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明明都是“古之先贤”,为何会像小人一样“攻讦”那些实干家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5-02-19 05:43:35

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各项改革,使齐国位居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在《八佾》中却说:“管仲之器小哉”。这里的器是指器量和度量,也就是说管仲器量小。

但从管仲的历史足迹来看,似乎根本找不到“管仲之器小哉”的所作所为,最多在孔子的眼中,管仲的个人修养和遵循礼制方面有些不足而已。

然而,这些对于富国强军又有多大关系呢?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则说:“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是说管仲家里的器具雕刻有精美的花纹,戴的帽子上缀有红红的帽带,所住房屋的房梁上也绘有精美的图案和装饰等。所以,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

如果说,管仲没有大才,能使齐国成为春秋霸首吗?

这样的一位变法实干家,他们也要从骨头里挑出刺来,不知是什么心态?

▲管仲与孔子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废井田、奖军功、行连坐”等政策,废除贵族特权,强化中央集权,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根基。

公元前338年,赏识他的伯乐秦孝公逝世后,公子虔诬陷他谋反,最终导致他的尸体被车裂后示从,甚至全家被诛。

在当时来讲,他绝对是一位富国强军的大才,有些人却称他冷血的“国家主义”打手。

太史公说他是:“天资刻薄之人”。

贾谊说他:“抛弃礼义、伦理,一心追求进取。在商鞅变法实施两年后,秦国的风俗日益败坏。”

赵蕤说他:“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甚至,《旧唐书》说他是:“酷吏,谲诈之徒。”

若无他,战国之乱不知还要延续到何年何月,明明他就是秦国崛起的实干家,却遭到了如此之多“古之先贤”的攻讦。

相比之下,他们这些人,或许在著书立说上颇有成就,但对于当时的富国强军,似乎毫无建树可言,可攻讦起这些实干家来,却都是头头是道。难道真应了“文人相轻、名人相轻”之言吗?

▲商鞅

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清代史学家蔡上翔认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但是,司马光却对他的变法进行了全盘否定,只肯定了他的道德文章。

宋代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有人将他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三纲五常”也是在他的推动下得以不断强化,但他更是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

甚至在1126年的时候,王安石还被毁去了配享孔庙的画像。

反正,这些古之先贤总是喜爱拿理论学术说事,就是拿不出一点半点的富国强军良策。

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整顿了吏治、强化了中央集权,缓解了明朝中期的财政危机,从而被誉为是“万历中兴”的关键人物。

▲王安石

《明神宗实录》这样评价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成效:“……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可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对富国强军确实大有成效。

但是,在他去世后,继任的内阁首辅张四维却对他的革新派新政,进行了反攻倒算,说他们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甚至还收买雷士帧等御史,大肆攻讦张居正的变法革新,致使一件件变法都被叫停了下来。

同时,他还将镇守北方的大将戚继光调走,导致边防废弛;废掉“考成法”,导致贪官污吏,照旧为非作歹。

并因此,也导致张居正的家被抄、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被夺,并在天下公布了他的罪状,甚至他还差点遭到开棺鞭尸,就连家人也都被判了流放,而且有许多都饿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张居正

张四维明明是一位熟读圣贤书的先贤,一个东阁大学士出身的饱学之士,却在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上,竟然只顾个人私利,大肆攻讦实干型的张居正,这样的先贤,又与小人何异?

对些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站在人性的角度,这样评价张居正的悲惨结局:“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是说,才能达到顶点就会变得骄傲,一群小人就会挑拨离间,像老虎一样背不动了,像鱼腐烂一样不会回头。

其实,这也正应了一句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说白了,做的多,错的几率也就多;做的好,嫉妒你的人也就多;嫉妒你的人多,说你坏话、破坏你成就的人也就越多。即使是古之先贤,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可能会行那小人之事,这就是人性。

难怪,后人在总结成绩时,就算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也要说成是在上级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成绩有自己的一半,也有大家的一半……差不多是一个道理。只是不知,这样的风气和传统,是不是两千年封建糟粕文化的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5

评论列表

lee

lee

3
2025-02-19 11:07

商鞅不用洗了,很多确实没人性。

历史爱好者祥子

历史爱好者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