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当代生活“焦虑”与城市“边缘态”

构筑空间 2022-03-30 15:38:04

我们无以站在高位“俯瞰”一座城市,但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在杭州,我们通过对话 10 组建筑师,捕捉到 100 个「杭州切片」,希望能够呈现一座「X-CITY丨城市记录者」眼中的杭州。

本期城市记录者陈林,尌林建筑创始合伙人,作为新杭州人的他,从念书到工作,逐渐主动选择了远离城市的“边缘态”,将工作室安在远离西湖的杭州周边,以此,或许会更接近自己的“中心”。“中心”与“边缘”之间,本期城市记录者,就让我们与城市观察员刘东英、吕旭一起,跟随城市记录者陈林的视角,触及他生活中的 10 个杭州切片。

在城市边缘之上,我们环游富阳阳陂湖湿地公园,感受“边缘”的杭州魅力,体验“自然”与“湿地”带来的城市边缘地带的生命感。在直面自身以及城市的“焦虑态”与“边缘态” 之后,重新寻找可以自处的城市平衡点,或许,让心静下来,才可以更好地前行。

以退为进

「站在外围观看,

更容易看清。」

富阳阳陂湖湿地-恋江访客中心

2021 / 11 / 9 10 : 00

© 嵒建筑-赵赛

杭州,一座以“西湖”为中心而展开的山水城市,底版呈现一种“润”的状态,延续了这种“润”的特质,边缘之间,即是“润”态。杭州多元化的形态以及其强大的包容性,深厚的底蕴里面,容纳着源源不断注入的全新生命力。

边缘,从属于中心,或者不在中心。一旦我们开始向中心走去,或许就距离自己的中心越来越远。设计,在没有给他人创造价值之前,或许首先应该反哺自己,通过滋养自己,再去滋养更多的人。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今天我们与城市记录者陈林和他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位于杭州边缘的阳陂湖湿地公园,聊一聊城市中的“焦虑”和“边缘”。我们的问题,或许也是城市的问题,这样对于缓解城市焦虑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陈林(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以下简称“陈”)我是陈林,旁边是我的小伙伴刘东英,以及我的好兄弟吕旭,我们今天带大家走的这段路是位于杭州富阳的阳陂湖湿地公园。

邵陈林第一次来这片湿地,是在什么时间?

陈 大概是去年夏天,这个地方很早之前是湿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被还原成了农田,相当于打下了城市公园的基础。

© 嵒建筑-赵赛

陈你感觉杭州的状态怎么样?

邵我觉得杭州很润,这里的人也很润。

陈 润,也是一种辨识度。杭州,本身希望生活可以慢一点,这跟城市本身的气质和人文气息有关。

邵目前我听到的对杭州的描述,我觉得最贴切的就是“润”,因为润的性格,才有了闲适的生活、自然和人文,虽然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焦虑与边缘”,但我还是认为杭州是一个焦虑感不太强的城市。

陈对。和上海、深圳完全不同,会慢很多。对于我来讲,我的焦虑不在于城市的节奏,而是在于建筑这个专业。

© 嵒建筑-赵赛

邵你选择了一个边缘的地方,你也在边缘的状态,那是一种站在外围观看的状态。

陈 大概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状态。我找到了喜欢的方向,但沿着这个方向往前看,前路总是不太清晰,但是慢慢一定会显现出来,这也是一种策略。

邵你选择的维度,可能是在城市慢节奏变化之中,会出来的一些点,比如绿色、自然、人文,点点碎碎地去解决一些城市问题,那你会认为:当下我们城市中的焦虑感很强吗?

陈 相对其他一线城市而言,杭州的焦虑感并没有那么强,属于在中间的状态。杭州本身是一个人文城市、旅游城市,而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了它一定的快节奏,因此杭州具有多元化的形态和很强的包容性,它以自己深厚的底蕴,容纳着源源不断注入的新的生命力。

© 赵奕龙

邵目前你的焦虑点在哪里?工作还是管理?

陈都会有。工作占大部分,关于项目上的事情,以及公司的管理。原来三四个人还好,现在人多起来之后,很多事情一个人忙不过来,很多事情担心做不好,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凡事都想亲力亲为。

© 嵒建筑-赵赛

邵东英是什么角色?

刘东英(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以下简称“刘”):我负责同事们的设计和管理。

陈目前事务所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东英在管,比如项目本身在实践层面的安排。而我做的更多的主要是前端,会接触项目、业主,沟通一些前期的想法,其他的事情会慢慢分到其他同事手里面,也能够消解一部分焦虑。但我最大的焦虑是事务所本身的运营。

邵这里涉及几个方面,分别是协调问题、自我协调、如何跟别人协调以及信任的建立......。

扎实

「对目标的强烈渴望,

是克服焦虑的不二法门。」

富阳阳陂湖湿地—清涟园

2021 / 11 / 9 10 : 15

对我而言,选择了做建筑,那么建筑能不能落地就是最重要的,其它的都是次要的。焦虑或者其他外界因素,都不会成为我放弃做好一个建筑的扎实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团队需要成长,我们都需要成长。

邵听说吕旭目前在创业,创业几年?

吕旭(品牌形象设计师,以下简称“吕”):大概是2014年、2015年开始的,后面慢慢有团队。随着团队扩张,就会牵扯到各种各样的焦虑,这种焦虑都是共性的。

邵我觉得10人以下的团队不用管,但是要考虑承受力,比如今年要接多少个项目。

吕其实,团队会有负荷能力的临界点。

邵你在创业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焦虑的?

吕 焦虑是需要慢慢调整的。我当时主要做的是把中层部分建起来,慢慢让他们掌握自己去管理公司,这样我只需要对中层的人负责,不需要对全部人负责。虽然工作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团队需要成长,我们都需要成长。

邵在这期间,你状态上有变化吗?

吕最开始我也不放心让其他设计师做,很多事情亲力亲为,发现这样对员工是不好的,并且无论是情绪还是其他事情,都容易失控。2018 年,我女儿的降生,改变了我全部的工作状态。

陈他原来是什么项目都做,但这个过程大家都会很痛苦,我也是这样,有一些客户不是我们的客户,大家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几乎无法沟通,双方不在一个维度。

邵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所以还是要挑选适合自己的,陈林是怎么处理焦虑的?

陈这个过程一直在尝试,过程中遇见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同时需要考虑团队的承受能力,会处于纠结状态。

邵有一种情绪,就是渴望被理解。

陈所有的压力和最大的责任感,都在我身上,不能让所有人都担责任,这是最基本的。我们的合伙人和同事们,他们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和工作就可以了。

邵这种责任感对你来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担当,也会带来烦恼。

陈 作为一个设计师没有烦恼也不正常,大家都有烦恼。对我而言,我选择了做建筑,那么建筑能不能落地,就是最重要的,其它的都是次要的。焦虑或者其他外界因素,都不会成为我放弃做好一个建筑的扎实目标。

合作模式

「家庭和工作关系,

都蕴藏着合作的智慧。」

富阳阳陂湖湿地—稻香园

2021 / 11 / 9 10:30

家庭和工作,需要平衡。表面上看,家庭生活会分割我们工作的时间给家庭,难以投入全身心去做事业,但家庭本身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而言,这种相处会改善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邵刚才我们聊了工作。在家庭方面,陈林是否会有焦虑?

陈作为设计师,不管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状态,可能都会有难以平衡的状况出现。所以家庭焦虑我不可避免地也会有。在我家我是负责赚钱的角色,因此我在外面的时间比较多,而我爱人在家里带小孩,所以目前没有工作,但她对目前的状态也不是非常满意,因为她没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是围着孩子转,会让她丧失存在感,也会很容易暴躁。相对年轻谈恋爱的时候,我觉得她当妈妈以后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慢慢地打开自己。

邵可能需要适应,没结婚之前你是一个人,结婚以后要适应两个人长期在一起的生活,有孩子以后要适应三个人。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陈 家庭对工作有没有影响?我觉得一定会有。有了家庭之后,虽然我们难以投入全身心去做事业,但家庭本身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模式,这种相处会让我们的思考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改变。不过有时候多给对方留一些空间会更好。

邵每一家的情况可能都完全不同。

陈但是每家又很相似,但是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

邵我觉得在家不用太清醒,越清醒矛盾越多,不能较真,似懂非懂就好了。我觉得上一代人结婚之前是成熟状态,因为大家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生存,而我们这一代人的婚姻面临的状态是,需要极长的时间来陪伴对方成长。

邵东英,你爱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刘我爱人是一位景观设计师,可能跟我在专业上有一些交叉的部分。

邵你们两个回去就继续画图,哈哈。

刘对。她画她的,我画我的。现在我俩都特别繁忙,在一起相处得时间确实比较少,目前我还是想把事业放在前面,家庭可能要等事业起色之后再完善。

邵你觉得 80 后对待家庭的状态和你们 90 后有什么不同?

刘 我觉得整体上相差不大,但 90 后和 80 后在生活状态方面会有一点区别。90后可能各自会有比较强烈的爱好,因此在平衡工作、爱好和在家陪对方的时间比例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分歧。我作为设计师,晚上大部分会加班比较晚,因此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上还是会焦虑。

邵你们会协定具体的时间吗,比如一定多长时间在家?

刘这倒没有,但是有的时候是一个平衡过程。比如我赶项目,对方可能觉得我回来这么晚,心里没有她,肯定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这样我会更多往家里靠一靠,但是两方面都得兼顾,要更平衡。

柔韧

「时间,赋予生命,

以柔软与韧度。」

富阳阳陂湖湿地—稻香园

2021 / 11 / 9 10:45

以30岁为界限,前后的心态会发生转变,30岁之前觉得很多事情没有出路,30岁之后会开始变得柔韧,会觉得一切都可以处理。

邵你们都不是杭州人吗?

陈我们都是新杭州人(哈哈)。

邵你们都不在自己家乡的城市生活,那你们怎么平衡父母和家庭?

陈现在带我妈过来,她会不适应,关系也很难处理,虽然不会经常吵架,但心里会产生很多变化,因为有些观念会不一样,会有一些矛盾。

邵她有她的固化习惯,两种习惯极难调和。

陈和爸妈在一块相处,很多时候不会想那么多,因为觉得很亲,所以很随意。实际上很多事他们会想的很多,我后面回想,确实可能因为太亲了,会不动脑子的说一些话。

邵有距离感,不代表不亲,也不代表在家里没有担当,但是这种距离感会创造一种舒适的状态,让你可以更好的平衡工作与生活。

陈慢慢后面也在想怎么跟爸妈、老婆交流,以更好的平衡家庭的关系,家庭事情太多了,也是焦虑的一部分。

邵即使有时候拌个嘴也很正常,可以去平衡,巧妙的消解。

吕现在焦点已经转变成孩子了。前段时间我跟女儿同时感冒,给我妈打电话时,她说:“你感冒不感冒没关系,我看看孙女有没有好”,哈哈,这种状态我觉得挺幸福的。

邵以30岁为界限,前后的心态会发生转变,30岁之前觉得很多事情没有出路,30岁之后会开始变得柔韧,会觉得一切都可以处理。

游离

「无意中心的急剧激荡,

主动边缘化。」

富阳阳陂湖湿地—羊家山茶室

2021 / 11 / 9 11:00

湿地,包纳万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自处,也是一种能力。当被杂七杂八的事情包裹以后,还能保持自己的认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邵你理解的边缘是什么?

陈 边缘对于我而言,不是“我不愿意进去”的状态,而是“我想让自己在外面”。

邵但是你界定了边缘和内外,你觉得是你在外面吗?

陈其实是一种模糊的状态,可能我自己现在处于这种状态。

邵或者你不想太清晰,也不享受在中心的急剧、激荡。

陈 我希望相对自由的状态,在边缘游走,不想在中心被挤压。

邵其实是你太把自己放置于边缘了,你就会觉得一旦感受到中心的强压,在工作中可能会有焦虑。

陈我觉得对于未来是有价值的,包括现在很多年轻设计师会有很多阻力,现在整个设计圈很内卷,但都不是我焦虑的点。如果我能够把自己摆到正确的位置上,一定会有我展现出价值的一天。

邵我觉得你的焦虑在于你对繁杂事物的控制能力。有一些事是你不愿意接触的,从而给你造成了烦恼。

陈这个是核心所在,有太多繁琐的事压着我,我想要单纯的状态。

邵你很清醒,方向感也很强。另外,我们认为的烦恼是否是养分,既然它是常态,我们如何应对?

陈 我觉得有价值。经历过焦虑才可能让自己慢慢变得从容。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事,当有一天大事落到自己头上时,就会无所适从。在社会环境当中可以自处,也是一种能力,被杂七杂八的事情包裹以后,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认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邵有时候把事理顺了,情绪自然就化解了。

陈当你看不到情绪的时候,它就会被化解。我们现在还会有被情绪影响的状态,需要慢慢改变。

吕 家庭、工作,包括社会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充分沟通。

大观

「跳出来,

才能看到最好的状态。」

富阳阳陂湖湿地—鱼趣园

2021 / 11 / 9 11:15

边缘在我眼中,一个是位置,一个是状态,包括认知的价值。城市,对我而言,它可以存在,但不一定重要,我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跳出来,跳出来以后看自己的状态和位置,可以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是我认为最好的状态。

陈其实我对于沟通还是会有点焦虑。

吕 其实很多时候的沟通不顺,都是因为把自己放在太在中心的位置了,无法分辨什么是对的,往往可能站出来一点,会看得更清楚。这就是大局观。

我前段时间看《脱口秀》,里面谈到甲方乙方的关系,甲方优越感非常之强,导致乙方疲于奔命,这种状态所有服务性公司都会面临的状态,其实非常累。

邵我觉得不要谄媚,不刻意迎合,双方互相尊重,会遇到跟你价值观相对比较匹配的人。

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其次认清自己也很重要,然后选择怎样跟别人相处,别人才会怎么样认识你,这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

边缘,在我眼中,一个是位置,一个是状态,包括认知的价值。城市,对我而言,它可以存在,但不一定重要,我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跳出来,跳出来以后看自己的状态和位置,可以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是我认为最好的状态。

刘包括我们大部分进来的同事,他们自己想要的工作状态,会和公司所谓的边缘感相对契合一点,他们也希望有这样的状态,所以才可以一起共事。

邵就像搭建了价值体系的底层逻辑,每个人的社会价值、市场价值是有接口的。如果觉得十人的团队舒服,那就做十人的团队;如果觉得一千人的团队舒服,也可以做一千人的团队,公司做大量项目,谈项目的时候也眉飞色舞,那种状态也是对的。

陈自己最舒适的状态,最合适自己。

物理尺度

「空间的生活感,

是设计的重要元素。」

富阳阳陂湖湿地—蒹葭园

2021 / 11 / 9 11:30

温度,可以消解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以可持续的悬空姿态,“匍匐”散落在草地上,轻巧地介入自然。

陈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是我们之前做的一个小项目,一群相对独立的小房子,由两种类型的客房构成。古人造物很喜欢因地制宜,轻巧地介入自然,我们用木头把房子架在水上,房子被自然融入与包裹,这种生态观念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就一直存在。

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 © 赵奕龙

邵散落式?

陈一共七个房子,是有机打散分布的。它们都运用了“在大屋顶下生活”的概念, 大屋顶也像是翅膀,如小鸟般栖居于此,在岛上停留片刻,轻轻落在水面上。

当时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工地,在规划上他们把这个区域还原成了一个岛,所以我的设计有点像在这个岛上放了几个张开翅膀的小鸟。因为这里有很多野生的鸟,栖居在这个岛上,所以这些小建筑也使用生态材料,直接用茅草做屋顶,营造出一种在岛上栖居的场景。

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 © 嵒建筑-赵赛

邵这些建筑全部都是悬空的嘛?

陈这里原本的这里是湿地,没有建设指标,所以这些建筑全部没有打混凝土桩。因此建筑全都采用钢结构架空,直接用螺丝桩打下去,把建筑放在上面,这样土地不会过多的硬化,对生态环境非常友好。如果把这些小房子拿走,这里的土可以还原成的自然土地。

邵就是一个轻建筑。

陈 轻型的建筑,可能会是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以后建筑可以很轻,而且是装配式的,对土地是一种很友好的状态,拆除以后,可以到其他地方再组建起来。

邵装配式在质量上是可以把控的。

陈我们可以跟厂家把细节做好,现场组装,错误率比较小,基本上呈现度比较高,我觉得这是以后保护土地的方向,现在国家也在研究或者推广绿色建筑,一个是节能,另外是不占用更多的土地。

邵我们可以进去看一下嘛?

陈可以,进来可以看到,整个空间尺度很小,但是舒服,阳台门可以全部打开,还有黑天鹅。本来这个房子是会架到水面的,那样空间感受上会更舒服,但是景观的实际覆土范围比我们开始拿到的前期规划要更大一些。

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 露台 © 赵奕龙

邵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温度与火热,这种温度消解了一种人跟建筑之间的距离。

陈温度可以感染别人,如果住在这个地方,能感受到温暖,目的就达到了。

邵人在建筑里,不会觉得跟建筑有很大距离感,或者有压力。那天看安藤忠雄老师的大屋顶,我觉得那个大屋顶的整个状态,让人感觉会过于冷峻和压抑。

陈比较有距离。可能安藤老师到这个阶段,追求更多不是人的尺度,可能更多的是精神性的尺度。

邵满足一种强烈的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存在。

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 室内 © 赵奕龙

陈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感觉到那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人的状态最重要,像这样的房子,不一定要多大,让人觉得很舒服,坐着喝喝茶,看看风景,内心状态可以是很放松的,就好。

邵进来之后,觉得是一种生活感,有日常的气息。不仅仅是尺度问题,你在整体空间感的营造上,做得很细节,室内搭配淡淡雅雅的,看着很平常,但有透露出一种格调。

陈这个平常感是我们刻意营造的状态,很自然,也很生态。

邵我觉得住这也挺好的。你当时做这些小酒店的时候,第一印象觉得应该是什么?

陈我们原来两个方案是很早以前就做过的,但是没有实际场地落地,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状态很适合原来做的状态,项目跟山的延绵关系,包括跟湿地的氛围,当时考虑这种尺度的时候,希望矮一点,半室外空间的状态更多一点,很契合。

© 嵒建筑-赵赛

在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的设计中,我们通过放大檐下空间的比例,连接人居空间与自然,通过对尺度的把握,创造怡人的居住空间,着重营造了一种人、空间、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气息常在

「设计,是一种流动,

关乎最本真的生命力,

与生长力。」

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

2021 / 11 / 9 12:00

建筑应该是一种生长的状态,因为每一个场地都有自己特定的气质,在当下氛围里“生长”建筑是比较好的状态,我们不需要用很强势的设计打破这种状态。未来的设计会更加亲自然、结合土地、结合环境,不是生硬的炫技,而是回归本真。

邵“尌林”建筑事务所为什么叫“尌林”?

陈“尌林”有三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希望我们自己能够在山林间静心研读设计,被山林树木包围其中;另一层含义是希望我们设计的空间能更加贴近山水自然、尊重自然,融入其中;最后一层含义是尌林一词必然不是独树一帜,而是一个团队,用团队的力量创造一片天地。

拾云山房,浙江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 赵奕龙

邵感觉你对炫技没有多大的欲望。

陈 炫技很简单,对于我们而言,不过是做夸张的形态。而设计最重要的是气韵,或者最合适、最舒服的状态。我们认同设计理念,是建筑要跟环境相契合,或者跟周边的山、水、人形成合宜的尺度,这才是设计价值观里比较重要的点。

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酒店 © 赵奕龙

邵你有没有总结过自己设计的特点?

陈我们做的设计还是很有辨识度的,可能别人一看知道是我做的,但我不一定能够定义自己的风格。

邵也未必是风格,可能是现在逐渐显现的一些特点,一直在不停变化。

陈我比较希望建筑跟人的感受产生关系,也希望有一些创新,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交叠的状态,有空间理念的逻辑,但好像是隐性的,人能够感受到的状态。

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浙江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赵奕龙

陈这种感受是隐性的,设计怎么通过材料、尺度、视觉,让人找到这种感受。因为感受是很虚的,需要用建筑的方式去捕捉这种感觉,当人进去以后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能够感受到,就是我想表达的,这一点是很重要。

邵我觉得这一阶段你在消匿几个方面:第一个是符号,第二是带有古板色彩的建筑意味,另外你消匿了很多建筑的重量感。

陈 对我来讲,建筑应该是一种生长的状态,因为每一个场地都有自己特定的气质,在当下氛围里“生长”建筑是比较好的状态,我们不需要用很强势的设计打破这种状态。

马儿山村·林语山房民宿酒店,湖南 张家界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 赵奕龙

邵所以你选择边缘,本身是亲自然的。举个例子,如果这个地方需一个强烈的设计,不知道以你的状态会给到什么。

陈 如果这边需要做一个高层的建筑,会考虑怎么让它变得更自然,或者跟自然、人发生关系,我会站在更加人文的方式思考。未来的设计会更加亲自然、结合土地、结合环境,不是生硬的炫技,而是回归本真。

邵现在有一个特别怪的现象,各行各业都在炫技,好像炫技才能成为网红。

吕现在流行的潮牌风格,在我看来根本没有风格,变得相对浅薄,并且生命力不强。

陈我还是希望更持续,更有价值。

吕好的设计,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

三岔口的公厕,浙江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 赵奕龙

邵对于设计师而言,本职还是设计,设计驱动改变。设计师可以做潮牌,但是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潮,“潮”一定要有引领性的原创内容,而不是快速的复制粘贴。

边缘渴望

「与其无意识卷入中心,

不如主动深入边缘。」

富阳阳陂湖湿地—花漫园

2021 / 11 / 9 12:20

在杭州,是没有精神层面的城市中心的,每个地区或者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中心,也可以在城市边缘的地带,与城市建立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建筑,应该是一种生长的状态。

邵我觉得你的焦虑或许不是我们所谓的焦虑,更多是一些日常的烦恼。我自思考,既然你已经定位“我在边缘”,怎么可能焦虑呢?

吕可能现在是在从中心到边缘的过程。

邵你是不是还有想要去中心的欲望?

陈有可能。

邵比如你获了几个奖,感觉压力很大,这个时候奖就成为了中心,你被无意识地推向了中心。

陈有可能是被推进了这样一个状态,导致自己会有一点焦虑,虽然我们在边缘,但对于自己的作品还是有追求的目标,我们是不是能够达到这一标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焦虑感。但对于我来讲,无论未来如何发展,我对于最初的坚持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我是没有焦虑的。

邵一个不想靠近中心的建筑师,是好建筑师吗?

陈我一直坚持在边缘状态下做事情,这样的状态有可能在某一天就是中心,形成一个可以影响别人的生态圈。

邵你选择城市边缘的地带,也是跟城市建立关系。

陈 它跟城市本身是一种很强烈的联系体,我们在边缘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和城市之间发生着紧密的关联。

邵因为我们现在都太中心化了,杭州,也是一个边缘感很强的城市,杭州“一半山水一半城”,当人进来之后就进入它的自然山水格局。

陈在杭州市中心还有茶山、湿地、西湖以及田园。没有强烈的竞争感,在杭州,人们更愿意处于自己喜欢的角落,习惯自处,舒服就好。

邵这里的风景特别好。

陈周边住的人都会过来逛逛,很有幸福感。杭州还是蛮有人情味的城市。

邵杭州人也像一个北方人的城市,它用慢消解了所有现代性的节奏,与土壤、环境有关系,也跟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有关系。

陈它会改变一个人的状态,富阳这一片还是很惬意的,山特别多。

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边缘,离开中心。

吕富豪区越来越偏离中心,而且富阳的生态也是相对较好的,而杭州城北、城东都是偏工业、偏生产的。

陈我们这里生态非常好。在客房里面,经常可以看到黑天鹅游来游去,这样的一片湿地在城市里面,具有非常高的存在价值。对于周边的居民来讲,空闲时间在这里走一走,内心的舒适度是很高的。这样的状态就会让人去除中心,沉浸到另外一种状态当中。

去中心化

「焦虑和边缘是常态,

尝试找到一种平衡。」

富阳阳陂湖湿地—翠影观光火车站

2021 / 11 / 9 12:40

焦虑,其实就在于缺乏长期目标,或者目标不坚定。如果想让自己不那么焦虑,首先想清楚我们要的是什么,要坚持的是什么,这样有一个清晰的长期目标之后,焦虑或许还会存在,但因为自己的坚定,它就不会成为左右我们情绪的存在了。

邵为什么会谈及边缘、焦虑?其实在城市中,人们有转换或者过渡的空间就会好很多。但如果一直绷着一根弦,人就很容易崩溃,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陈 不排除有的人喜欢极端的感觉。有时候慢,有时候快,有时候没想清楚,很快的时候可能已经做错了,再慢回来。会有这种状态。

邵这个观光火车站也是你做的吗?

陈这一片都是我做的,等火车的小亭子和这边的生态停车场,全部用格子放在上面,地下不用硬化。我们在的这个位置相当于停靠站,可以在这里等火车,下雨的时候不用淋雨。

邵未来做设计,我们需要塑造品牌的概念,需要先有品牌认知。现在我们是策划认知,知道要做什么事,但是没有品牌价值的输出,最后的目标导向就是做一个品牌,也称为IP。

吕 塑造景点就像塑造IP,在一个城市里面塑造不同的品牌。

陈城市本来就不应该是中心化很强的,西湖虽然是杭州的中心,但是慢慢杭州人都是往外围走。

邵还是大生态底版。

陈钱塘江、西湖、湿地或者富阳,是一个大生态氛围,我相信人们更愿意去除中心化的概念。

邵今天在阳陂湖湿地转了一圈,跟各位探讨了团队关系、家庭关系、专业关系、品牌关系,等等其中存在的焦虑和边缘状态,其实良性的沟通,能够消解这些焦虑。请几位老师给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感受。

陈我现在自己所表达的都是有感而发,跟我自己的经历和我感兴趣的事情相关。我不会刻意地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去做一件事情,而是会希望这件事是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的。

焦虑,其实就在于缺乏长期目标,或者目标不坚定。如果想让自己不那么焦虑,首先需要想清楚我们要的是什么,要坚持的是什么,这样有一个清晰的长期目标之后,焦虑或许还会存在,但因为自己的坚定,它就不会成为左右我们情绪的存在了。

吕 我们的事业、家庭,包括周围的人脉、关系,其实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产生这种焦虑和边缘性在我看来也是一个过程,肯定有良性的引导,有舍就有得。对于设计性的服务行业而言,心态特别重要。

刘一路聊下来也有很大的收获。对我而言,以后可能还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为主去做事。无论现在、未来都有很多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因此,设定好一个大的目标之后,只需要做好当下,这样对我来说,焦虑的情绪可能就会顺其自然地逐渐消解。

邵焦虑和边缘或许是变动中的常态,它其实是产生生机的状态,并非是定性。但是我们如何敞开心扉地面对这件事非常重要。如果摊开看,其实无外乎一些人、一些事,将这些事情简单化。同时也希望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状态。

本文整理自「城市记录者丨我们在杭州」2021 年 11 月 9 日的直播对话,除特殊标注外,图文及排版均属城市记录者所有。

0 阅读:0

构筑空间

简介:中国建设行业首家服务于建筑设计品牌的内容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