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每次袁绍出场,总会先说自己家‘四世三公’,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这其实还真不是袁绍自夸。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袁家这个‘四世三公’的头衔,确实是相当唬人!因为这个头衔,几乎就代表着士族领袖的地位!几乎每一个郡县,都会有几个地方官,是袁家的长辈提拔或者举荐的。而这样的袁家,所能代表的政治力量,无疑也是相当可怕的。
所谓的‘四世三公’,指的其实并不是袁家‘四代人封了三个公爵’,而是指他们家连续四代人,每一代都有人成为三公级别的官员!
东汉的三公,指的是:司徒、司空和太尉。在东汉稳定时期,司徒相当于当年秦朝的丞相,司空相当于御史大夫。不过要论权力的话,要比当年前朝小很多。基本上只有执行权和建议权,少有决策权。而在东汉天下大乱之前,三公这个级别,基本上就是士族官员的顶点了!
再往上,级别更高的大将军或者大司马,基本上只有外戚才能担任。而像太傅这类位置,基本上又不常设,只有极少数时候才会出现。
如此一来,对于士族集团来说,三公级别的官员,往往就是整个士族集团的领袖!而袁绍他们家四世三公,就意味着他们家历史上多次成为士族领袖!整个东汉数不清的官员,都是他们家的长辈提拔的!
所以,袁家真正的可怕之处,其实并不在于他们家长辈的权力有多大!真正可怕的,其实是他们家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关系网,以及袁家作为士族领袖的地位!
想要真正理解袁家到底有多强?我们其实可以从袁家的家族历史说起。
袁家的历史,最初开始于东汉初期。当时袁家出了一个叫袁安的人,非常有才华。在他之前,袁家只能算是普通的地方士族豪强。比如说袁安的爷爷,当年在西汉末年的时候,就曾经做过县令。
但这样的袁家,显然距离真正顶级的世家大族,还差了很远。
而那个带领袁家起飞的人,就是这个袁安。要论亲戚关系的话,他其实是袁绍爷爷的爷爷。
袁安年轻的时候,东汉刚刚开国,当时刘秀都还活着。而年轻时候的袁安,一直努力读书,而且特别上进。所以后来,袁安就得以正常入仕,担任县里的功曹。在担任功曹期间,袁安做事又特别公允,让大家非常佩服。
所以最后,袁安很自然的通过了察举制考核,拿下了一个正式编制。而拿到了编制之后,袁安在又在县令这个级别,打转了好几年,算是彻底补足了基层工作经历。
袁安这种经历,放在东汉初年,其实真的很正常。因为在东汉初期,各地的士族豪强,影响力还没那么大。而且上面有刘秀这个超级猛人震慑,下面的那些地方豪强,也不可能垄断察举制的上升通道。
如果放到东汉后期,袁安想要出头,还真没这么容易。
不过,就算是在东汉前期,察举制考核的门槛相对较低。可是再之后,当袁安通过了察举制考核,在县令这个位置打转了几年之后,再往上升依然很难。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袁安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袁家的命运。
公元70年,刘秀的好儿子楚王刘英,被人告发谋反。
在整个明章之治时期,这个‘刘英谋反案’,应该算是影响力最大的政治案件之一。因为在被告发之后,当时在位的汉明帝刘庄,立即下令彻查。而查完之后,发现不光是证据确凿,而且牵扯到了一大批高层勋贵!
这一下,问题大了。
对于刘英本人,汉明帝其实并不头疼,只是下旨罢免了他的王爵,但又没处死他。可是对于如何处理相关涉案人员,这就让汉明帝很头疼了。
如果要认真彻查的话,注定会牵连太多太多的人,这不符合汉明帝引导国家休养生息的政策。
但如果查的不够仔细,让很多真正参与谋反的人漏网,又会给汉明帝留下很多隐患。
而对于朝中的官员来说,彻查此案,显然也是一个烫手山芋。谁都看得出来,这个案子注定会牵连甚广,会牵扯到很多勋贵家族。如果不认真查,就会得罪汉明帝。但如果认真查案,却又会得罪那些勋贵家族。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尴尬时刻,有人想起了袁安。
当时的袁安,只是一个普通县令,侥幸通过了察举制考核之后,才能入朝为官。他背后既没有什么家族势力做靠山,也没有什么大佬支持。
所以在这个时候,袁安就被推了出来,开始审理此案。
当时绝大多数人,对于袁安的下场,其实都不太看好。大家都觉得,袁安要么得罪皇帝,要么得罪勋贵,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条!但没想到的是,最终,袁安秉公执法,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这场危机。
在审理此案的时候,袁安一律按法律办事。既不轻拿轻放,也不大肆株连。最终,有数百个被牵连的人,因为袁安的查证被赦免。但同时,那些真正参与谋反的人,也没能逃脱审判。
这个结果,不管是皇帝还是勋贵,显然都能接受。
靠着查这个案子,袁安一下子就从县令,跃升到了太守阶层。而且最关键的是,自此之后,东汉的高层勋贵,算是欠了他一个人情!汉明帝刘庄这边,也对他另眼相看!
于是接下来,袁安的仕途,就真的是一帆风顺了。
此后的十六年时间里,袁安的官职一路高升。而且在这期间,袁安依旧刚正不阿,做了很多好事。不管是皇帝还是士族,都逐渐认可了他这个人。
于是十六年之后,公元87年,袁安正式升任司徒,成为三公之首!
到了这里,袁安其实已经带领袁家,完成了阶级跃迁。在袁安之前,袁家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豪强,甚至连豪强都算不上。他家也就只是在所在的那个县,有一点影响力。家里的长辈,最多也就只能做到县令这个级别的官。
但是袁安的存在,却用自己的努力,硬生生带领家族,向上走了一大步。像这种出过三公级别的官员,家族在所在郡县都有很大影响力的家族,在古代往往就可以被称作‘一地郡望’。所以袁安等于是带着一个县里的普通家族,一跃成为了郡一级的名门望族!
不过,这个级别,距离后来袁家四世三公的级别,依然还差了很远。在东汉稳定时期,像这种郡望级别的家族,三代以内出过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在一个郡内部有巨大影响力的家族,我们能直接找出上百个。但这些家族,大部分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基本上都没落了。
但是在袁安晚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却让袁家的地位,再次上了一个大台阶!
公元88年,东汉的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忽然英年早逝。而汉章帝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刘肇,幼年即位。因为是小皇帝登基,所以当时的朝政大权,就全都被当时的太后窦氏掌控了。
于是在那几年里,东汉最猛的外戚家族,窦家,就开始全面掌权了。
然而接下来,窦家掌权之后,却开始变得异常嚣张跋扈。尽管窦家也为汉朝立下了不少功劳,比如说窦家的那个窦宪,就带着军队去北方勒石燕然,也算是古代军事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但即便如此,窦家的存在,依然严重威胁到了刘肇的皇位。
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袁安挺身而出,带领士族和窦家对抗!
作为司徒的袁安,此时理所当然被整个士族,奉为领袖。在袁安的一生当中,袁安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进行政治站队,刚正不阿。但唯独这一次,袁安直接牵头,带领很多士族大臣,和窦家抗衡。
尽管在窦家面前,以袁安为首的这些大臣,根本造不成太大威胁。但他们的存在,依然让窦家心存忌惮,不敢直接篡位,更不敢对汉和帝太过分。
这就给了汉和帝后来反杀窦家的机会。
不过,袁安并没有活到汉和帝掌权的那一天。公元92年,袁安忽然暴毙而亡。尽管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后世很多史学家都猜测,袁安的死,或许就和窦家有关。
也正是因为袁安的死,引爆了整个士族集团的怒火。此后,汉和帝也开始精心布局,仅仅几个月之后,汉和帝就成功反杀了窦家,彻底坐稳了皇位!
而汉和帝亲政之后,想到当年袁安的贡献,也是非常怀念。于是后来,汉和帝在世的时候,就开始大力提拔袁家!而整个士族集团,也都彻底记住了袁家的存在!
和窦家对抗,这件事,让汝南袁氏的名声,彻底传遍天下!自此之后,袁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地郡望,而是享誉天下的士族领袖!
袁安这一生,仿佛是踢足球开大脚一样,一下子把袁家带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后来袁家四世三公的基础,基本上就是在袁安奠定的。
不过,袁安去世的时候,这时候的袁家,其实还没那么强。
至少,和后来东汉末年的袁家相比,此时的袁家,还是要差了不少。而这其中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家族的影响力了。
虽然袁家声望足够,很多地方的官员,也认袁家这块招牌。但说到底,袁安只是一个士族官员。对于东汉政权来说,他只是一个打工人。不像那些勋贵家族,直接拥有东汉的原始股。所以很多官员,认袁家的招牌,但是不买袁家的账!因为人家和袁家没啥关系!
而接下来,袁家将会用三代人的努力,彻底补足这块短板。
袁安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裳,后来官至车骑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老三袁敞,成就最高,后来官至司空。
其实袁安这三个儿子,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他们能当上高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汉和帝念旧情,所以才愿意提拔他们。而在正史上,有关这三个袁家第二代人的记载,其实都不多。
但这其中,老三袁敞却是个例外。
袁敞早期的仕途,确实是靠着他爹的庇护。当年汉和帝在世的时候,因为汉和帝的提拔,袁敞历任历位将军、大夫、侍中、东郡太守。
如果是正常情况的话,到了太守这个级别之后,袁敞本该止步于此!不是因为他不够努力,或者他才能不够。而是因为在东汉稳定时期,皇帝一般会有意识的压制这种名门望族,不太愿意让一个家族连续两代人,都有人担任太高的官职。
但结果,就在袁敞升到太守级别之后,汉和帝去世了!
而汉和帝去世之后,因为接下来又是小皇帝少年登基,所以朝政大权,就都被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掌握。此后的十多年里,东汉就进入到了女君邓绥的时代。
而邓绥掌权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要向士族集团示好,拉拢一批士族官员。
借着这股东风,袁敞顺势而为,成功打破了自己的上限。此后,袁敞升任太仆和光禄勋,正式跻身九卿级别。
而升任九卿之后,袁敞并没有对提拔他的邓家进行依附。反倒是继续刚正不阿,甚至开始带领其他士族,反对邓家擅权!
袁敞这个选择,从邓家的角度来看,或许确实有点不地道。但是对于广大士族来说,那可就太震撼了。毕竟,面对权力和地位,不是谁都可以坚持自我的。而袁敞的这种坚持,显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再加上当年袁安的坚持,到了这个时候,袁家连续两代人的坚持,已经给袁家树立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口碑。
唯一遗憾的是,袁敞最后没有善终。据史书记载,他儿子做官的时候,泄漏了朝堂机密,导致袁敞被免职。而袁敞被免职之后,为了自证清白,直接选择了以死明志,他直接自尽了!
对于袁敞的死,后世其实一直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袁敞的死,其实是邓家下的黑手。
在袁敞儿子犯了事之后,邓家用了各种手段,逼袁敞自尽。不过这种猜测,仅仅只是猜测,没有任何证据。
另外,在袁敞死后,那位掌权的太后邓绥,似乎也很敬重他的为人。所以最后,邓绥反倒是隐瞒了袁敞的死因。非但没有再追究袁家的责任,反倒是以三公之礼,对袁敞进行了安葬。
这就是袁家第二代的故事。
总之,袁敞用自己的死,再次抬高了袁家。因为他的自尽,哪怕他生前不肯依附邓家,在他死后,邓绥也没难为袁家。同时,那些士族大臣,则是更加敬重这样的袁家。
如此一来,等到后来邓绥去世,邓家倒台之后,袁家的第三代人,自然就再次起飞了。
当年袁家第二代的三个孩子里面,成就最高的是老三袁敞。但最后,因为袁敞不肯依附邓家,再加上袁敞的儿子犯了事,所以袁敞这一脉,后来就没落了。至于老大那一脉,后来也是中规中矩,只是继承了袁家的爵位,算是负责给袁家保底。
如此一来,袁家第三代的故事,主要就是以老二这一脉的孩子为主了。
袁家老二袁京,当年官至蜀郡太守。后来他有两个儿子,都很不错。长子袁彭,后来官职光禄勋,同样跻身九卿级别。
而相比之下,更出彩的则是次子袁汤。
史书上对于袁汤的记载,同样也不算多。我们只知道,袁汤早年通过举孝廉入仕。因为袁家的庇佑,袁汤的仕途一直很稳健。等到汉桓帝登基的时候,他更是先后担任司空、司徒和太尉。三公这三个位置,袁汤全都坐了一遍。
因为史书记载不多的缘故,我们对袁汤的故事,几乎一无所知。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在袁汤掌权的时代,当时东汉的朝政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外戚梁家的手里。梁家从汉顺帝时代,一直掌权到汉桓帝时代,前后掌权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里,以袁汤为首的那些士族官员,基本上就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所以就算有什么大事,基本上也和袁汤没啥关系,都是皇帝和梁家决定的。
但在袁家的家族历史上,袁汤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别看袁汤的事迹不多,但他却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寿命极长!
据史书记载,袁汤活了八十六岁,最后寿终正寝。尽管史书上没记载袁汤的详细生年,但按照时间段来推断,袁汤应该出生于汉明帝在位时期!甚至他有可能出生于刘秀在位末年!
也就是说,袁汤小的时候,正好赶上当年袁安审理那桩‘楚王谋反案’。然后,袁汤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亲眼看着自己的爷爷,是如何从一个县令,一步步变成了当朝司徒!
这一点,其实至关重要!
因为亲身经历过家族的崛起,袁汤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家族地位的来之不易。而且,因为袁汤寿命比较长。后来袁家几十年积攒的家族人脉,基本上就都被袁汤继承了!
尤其是到了汉桓帝在位时期,此时已经接近八十岁的袁汤,更是享受到了袁家最大的好处!
原本以袁汤的水平,其实很难成为三公级别的官员。但当时袁家已经成了士族领袖,而他又是袁家内部年龄最大的长者。所以最后,袁家的声望和人脉,硬是把他抬进了三公班子!
而在升任三公级别之后,袁汤虽然政绩有限,但却没什么过失。这就让袁家的很多政治资源,都得以完美继承了下去!
到了这个阶段,袁家所代表的,已经不再是一两个人的官职,而是一个家族的力量!
而最终,在汉桓帝时代,某次东汉发生了天灾。东汉盛行谶纬之学,所以每次发生天灾之后,都必须有三公级别以上的官员,为此负责。因为这场天灾,袁汤最后被免职。而被免职之后,袁汤回家又安稳生活了几年,最后高龄善终。
这就是袁家第三代的故事。
而接下来,因为袁汤继承了之前袁家的所有政治资源,所以再之后,后面袁家的故事,就全都是以袁汤这一脉的后人为主了。
据史书记载,袁汤一生一共有十二个儿子!在这十二个孩子里面,有三个孩子比较重要。这三个袁家后人,分别是袁成、袁逄和袁隗。
而袁家第四代人的故事,基本上也就是围绕着他们三个开始的。
因为袁家之前三代人的努力,到了汉桓帝时代,袁家已经是“三世三公”了。此时的袁家,虽然还是一个打工人家族,但却已经逐渐拥有了一定的‘国家股份’。
这就好比今天的打工人,前期手里可能一点股份都没有。但经过多年的奋斗之后,每一年都会拿到一定的股权激励。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之后,只要股权没有被回购,这个人自然就会逐渐成为公司的大股东。
反倒是当年东汉开国时期,拥有原始股的那些勋贵家族,逐渐没落,手里的股权逐渐被剥离。
于是,第四代的袁家人,开始逐渐跳出棋盘,从棋子变成执棋之人。
袁家第四代人里面,前期最重要的是袁成。对于袁成的身份,后世存在争议。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袁成应该是长子,但是其他史书则有不同的记载。不过显然,在袁家第四代比较有影响力的这几个人里面,袁成的年龄应该最大。
而据史书记载,袁成早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他特别好交朋友,京城内很多官员,都和他交好。再加上袁家作为士族领袖的地位,袁成在士族内部的地位极高,完全可以继承他爹的政治遗产。
但遗憾的是,袁成死的比较早。史书上虽然没记载他去世的时间,但按照后世史学家推测,他很有可能是死在了他爹之前。或者在他爹刚刚去世之后没几年,他也去世了。
因为英年早逝,所以袁成的成就,也就相对较低,最后只是官至左中郎将。
而袁成去世之后,袁家接下来就按照年龄顺序,将袁逄推了出来。
因为继承了袁家的政治遗产,代表了袁家在朝中士族领袖的地位。袁逄被推出来之后,仕途自然就一帆风顺。等到汉灵帝即位之后,袁逄因为参与了拥立汉灵帝,所以又被汉灵帝看中。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在袁成和袁逄掌权的时候,袁家内部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叫袁赦,他也是出身于汝南袁氏。但他具体是谁的后人,史书上没记载。而且后来,汝南袁氏对这个人也讳莫如深,不太喜欢提这个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人是一个宦官。
在东汉中后期,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往往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利益集团。再加上外戚集团,他们共同组成了东汉高层的权力结构。所以对于袁家来说,家族里出了一个宦官,而且还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宦官,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但袁赦的存在,其实特别重要。
因为袁赦后来地位特别高,在宫里做到了中常侍高位。在东汉皇宫内部,中常侍基本上就是最高的位置,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后来著名的十常侍,就都是这个级别的宦官。
因为袁赦的存在,袁家在宫里和宦官集团内部,也有了内应。而在朝堂上,袁家又有士族领袖的地位,权势自然就更稳了。
所以最后,在袁赦的影响下,袁家这一代就有两个人,都可以位列三公之位。一个就是袁逄,另一个则是袁隗。
袁逄这边,后来官至司空。东汉末年称帝的那个袁术,就是他的儿子。至于袁逄本人,身体稍微差一点,在担任司空之后不到两年,就因病退休了。而且,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前,他就去世了。
相比之下,袁隗的身体,明显更好一些。所以后来,等到袁逄去世之后,袁家全部的政治资源,就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袁隗的手里。
袁隗跻身三公级别,其实还早在袁逄之前。早在公元172年的时候,袁隗就被任命为司徒。后来袁隗生了病,暂时办了病退,袁逄才顶了上去。而袁逄顶了两年之后,袁逄又因病退休。在这之后,袁隗才再次出山,继续担任司徒。
所以,袁家第四代当中,其实是有两个人位列三公。这样算下来,袁家其实是‘四世五人位列三公’。
到了这个阶段,放眼整个东汉,袁家已经是排名前几的超级名门了。所以在袁逄和袁隗这一代人手里,袁家开始逐渐跳出了棋盘。
除了这一代的袁家人,有人入宫做宦官,并且担任中常侍之外。在第四代袁家人手里,袁家人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逐渐插手军队!
在这之前,袁家只能算是单纯的士族家族,并没有什么家族势力。但是后来,到了汉桓帝时代,因为汉桓帝打西羌,启用了大量凉州武将。而这些凉州武将,在升到一定级别之后,很难再往上升,因为他们在朝中没人!
所以在这个时候,袁家就站了出来,收拢了一部分凉州武将。通过他们,袁家开始把手,逐渐伸向了军队。
而在这些人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后来引爆乱世的董卓!
据史书记载,董卓早年因为犯了事,曾经被一撸到底,免除了所有官职。但后来,就是因为董卓去袁家拜了码头,得到了袁隗的支持。所以后来,董卓再次复出,并且逐渐爬上了并州刺史的高位!
所以,到了汉灵帝在位后期的时候,袁家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庞然大物!这个家族,不但在士族内部拥有巨大的声望,无数朝堂官员,都是他们家举荐出来做官。而且在宫里和军队当中,他们也有巨大的影响力。
更恐怖的是,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袁家利用各地组建军队的时候,收拢了一大批力量。没有人知道,在汉灵帝在位末期的时候,袁家到底收拢了多少人,能够调动多少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了。
而汉灵帝驾崩之后,袁隗便代表士族这边,直接跟何进一起,主持朝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袁绍会追随何进,并且给何进出了那些主意。然后,何进才会调地方军入京,准备诛杀宦官。而何进当时调遣入京的军队,领头的基本上都是袁家当年提拔的将军!
从种种迹象来看,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袁家在背后操盘。当时袁家或许就是想,显然外戚集团,诛杀宦官,然后再通过调兵入京的方式,由袁家来彻底控制京城,最后彻底控制一切!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最后,这个很精妙的局被玩脱了!因为董卓入京之后,直接来了一手以下克上,自己翻身做了老大。而以袁隗为首的袁家,也被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董卓反噬。
于是最终,袁绍和袁术,不得不离开京城,远赴地方上去组建各自的割据势力。而留在京城这边的袁隗,以及其他袁家人,最后则是直接被董卓给杀了!
而再往后,袁家第五代人的故事,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袁绍和袁术的故事了。
这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的含金量。
其实袁家真正的巅峰期,其实就是在汉灵帝刚刚去世的时候。当时的袁隗,已经和何进平分秋色,联手瓜分了中枢大权。如果不是因为董卓入京之后,直接掀了桌子,换其他人入京,最后的结果,大概率都是袁家控制一切!
但可惜的是,苦心经营四代的袁家,最后偏偏遇上了不讲理的董卓。
所以最终,在董卓掀了桌子之后,袁家在京城这边多年的积累,直接灰飞烟灭。后来的袁绍和袁术,就只能去地方上打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