即使,历史上屡有以弱胜强的案例,却几乎都是逼迫打的“防守反击”,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等。
但是,如诸葛亮一般,不但不畏惧强大的曹魏,反而主动五次北伐曹魏,并且多次打得曹魏抬不起头来,可惜最后都因粮草不继而主动退军,这种主动以弱攻强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很难见到的。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甚至惊的魏明帝曹叡都急忙赶到长安坐镇,并进行督战。

▲诸葛亮北伐
被历史吹成“善谋奇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的司马懿,粮草供给不用他来操心,人才不用他来操心,军队军源不用他来操心,后院是否起火不用他来操心等,他只需一心谋划战争就好,结果却被什么都要操心的诸葛亮压着打。
即使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甚至其被手下将领魏平与贾栩嘲笑“公(司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他也要忍住这份屈辱(《汉晋春秋》)。
因此,有人认为司马懿是三国中最能忍的人之一,同时还被一些人戏称为“忍者神龟”。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看了诸葛亮所扎营寨,不由感叹道:“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是,当他得知蜀军退兵后,仍然不敢率魏军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蜀军徐徐退往汉中。于是,当他听说蜀军在斜谷发丧后,无奈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也因此,百姓间流传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民谚。可见,司马懿对诸葛亮有多忌惮。

▲司马懿
虽说,司马懿能忍,但他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事后,他有些发酸地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可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又有那次是被他主动打败的,还不都是因为粮草不继。
甚至,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只有他北伐曹魏的份,而明明各方面都很强大的曹魏却从不敢主动攻打偏安一隅的蜀汉,相当于战火一直都没有烧到蜀汉境内,反而常常在曹魏境内燃烧。
若这种情况放在后世,会对一国的经济和国民尊严等全方面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或许因国人素有“成败论英雄”的习惯吧,所以很少有人称赞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不惧强国的精神,反而常常拿北伐导致蜀汉国弱民贫说事,岂不知他的这种精神有多可贵。难道非要等战火烧到蜀汉境内,才是蜀汉军民所希望看到的吗?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