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亦农牺牲后,新婚妻子向中央提三个要求,周总理:只能答应两个

君墨谈史书 2024-11-15 18:58:39

世人皆知罗亦农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却鲜有人知他的新婚妻子李文宜在他牺牲后,向中央提出了三个要求。1928年春天,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遗孀在上海的一间小屋里,泪眼婆娑地望着前来慰问的周总理。此时的她,与丈夫的婚姻只有短短四个月,却要面对永失所爱的痛苦。当周总理让她提出要求时,她说出了三个心愿。然而,周总理却说:"只能答应两个。"究竟是什么样的要求,让周总理不得不拒绝其中之一?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革命青年的觉醒

1901年,在湖南湘潭县城外的一个小村庄里,罗亦农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年幼的罗亦农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16年,15岁的罗亦农进入湘潭县立中学读书。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易培基。易培基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进步思想的传播者。他经常给学生们讲述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思潮。

在易培基的影响下,罗亦农开始接触进步思想。他与同学们一起创办了进步刊物《曙光》,这份刊物虽然只出版了几期,却为湘潭的革命运动播下了种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湘潭后,罗亦农立即组织同学参加游行示威。他们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大旗,走上街头宣传爱国理念。这次行动,让罗亦农第一次感受到了群众运动的力量。

就在这一年,毛泽东回到湘潭办学。作为同乡,罗亦农有幸多次聆听毛泽东的演讲。毛泽东的思想给罗亦农带来了巨大震撼,他开始深入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

1920年春天,罗亦农考入上海群益中学。在上海,他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看到这样的情况,罗亦农更加坚定了追求革命的决心。

同年,经过杨贤江的介绍,罗亦农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第一批共青团员,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上海党组织选派罗亦农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临行前,他去看望了自己的恩师易培基。易培基拉着他的手说:"亦农,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罗亦农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白天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晚上热烈讨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亲身体验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气象。

1925年初,学成归国的罗亦农被派往广东。在这里,他和陈延年一起领导工人运动,组织了多次工人罢工。他们的行动,使广东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这一年年底,中央决定派罗亦农前往江浙地区。此时的上海,正是革命形势最紧迫的时刻。上海的工人运动需要一个富有经验的领导者,而罗亦农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二、上海地下斗争岁月

1926年初,罗亦农来到上海后,发现这里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工人们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工资却只够糊口。一些工厂甚至雇佣童工,让年仅七八岁的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中做工。

为了发动工人运动,罗亦农经常化装成普通工人,深入到各个工厂。他每天换不同的装扮,有时是码头工人,有时是纺织女工的家属。通过这种方式,他和工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发现了一批有觉悟的工人骨干。

在筹备第一次工人起义时,罗亦农遇到了一个难题:工人们缺乏组织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建立工人纠察队。这支队伍不仅要保护工人的安全,还要负责传递情报。

在罗亦农的带领下,工人纠察队很快发展到了数千人。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白天,他们在工厂做工;晚上,他们就聚在一起学习革命理论,讨论行动计划。

1926年10月,第一次工人起义爆发。然而,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这次失败并没有打击工人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认识到了组织的重要性。

第二次工人起义时,罗亦农采取了更加谨慎的策略。他让工人纠察队分批行动,避免过于集中。同时,他还在各个工厂建立了地下联络点,方便传递消息。可惜的是,第二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1927年3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罗亦农开始筹备第三次工人起义。这一次,他们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制定了更加周密的计划。工人纠察队被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夺取警察局,第二梯队控制要道,第三梯队保护重要目标。

三月二十一日凌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响。工人纠察队按照计划迅速行动,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控制了上海南市。随后,他们又配合北伐军,解放了整个上海。

上海的解放让全国震动。谁也没想到,工人阶级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然而,好景不长。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量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和杀害。

面对白色恐怖,罗亦农带领工人纠察队转入地下。他们改变了以往的组织方式,把大队伍分散成小组,每个小组互不联系,只和上级保持单线联系。这种组织方式,确保了即使有一个小组暴露,其他小组也能继续工作。

1927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在江南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罗亦农提出了著名的"鄂南暴动计划",主张把农民武装和城市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个计划得到了中央的支持,为后来的农村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

三、革命生涯中的转折

1927年底,在上海工人运动遭受重创之际,罗亦农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鄂南暴动计划",这份计划不同于以往单纯依靠城市工人的策略,而是主张把工农武装结合起来,在湖北南部和江西北部发动武装暴动。

这个计划的提出正值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当时,许多同志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了动摇,有的甚至放弃了革命。在这种情况下,罗亦农的计划为党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央对这个计划高度重视,很快任命罗亦农为中央长江局书记。

作为长江局书记,罗亦农负责领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革命工作。他提出要把分散的农民武装整合起来,组建正规的革命武装。在他的努力下,湘鄂赣边区很快建立起了几支农民武装。

1928年初,党中央决定在莫斯科召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代表们需要从上海秘密出发。中央考虑到罗亦农在上海工作多年,对地下工作经验丰富,便指派他负责筹备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罗亦农遇到了李文宜。李文宜是湖南人,在上海一家工厂做工。她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经常帮助地下党传递情报。两人在一次秘密会议上相识,很快产生了感情。

1928年元旦,罗亦农和李文宜在一间普通的工人宿舍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时参加婚礼的只有几位近的同志。为了保密,他们甚至没有拍照片。婚后,李文宜继续在工厂做工,同时协助罗亦农做地下工作。

婚后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两人都无怨无悔。他们住在一间简陋的阁楼里,房间里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张桌子。每天晚上,他们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讨论工作。李文宜负责联系工厂里的同志,为"六大"代表们安排住处。

除了筹备"六大",罗亦农还要处理长江局的工作。他经常深夜才回家,有时甚至连续几天不回家。李文宜从不抱怨,她知道丈夫肩负着重要的革命任务。

三月份,第一批"六大"代表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启程前往莫斯科。罗亦农和李文宜商量后,决定等送走最后一批代表,就一起去莫斯科参加"六大"。然而,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就在即将成行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湘鄂赣边区的几支农民武装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中央指示罗亦农立即赶往前线,指导当地的武装斗争。

临行前,罗亦农把一封信交给李文宜,告诉她如果自己三天内没有回来,就按信上说的去做。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这成了李文宜永远的遗憾。因为罗亦农再也没有回来,而那封信在后来的搜查中不幸丢失。

四、叛徒出卖与英勇就义

1928年4月15日的上海,天气阴沉沉的,街上行人寥寥。这一天,罗亦农按照计划在一家茶馆与同志接头。茶馆位于法租界一条偏僻的小巷内,平日里很少有人光顾。

茶馆老板是地下党的交通员,专门为党组织提供联络场所。这天上午,他照例打开店门,擦拭桌椅。九点钟,第一位客人推门而入,正是罗亦农。他点了一壶龙井,坐在靠窗的位置看报纸。

十点整,另一位同志也来到茶馆。两人按照暗号确认身份后,开始传递情报。就在这时,特科的同志发现街口出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巡捕。他们立即按照约定的方式发出警报:挂出一面蓝布帘子。

茶馆老板见状,赶紧给罗亦农使眼色。但为时已晚,租界巡捕已经包围了茶馆。罗亦农见状,立即将重要文件塞进嘴里咽下,然后示意同志从后门撤离。

何家兴夫妇就是在这一天背叛了革命。他们原本是罗亦农在莫斯科留学时的同学,后来被安排协助罗亦农工作。但是,上海的白色恐怖让他们逐渐动摇。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向巡捕房提供了罗亦农的行踪。

巡捕们闯入茶馆时,罗亦农正准备从后门离开。一场短暂的搏斗后,寡不敌众的罗亦农被捕。巡捕们搜遍了他的全身,却没有找到任何文件。他们不知道,重要的文件已经被罗亦农吞入腹中。

罗亦农被押送到巡捕房后,立即被移交给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特务们轮番审讯,妄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组织的情报。他们使用了各种酷刑:老虎凳、竹签钉指甲、电刑,但罗亦农始终没有透露一个字。

在狱中的六天里,罗亦农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每当特务问他党组织的情况时,他总是回答:"我什么都不知道。"特务们气急败坏,加重了刑罚。但无论如何拷打,罗亦农始终保持沉默。

何家兴夫妇在出卖罗亦农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反而装作最关心此事的人。他们第一个向党组织报告了罗亦农被捕的消息,还主动提出要营救。这种做法反而让人更加信任他们。

4月21日,国民党当局见审讯无果,决定处决罗亦农。当天早晨,罗亦农被押往龙华刑场。行刑前,敌人最后一次劝降,许诺只要说出党组织的情况就可以活命。罗亦农只说了一句话:"共产党人死不足惜!"

上午十点,枪声响起。罗亦农倒在了龙华的青草地上,年仅27岁。行刑后,敌人甚至不准家属收殓遗体,将其草草掩埋。但他们不会想到,这种卑劣的行为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革命热情。

五、烈士遗孀的三个心愿

得知罗亦农牺牲的消息后,李文宜一度陷入昏厥。她和罗亦农的婚姻只有短短四个月,甚至连一张合影都没来得及留下。党组织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周恩来前去慰问。

周恩来来到李文宜居住的小屋时,看到的是一个憔悴的年轻女子。房间里还保持着罗亦农生前的样子:桌上摊着几本书,墙上贴着一张上海地图,这是罗亦农用来研究工人运动的。

周恩来向李文宜转达了党中央的关怀,请她提出要求。李文宜沉默良久,提出了三个请求:第一,要为罗亦农寻找遗体,重新安葬;第二,希望能去莫斯科大学深造;第三,要亲手为丈夫报仇,处决叛徒。

面对这三个请求,周恩来告诉她:"中央只能答应两个。"他解释说,党组织一定会为罗亦农寻找遗体,也会安排她去莫斯科学习。但是复仇的事情,组织上会处理,不能让她亲自动手。

李文宜放声痛哭。这时,周恩来拿出了一份文件,那是罗亦农被捕前写的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我出了意外,希望你能继续学习,将来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罗亦农的遗体在龙华地区被找到。组织为他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安葬仪式,将他安葬在江湾第二公墓。李文宜在墓前放了一束白菊,这是罗亦农生前最喜欢的花。

1929年春天,李文宜踏上了去莫斯科的路。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她选择了罗亦农当年学习的专业。每当走过校园里的林荫道,她总能想起罗亦农给她讲述的求学往事。

就在李文宜在莫斯科学习期间,陈赓领导的特科开始调查罗亦农被捕的真相。通过在巡捕房安插的情报员,他们发现了何家兴夫妇叛变的确凿证据。

1930年,何家兴夫妇被特科人员找到。经过组织审查,他们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据交代,他们是为了两万大洋出卖了罗亦农。党组织依照纪律对他们进行了处决。

1931年,李文宜学成回国。她按照罗亦农的遗愿,投身革命工作。后来,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每年清明,她都会去江湾第二公墓,看望那个与她相伴只有四个月的丈夫。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为罗亦农平反昭雪,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在烈士陵园里,竖起了一块新的墓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罗亦农同志之墓"。李文宜看着这块新碑,擦去了眼角的泪水。

0 阅读:14

君墨谈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