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铜元是一种什么货币,其种类和铸造数量又有多少?

夜莺歌声凄凉 2025-04-12 11:13:55

【铜元是一种什么货币?】

在清代官方货币流通体系中,银两与制钱构成两大主要货币类型,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支撑经济活动。然而,银两存在显著缺陷。因其成色及重量缺乏统一、明确的计量规范,致使各省所使用的银两在规格上存在差异。这一状况在银两的流通环节衍生出一系列不利影响。

自嘉庆朝以降,西方银元渐次涌入国内市场。此类银元凭借其标准化的价值度量,于经济流通领域迅速获得广泛认可。尤其在沿海地区,诸如广东、福建等地,银元在当地商业活动中备受推崇,民众普遍倾向于将其作为交易媒介,银元在区域经济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清道光十三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向朝廷呈奏,提议铸造银元,然而此议未获道光帝首肯。时光流转至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再度就铸造银元一事向朝廷奏请,此次终获朝廷应允。自朝廷批准之后,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各省掀起铸造银元的热潮。

相较于银元,铜元问世时间稍晚。光绪二十三年,御史陈其璋呈递奏疏,建言参照银元铸造之例,增铸铜元,以弥补助币制钱的短缺。此提议旋即获朝廷首肯。至光绪二十六年,官方购置机器,于广东开启铜元试铸工作。

铜元初始形制以香港、澳门之例为蓝本,并加以适当调适。其正面铸刻 “光绪元宝” 四字,内部嵌满文 “广宝” 二字,周边镌有 “广东省造”,且分列 “每百枚换一元” 字样。而其背面中央铸刻龙纹,周边环绕洋文,译文为 “广东一仙”。

铜元的成分构成遵循特定配比,其中紫铜占比达95%,白铅占4%,点锡占1%,单个铜元重量为二钱。在货币兑换体系中,每百枚铜元等值于一元银元。由此不难发现,铜元自诞生之初,其铸造便依据与银元的比价关系进行。

第一批铜元的流通时间较为短暂。至光绪三十年,其样板进行了调整。具体而言,将此前正面所铸“每百个换一元”的文字,变更为“每元当制钱十文”。

在货币流通环节的实践表明,相较于制钱,铜元展现出更高的实用效能。旋即,朝廷颁令将铜元确立为实币。在币值规定方面,铜元与银元之间并无强制比价设定,然而,对于铜元与制钱,朝廷则明确官定兑换比例为十比一。

光绪三十三年,伴随铜元于市面广泛流通,朝廷进一步加铸五种不同面额的铜元,分别为当一、当二、当五、当十与当二十。然而,在民间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十面额的铜元凭借其高度的认可度,成为民众使用频次最高的货币类型。

此外,一、二面额的铜元在铸造规模上极为有限,仅有广东、湖北、直隶三省进行开铸。与之不同,当二十铜元主要于华北以及湖北、江西等区域展开流通。而当五铜元,其流通范围则更为狭窄。

基于经济学中“稀缺性决定价值”的原理,从铸造规模与现存数量等维度考量,在清代铜元诸多面额中,当五面额的铜元数量最为稀少。由此,御史推断,当五面额的清代铜元理应具备最高的货币价值。然而,关于其确切的货币估值,则超出了御史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范畴。

【铜元的铸造数量以及各省的盈利情况】

自铜元相关新制颁行,各省旋即相继设立铸币机构。据文献所载,1900 年至 1905 年的六年间,全国铜元铸造总量达 125 亿枚。在此期间,湖北铸币量颇为可观,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据梁启超《各省滥铸铜元小史》所述,实际铜元铸造数量远超125亿枚,或达140亿枚之上。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式,毋庸置疑,清末铜元铸造规模极为庞大。

各省踊跃投身铜元铸造工作,背后实与铜元铸造蕴含的经济利益紧密相关。据光绪三十一年户部核算,每铸造一枚铜元,可获取二厘四毫有余的利润。以湖北地区为例,其每日铜元铸造量逾百万枚。经换算可知,仅湖北一省,每年从铜元铸造中获取的利润便超过七十七万两白银。

据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奏报,在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这一时期,广东全省凭借相关事务实现盈利,数额达471万以上。彼时,国内其他诸省亦参与铸造铜元活动,尽管盈利水平参差不齐,但均能从中获取一定收益。

随着铜元数量呈现出急剧的积聚式扩张态势,必然导致币值出现下行趋势。鉴于此,朝廷基于稳定货币体系的考量,不得不颁布相应的举措以实施调控与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朝廷颁布谕令,饬令各省对铜元铸造数量予以限制,额度较之前大致削减一半。此举措引发各省督抚诸多异议,他们随即纷纷上奏朝廷,恳请增加铜元铸造数量。面对督抚们的压力,度支部权衡利弊后,重新酌定了各省铜元铸造的具体数额。

此外,从铸币体系来看,彼时各省铸造局的设置数目冗余。所铸铜元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干扰了市场的正常流通秩序,同时也削弱了民众对铜元的信任程度。再者,在铜元铸造利润分配方面,各省仅将极少部分收益象征性地上缴至度支部(前身为户部),致使朝廷在铜元铸造这一经济活动中难以获取实质性收益。

为求扭转彼时局势,光绪二十九年,朝廷以上谕形式阐明:立国之根本,向来在于财政管理与人才任用。当时,时局维艰,财政困窘,国家与民众皆深受其累。若无全面统筹规划,并依据当下形势制定适宜策略,财政状况实难有显著改善。

同年,朝廷谋划设立造币总厂,规定银元与铜元悉由总厂负责铸造。迨至宣统二年,官方颁布《造币厂章程》,该章程对各类铸造条例予以细化与规范,使造币制度更趋完善。

造币总厂选址天津,鉴于铸造规模庞大,遂于武昌、成都、云南及广州增设四处分厂。在此期间,总厂与各分厂所铸铜元,在重量与成色方面均严格遵循统一标准,若有不符,即刻回炉重造。但时隔未久,清王朝宣告覆灭,致使清政府所推行的币制整顿举措未能长久施行。

0 阅读:110
夜莺歌声凄凉

夜莺歌声凄凉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