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千年古村鞭打芦花车牛返
游记/刘长权(淮北)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古老的村落如同隐匿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便是这样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千年的孝道文化,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

2025年4月24日上午,春风和煦,阳光灿烂,表弟朱安琳的相邀,开启了我们一行五人的千年古村之旅。当汽车朝着目的地驶去,我的心中满是对这个古村的憧憬与好奇。

车缓缓靠近古村,首先要跨越岱河。岱河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横亘在古村之前。当车终于驶过岱河,一幅充满历史韵味的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正在修复中的闵子骞孝道广场上,“千年古村,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两行摩崖石刻闯入视线。在阳光的轻抚下,石刻上的字迹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闪耀的光芒,像是从古老岁月中穿透而来,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庄严。古步道遗址和四贤祠也在忙碌的修复之中,工人们如同历史的修补匠,精心地让这些古老的遗迹重现生机。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不禁感叹,这是一场现代与历史的对话,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

进入村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村道正在铺设,崭新的石板一块块地拼接,像是在为古村编织新的脉络。民居也在改建,传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的改造理念相互融合,既保留了古村的韵味,又增添了现代生活的便捷。沿着古老的鞭打芦花车牛返古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似乎在低语,讲述着曾经的车辙痕迹和行人的故事。

一路上,闵子骞书院、闵子骞纪念馆、民艺俗艺术文化街都在兴建之中。这些建筑就像即将绽放的花朵,虽然还未完全盛开,但已经能让人感受到它们未来的绚烂。它们是古村新生的希望,将成为传承和弘扬闵子骞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终于,我们来到了鞭打芦花处。这里有一座民国立的纪念碑,它静静地伫立着,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碑身虽然有些斑驳,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这个故事的代代相传。站在碑前,我的思绪仿佛被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传说在某年的腊月廿四或者正月十六,闵父带着三个儿子驾车外出,目的地是萧县的亲戚家。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寒风如同锋利的刀刃,肆意地切割着大地。闵子骞穿着继母做的芦花衣,看似厚实,实则毫无御寒之力。他被冻得瑟瑟发抖,身体早已麻木,以至于冻僵的双手失手掉落缰绳,牛车瞬间翻倒。闵父看到这一幕,心中满是恼怒,扬起鞭子就朝着闵子骞打去。这一鞭下去,棉衣破裂,芦花飞散而出,真相大白。闵父这才惊觉,自己的儿子遭受了如此不公的对待。他心疼又愤怒,回家后便欲休掉妻子。然而,闵子骞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孝道与胸怀,他双膝跪地,恳切地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继母听到这番话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此悔悟,开始善待三个儿子。

这个“鞭打芦花”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中的经典之一。它发生在春秋末期,闵子骞十岁丧母,父亲再娶后,继母李氏对他极为不善。她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温暖的棉花,却给闵子骞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在那个寒冷的冬日之旅中,闵子骞的遭遇令人揪心,而他的反应却令人敬佩。他在面对继母的虐待时,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而是用一颗仁孝之心去包容、去感化。他的行为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家庭的黑暗角落,驱散了怨恨与不满,带来了和谐与温暖。
关于闵子骞,古往今来有不诗词对其进行赞颂。唐代诗人牟融在《送徐浩》诗中云:“渡口潮平促去舟,莫辞尊酒暂相留。弟兄聚散云边雁,踪迹浮沉水上鸥。千里好山青入楚,几家深树碧藏楼。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诗中的“椿萱”指代父母,闵子骞对父母的孝道正如同对椿萱的敬重,他在家庭困境中坚守孝道,这种品德在诗词中也有所映照。
还有一首诗:“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这首诗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闵子骞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贤德与孝道。这些诗词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闵子骞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孝道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渗透着闵子骞的孝道精神。古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还有一处“千佛禅寺”是整个村子最为引人注目的景点。这座院落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吸引游客,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传说”与“千佛禅寺”这两大文化遗产,均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4年年底,萧县车牛返村委会通过村民的慷慨募捐,成功筹集资金对千佛禅寺进行了重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千佛禅寺”的庭院中,一块由赵朴初亲笔题款的石碑静静伫立。
几株古老的松树,静静地诉说着寺庙的沧桑岁月。
虽有几株古老的松树为景,但寺庙的整体环境却显得简陋,罗汉的形象只被绘制在斑驳的墙上。
“有求必应”的宣示,虽然带有几分商业广告的色彩,但若细细品味,其中也不乏深意。过去,我或许会对此类内容产生情绪化的反应,给予轻蔑的评判;然而现在,我有了不同的理解。诚然,“有求必应”纯属虚妄,与佛义、佛理相去甚远。但在纷繁复杂、苦难重重的人世间,倘若它能够为人们带来一丝慰藉,那何尝不是一种慈悲的体现呢?
正如农耕社会所依赖的伦理支柱——孝道,如今面临着社会基础与家庭结构的双重瓦解。重建这一支柱,使其重新成为民族的伦理共识与基石,远非简单地重述传统故事所能达成。

随着夕阳的西下,我们结束了这次古村之旅。但古村的身影,闵子骞的故事,以及那深厚的孝道文化,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我知道,这个千年古村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感受它的韵味,传承它的文化。

作者简介:
刘长权,笔名刘尧醉翁,退休老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北市杜集区刘开渠故居诗词书画社社长。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网络平台及各诗词网站,散见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安徽卷》、《江淮诗书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