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颛孙庙》读后感:传承贤德与文化的使命

醉翁刘尧 2025-04-27 03:15:25

《重修颛孙庙》读后感:传承贤德与文化的使命

刘长权(淮北)

读吴若灏《重修颛孙庙》这篇文章,犹如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透过它,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贤德精神以及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读完之后,心中满是触动与思考。

颛孙子张,一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辉的人物。他“生于陈而学于鲁”,这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执着追求的历程。在古代,地域之间的距离犹如天堑,交通的不便、旅途的风险都无法阻挡他对知识和贤德的向往。他千里迢迢奔赴鲁国求学,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看来,依然有着强大的震撼力。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知识获取途径众多,但人们往往缺乏这种纯粹的对贤德的追求。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很少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和学习传统的贤德理念,更多的是被物质利益和短期目标所驱使。颛孙子张的事迹提醒着我们,贤德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追求,它不应被现代的喧嚣所淹没。

颛孙庙,作为纪念颛孙子张的神圣之地,在文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价值。这座庙宇“创建明自有明,缮葺沿诸往昔”,它见证了岁月的更迭,朝代的变迁,始终屹立在那里,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然而,当作者看到“正殿三楹,半皆創落;周垣四绕,亦渐類傾”的景象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庙宇的破败不仅仅是建筑的损坏,更是文化传承面临危机的一种象征。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在城市化进程、自然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衰败。例如一些古老的庙宇、祠堂,由于缺乏保护资金和人们的重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而这些文化遗迹,就如同颛孙庙一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重要窗口。

在重修颛孙庙的过程中,作者所秉持的“梓不求巧惟其朴,瓴不求工惟其坚,绘不求斐惟其雅,工不求壮观惟其久远”的理念,更是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理念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正确态度。在现代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过度商业化或者追求表面华丽的现象。比如一些古镇的开发,为了吸引游客,过度打造一些华而不实的景观,却忽略了古镇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古朴韵味。而作者的这种理念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基于尊重传统、保持质朴、注重长久价值的基础之上。

文章结尾处“邑人士弦誦之余,于斯展礼,其亦有景行兴起者乎?”这一疑问,将我们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颛孙庙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者一个纪念场所,它更是一种激励后人的精神源泉。当人们在庙宇中举行礼仪活动,诵读经典时,能够感受到颛孙子张的贤德精神,从而在内心深处激发起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这就像我们参观一些名人故居或者历史纪念馆一样,在踏入的那一刻,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力量,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重修颛孙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贤德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化遗迹是传承这种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肩负着传承贤德与文化的使命。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消逝,而应该像文中重修颛孙庙的作者一样,以敬畏之心、务实之举,让贤德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古老的文化遗迹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刘长权,淮北市文物保护巡查员。

附:修重修颛孙庙

吴若灏

盖闻流風兴起,圣人为百世之师!高山景行, 至德寫四方所仰。故生于諸冯,迁于负夏,遗徽首 溯重华;幼而關里,长而列邦,往迹载钦宣圣,在 当日存神过化,人每随地而传;而后世尸祝馨香, 地更因人而重。圣诚尚已,贤亦有然。先贤颛孫子 張,生于陈而学于鲁者也。越千里而从师,宛丘虽 远,合一方而薰德,鄒魯相邻。马首东瞻,人思北 面,则邹之奉以祠也,亦固其所。祠故在邑之南郭 创建明自有明,缮葺沿诸往昔。辛卯春,承乏来鄒 躬亲展谒。観崇隆之庙祝,肃瞻视于堂皇。顾其正殿三楹,半皆創落;周垣四绕,亦渐類傾。甚非所以安灵爽,将祀事也。爱捐薄俸,用议重修。梓不求巧惟其朴,瓴不求工惟其坚,绘不求斐惟其雅,工不求壮观惟其久远。誠吉兴事,兼旬葳工,轮奂一新,规模式廓。仰書紳之道貌,深服佩于中心。蛮貊可行,矜式远周于方域;邦家必达,仪型近接夫尼山。抑又思之孔子系出汤孫,阅千载而发祥于魯;颧孫绪承妨后,历千年而奉祀于鄒。明德之 有达人,光远而自他有耀。一圣一贤 何其若合符节耶?遥钦贤躅,永勒贞珉。邑人士弦誦之余,于斯展礼,其亦有景行兴起者乎?窃将于是祠之修也卜之。是为記。

0 阅读:0
醉翁刘尧

醉翁刘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