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 春日夜雨
刘长权(淮北)
雷鸣震耳欲询穹,电闪惊心老醉翁。
伏案觅诗愁绪涌,临窗听雨意难通。
时窥小院春无律,晚识良宵梦已终。
物是人非情谢幕,繁花落尽转青葱。

AI诗评:评《春日夜雨》:雨夜中的幽思与人生感怀
《春日夜雨》这首诗恰似一场情感的暴风雨,在春雨的背景下,诗人将内心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首联“雷鸣震耳欲询穹,电闪惊心老醉翁。”以雷霆与闪电开篇,仿若奏响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序曲。雷鸣震耳,这一强烈的自然现象,足以撼动人心,而诗人“欲询穹”的举动,更是将内心的愤懑或是疑惑推向了极致。“电闪惊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安的氛围,“老醉翁”的形象则给人一种历经世事、饱经沧桑之感。或许这位老醉翁在往昔的岁月里积攒了太多的故事,在这雷与电的惊扰下,往昔的种种情绪被重新唤起,他像是一个在命运面前感到困惑的行者,想要向苍天寻求答案。
颔联“伏案觅诗愁绪涌,临窗听雨意难通。”诗人由外界的自然景象转入内心世界。“伏案觅诗”本是一件富有诗意的事情,然而“愁绪涌”却打破了这种诗意的宁静。愁绪如同汹涌的潮水,源源不断地袭来,使诗人无法平静地进行创作。“临窗听雨”这一经典的抒情场景,在这里却呈现出“意难通”的状态。通常,雨在诗中是一种能够引发情思、沟通心灵的媒介,但此时诗人却无法与雨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这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愁雾所笼罩。
颈联“时窥小院春无序,晚识良宵梦已终。”诗人的视角从室内延伸到小院。“春无序”三个字别具匠心,春天本应是充满生机与秩序的季节,万物复苏,有条不紊。然而在诗人眼中,小院里的春天却是无序的,这暗示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混乱与不安。这种混乱可能源于生活中的变故或者对人生走向的迷茫。“晚识良宵梦已终”则充满了一种失落感,美好的夜晚本应充满希望与憧憬,如同美梦一般,但此刻诗人却意识到这个梦已经结束。这可能象征着诗人曾经的理想或者美好的期待在现实面前的破灭,有一种梦醒时分的怅惘。
尾联“物是人非情谢幕,繁花落尽转青葱”蕴含着多层深刻的含义。
一、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物是人非”是一个经典的表达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词汇。在这首诗的语境下,它意味着诗人所处的环境或许依然如旧,那些庭院里的一草一木、周围的建筑等物质的东西没有改变。然而,曾经与之相关的人却发生了变化,可能是曾经相伴的友人离去,或者是曾经亲密的关系变得疏远。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往昔的情感联系在这种变化中逐渐淡去,如同一场戏剧演到了尽头,“情谢幕”形象地表达出情感的落幕。曾经热烈的情感、美好的回忆,都在现实的物是人非面前变得无力,只能走向终结。
二、繁华与衰落的交替
“繁花落尽转青葱”描绘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景象。繁花通常象征着美好、繁荣、兴盛的时期。这可能是诗人回忆中的一段美好时光,也许是充满活力的青春岁月,或者是曾经顺遂的生活阶段,在那段时光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精彩,如同繁花盛开般绚烂。然而,“落尽”表示这一切的美好都已经消逝。而“转青葱”则有着复杂的含义。青葱代表着新生、成长,它是一种新的开始,但这种新的开始并非是充满希望的那种全新起点。它更多地暗示着一种平淡的延续,一种在繁华过后的回归。这就像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进入到一个相对平静、平淡的阶段,虽然有新的生机,但已经没有了曾经繁花盛时的那种激情和期待。
三、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尾联整体上表达了诗人对命运变化的一种无奈接受。无论是情感的消逝还是从繁华到平淡的转变,诗人都无力改变。他只能看着这一切发生,就像看着一场无法阻止的自然景象变化一样。这种无奈中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对过去的缅怀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平淡和人事已非的现状,在无奈接受的同时,也有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深叹息。
总体而言,《春日夜雨》是一首能够触动人心、引发读者对人生诸多感慨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