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年,就在那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刚刚被平定之后不久。汉灵帝忽然下令,召集洛阳周围的青壮年男子,组成了一支新的军队!
因为这支军队,直接在洛阳周围的西园内集结,所以后世就称其为‘西园军’。
按照汉灵帝的安排,这支西园军,直接归汉灵帝本人调遣,不算在东汉原有的军队系统内,不受其他任何人控制。而在军队内部,汉灵帝又设置了八名校尉,实际控制这支军队。
这八个校尉,后世便称之为‘西园八校尉’。
当然,作为皇帝,汉灵帝本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不可能长时间待在军队里面。所以,汉灵帝就让自己最信任的宦官蹇朔,担任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上军校尉作为八校尉之首,不但可以单独统领一支军队,还能带兵汉灵帝,辖制其他七位校尉。
就这样,东汉后期赫赫有名的‘西园军’,就此诞生了。
在整个东汉后期的历史上,西园军其实是一支非常特殊的军队。这支军队,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从组建到彻底崩溃,其实也就只存在了八个月的时间而已。
但同时,在这八个月的时间里,这支西园军的存在,却直接决定了整个天下的走势!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有人能够控制好这支西园军,东汉完全有可能再多撑几十年!后来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互杀,更是绝对不会出现!
那么,历史上的西园军,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为什么汉灵帝在位后期,忽然单独组建这样一支军队?而这支军队出现之后,对于东汉到底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想要说清楚这段历史,我们还得从东汉的军事体制说起。
历史上真实的东汉,曾经拥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军事制度。这套制度,最早发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完善。而西汉开国之后,汉承秦制,基本上完全继承了相关制度。等到东汉开国之后,东汉又全盘继承了西汉的相关制度。
所以,这套军事制度,从战国时期一直发展到东汉,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各方面都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同时也非常科学。
而这套制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强干弱支固边’制度。
在这套制度下,汉朝最精锐的军队,其实是在京城地区。而在京城一带的军队,又分成了多个分支,各自职能不同。
首先,规模最大的两支正规军,分别是南军和北军。在这其中,南军主要负责守卫皇宫,北军则驻扎在京城周围的军营,作为京城地区的压舱石。
除此之外,东汉京城还有几支强大的非正规军。城门守卫军负责管理东汉京城的城门,执金吾下辖的缇骑,负责京城治安。虎贲军和羽林军,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光禄勋下辖的三署郎,早期是最精锐的骑兵军队,后来逐渐演变成仪仗队。
另外,东汉京城这边,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武库’的机构,用来管理军队的武器和军用物品。所以正常情况下,军队如果不是执行任务,士兵和武器其实是分开的。这种管理方式,也进一步降低了军队哗变的隐患。
这些军队,共同组成了东汉的‘京师兵’。他们的建制长期存在,而且有各自的职责。在汉朝大部分的时间里,京师兵名义上的战斗力,一般是最强的。
然后,我们再说东汉边军。
在东汉不同时期,边军的规模其实是不一样的。边军的规模,主要取决于所面对敌人的强弱。
比如说,在东汉前期,东汉最强的边军,就是在北方驻扎的北线边军,因为当时东汉要防备匈奴。可是等到窦宪勒石燕然之后,匈奴基本被打垮了,北线边军的战斗力也开始骤减。
而在东汉后期,最强的边军,则是位于西线的凉州边军。因为在东汉后期,东汉长时间面对西边羌族的袭扰。而且到了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期,东汉又大规模对西羌开战。而在这个战场上,凉州恰好处于战争的第一线。
如此一来,凉州边军的战斗力,自然就最强了。
至于说东汉边军和京师军,谁的战斗力更强?这个问题就很难说了!
如果单论悍勇,边军肯定要强于京师军。毕竟,边军常年打仗,更加熟悉战争,战斗力自然强。但同时,京师军又是集结了整个东汉军队的精华。很多边军士兵和将领,在立功之后,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加入京师军。
比如说东汉末年的大魔王董卓,他早年在边境作为一个中下层的队长,曾经带兵击溃了上千胡人。靠着这个功劳,再加上当时东汉西线边军统帅的推荐,董卓最后拿到的奖励,就是去京城加入羽林军,做了一个羽林军的羽林郎。
所以,一支常年见血的边军,和一支集结了全国精锐的中央军,谁的战斗力更强?这事真的说不好!
最后,则是东汉的地方军。
因为历史原因,东汉时期的地方军,战斗力基本等于零,因为根本就不存在!
当年在秦朝和西汉时期,其实是有地方军存在的。但是后来,汉朝的历代皇帝,都觉得地方拥有军队,威胁太大,所以一直在极力压制地方军。
而等到东汉开国之后,刘秀更是一纸令下,解除了绝大多数地方的地方兵。只有那些边境地区,还保留了少量地方兵。
但同时,东汉虽然没有地方军,但却有地方军官!每一个郡县,都有专门管军事的武官。郡一级的叫司马,诸侯国里面领兵的叫中尉,县一级叫做县尉。
这些武官,平时手底下没有军队。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护当地治安,以及在中央需要的时候进行征兵工作。而在战时,比如说东汉要对匈奴开战,一般会给当地武官一个指标,让武官在当地募兵。然后再带着这些募集来的士兵,跟着前线边军一起去打仗。
而等到仗打完了之后,这些士兵基本上就全都会回到家乡,继续他们的生活。
在看懂了东汉的军事制度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说一下,东汉后期的时候,这套制度到底是怎么逐渐崩溃的了!
在整个东汉前期和中期,这套军事制度,其实非常好用。正是因为这种高度集中的军事权力,整个东汉稳定时期,从刘秀统一天下到黄巾起义爆发之前,东汉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地方武装叛乱!
当年在西汉时期,还曾经发生过七国之乱,以及淮南王叛乱。可是到了东汉,基本上从来没有哪个诸侯王或者地方官,敢直接起兵造反。
这足以说明,东汉的这套军事制度,其实还是挺管用的。
但是后来,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这套制度却开始逐渐崩溃了。
至于崩溃的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土地兼并。
和历史上其他古代封建王朝一样,在开国一百多年之后,东汉也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情况。
在地方郡县上,某一个县绝大多数的土地,可能只归少数几个家族所有。而剩下的那些普通人,则完全没有土地,只能沦落为佃农,去给那些有土地的家族打工。
这个结果,对于东汉的军事制度的打击,其实是毁灭性的。
因为对于那些底层百姓来说,如果他们接受朝廷的募兵征召,前去打仗。那么接下来,他们全家都有可能会直接饿死!因为沦为佃农之后,他们全家努力工作的结果,也就只够他们生活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去当兵了,家里其他人就没饭吃了!
就算当兵之后,国家会给这个人发一些军饷。但这些军饷,并不足以覆盖这个家庭的全部开销,根本就养不活家人。
所以,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底层百姓,开始逃避募兵。而那些当地的武官,为了解决征兵问题,就开始和当地那几个大家族商量。往往就是几个大家族凑人,他们派自己家的佃农去打仗,然后承诺帮忙照顾好他们的家人,这样才能凑出足够的士兵。
而当这种情况出现之后,一些职业‘应征者’,就开始出现了。
这些职业应征者,基本上不再从事种地之类的生产工作,他们专门负责去应征打仗。但问题是,这些已经职业化的士兵,他们并不归国家管,而是归当地的豪强家族管!
于是,到了东汉后期,这些地方上的豪强家族,就开始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士兵。虽然在名义上,他们依然还是种地的农民。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是专职应征打仗!
在接下来的历史上,这些人,往往被称作是某个豪强的‘部曲’。
而随着地方豪强,逐渐拥有了武装力量,东汉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就开始逐渐下降了。那些豪强,原本就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和生产,如今又拥有了半独立的军队,俨然已经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而且发展到后来,他们还打着抵御盗贼的名义,修建各种坞堡。这些坞堡,甚至比很多小型的城镇,更加易守难攻。
所以到了东汉末期的时候,东汉中央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另外,在后期桓灵二帝在位时期,因为东汉边军常年打西羌,导致一大批凉州派系的武将,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这些凉州武将,不但可以自由指挥军队,不受国家控制。而且他们在当地,往往还拥有大量的屯田土地。
这些军事制度崩溃的情况,在桓灵二帝时期,已经越来越严重。而最终,那场黄巾起义,则是彻底引爆了所有问题!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为了镇压各地的黄巾军,汉灵帝不得不下令,允许那些地方武官,在各自所在区域内,自行招募少量军队,清理当地的小股黄巾军势力。
而在东汉时期,在各郡县担任武官的官员,往往就是当地那些豪强家族,推选出来的利益代言人。于是接下来,各地的地方豪强,就可以合法组建军队,建造坞堡,逐渐走向了真正的独立。
历史上的那场黄巾起义,虽然只闹腾了八个多月,就被东汉官军给击败了。但是在这之后,各地依然存在小股的黄巾军势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各地的豪强,故意养寇自重。或许当地的黄巾军,早就已经被清理干净了。但是他们上报的时候,却依然说当地有黄巾军。
这样一来,东汉原有的地方军事制度,就彻底瘫痪了。在这之后,汉灵帝很难再指挥地方军队,尤其是那些地方豪强手里的军队。而且因为镇压黄巾军的名义,汉灵帝还无法下令,解散他们手里的军队。
更要命的是,就在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之后不久,西边的凉州派武将,就开始集体造反。以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等人为首的凉州派武将,直接开始大范围造反。
和之前的黄巾起义军相比,这些造反的凉州兵团,可就没那么容易对付了!
要知道,之前这些凉州兵团,本来就是汉朝最精锐的边军,战斗力本就不容小觑。如今东汉又刚刚经历了一场黄巾之乱,元气大损,对内还要弹压各地豪强。想要解决凉州问题,自然就更难了。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哪怕汉灵帝把最能打的皇甫嵩调过去,一样无法解决凉州叛军,反倒是节节败退。等到一年之后,凉州更是全境沦陷。
而当西凉兵团造反的同时,河北地区的黄巾军余部,则是再次开始造反。他们被后世称作是黑山军,实力极为强悍。为了解决黑山军的问题,汉灵帝不得不把同为汉末三杰之一的朱儁派过去,同时集中了大量北方边军,这才暂时稳住了局面。
总之,当时汉朝最精锐的两大边军,汉灵帝都没法用了。西边的西凉兵团,直接造反。北方的北线边军,则是大多用于镇压黑山军。各州郡的地方部曲,汉灵帝完全调不动,而且还随时有可能会造反。
到了这个时候,汉灵帝唯一还能调动的,似乎也就只剩下京城这边的‘京师兵’了。
但实际上,在洛阳这边,京师兵的情况,当时也不容乐观。
简单来说,之前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不得不把大量京师驻防军队,交给自己的大舅哥何进统领。而黄巾军被暂时镇压之后,京城的危机虽然暂时解除了,但军权却被何进逐渐掌握了。
到了这个时候,汉灵帝就开始进退两难了。
从汉灵帝的角度思考,如果这时候汉灵帝剥夺何进的兵权,势必会引发整个高层势力的重新洗牌。宦官和士族这边,会迅速对外戚集团发起进攻。到那个时候,连汉灵帝本人都控制不了局面!
而如果任由何进完全掌握军队,京城的守卫,以及汉灵帝本人的安全,全都归何进一人控制。
这个情况,显然也是汉灵帝无法接受的。
最要命的是,之前为了镇压黄巾军,京城这边大部分的精锐军队,都已经被派出去了!北军的精锐力量,之前被卢植带去了河北,对付张角。而张角被干掉之后,这些北军士兵还没来得及被调回来,黑山军又起来造反了,短时间内肯定调不回来。
而南军以及其他京师兵的精锐,之前则是被派到了颍川和南阳一带,对付颍川的黄巾军主力。
此时当地的黄巾军虽然暂时被镇压了,但这股精锐却被彻底拴在了当地。一旦这股精锐离开,当地很容易再次发生叛乱,出现河北地区‘黑山军’的情况。
如此一来,京师兵的大部分精锐,都被调走了。少部分剩下来保护汉灵帝安全的军队,又都在何进手里,汉灵帝暂时又不能直接解除何进的兵权。
所以一时之间,汉灵帝反倒是无兵可用了!偌大的东汉,此时汉灵帝想找到一支随时可以调动的军队,竟然都找不出来了!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汉灵帝终于下令,要在洛阳地区,重新征召青壮年士兵,组成一支新的军队。
而在整个洛阳城内,此时能空出来,可以供这支军队驻扎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而最后,汉灵帝就把地点,选在了皇宫周围的‘西园’。西园是东汉皇宫周围的后花园,之前更是汉灵帝享乐的地方。这里空间比较大,完全可以容纳军队驻扎。
而接下来,地方解决了之后,经费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要知道,汉灵帝虽然是皇帝,但也不可能一纸令下,就凭空变出一支军队。想要招募士兵,汉灵帝也得拿出一大笔钱,而且还得花钱购置各种武器装备。
可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东汉政府的财政,早就已经入不敷出,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那么这笔募兵的钱,到底该从哪里来呢?
没办法,那就只能继续卖官鬻爵了!
整个汉灵帝在位时期,卖官鬻爵已经成了一个惯例。按照之前汉灵帝定下的规矩,一个官员上任之前,得先上缴将近‘二十五年俸禄’的钱买官。
而为了征召这支西园军,汉灵帝这一次更是下了血本,绝大多数的官职和爵位,全部都放开了,而且明码标价。甚至就连三公级别的官职,也完全可以买卖。
在这场卖官鬻爵的风潮当中,最夸张的一个,当属太尉这个位置!而当时拿下这个位置的,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
据史书记载,在汉灵帝公开卖官的细则之后,曹嵩直接砸锅卖铁,凑了一亿钱,用来买太尉这个职位!
就这样,靠着这个天文数字的费用,曹嵩成了当时东汉的太尉!而汉灵帝,也终于凑足了经费,得以顺利征召这支西园军。
但是再之后,随着士兵顺利被征召,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汉灵帝面前。
这支新征召的军队,到底该怎么管呢?
汉灵帝本人,肯定是希望这支军队,完全听自己的指挥,自己可以轻易调动。但问题是,汉灵帝作为皇帝,不可能专注于领兵。他必须得派其他人,代替他领兵。而这个其他人,不管汉灵帝是不是信任,都会直接决定朝堂政局的走向。
于是再之后,汉灵帝就想到了一个‘看似很聪明’的办法。
他选择把领兵的校尉名额,平均分配给各方势力。这样一来,各方势力相互制衡,谁都无法在这支军队当中做大。而领头的人,又是他最信任的宦官!这样一来,他自然就能轻易指挥这支军队,而且也不用担心,其他人会夺走这支军队的指挥权。
正是在汉灵帝这样的安排之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园八校尉’,正式登场了。
西园八校尉,分别是:蹇朔、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
这几个人当中,蹇朔是汉灵帝最信任的宦官之一,代表了宦官集团。袁绍家里四世三公,代表士族集团。鲍鸿出身军方,之前曾经讨伐凉州叛军,代表军方。曹操他爹是曹嵩,代表当朝太尉。赵融,冯芳和夏牟,史书上记载不多,但在当时也都是很重要的官员。
至于淳于琼,在他当上西园八校尉之前,到底有什么经历,史书上其实没啥记载。但对他后来的经历,我们都很清楚了。后来袁绍和曹操打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是他镇守袁绍的粮仓乌巢。结果,正是因为他败给了曹操,火烧乌巢,所以导致官渡之战袁绍战败。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总之,在西园军刚刚集结出来的时候,八校尉各自代表不同的政治力量。如此一来,汉灵帝自然就不用担心,这支军队会被其他人夺走了。而且,八校尉之间,彼此的关系可能还都不太好。比如说蹇朔和曹操,虽然名义上是上下级,但当年曹操曾经打死了蹇朔的叔叔,两人其实是有血仇的!
这样一来,汉灵帝对于这支军队的控制力度,自然就更强了。因为这几个校尉,根本就不可能联手割据西园军,只能听命于汉灵帝的调遣。
客观来说,汉灵帝的这个安排,其实挺合理的。而且,如果这支西园军,能够发挥出作用。至少在洛阳地区,汉灵帝是不用再担心安全问题。因为以这支西园军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易保护整个洛阳周围的安全。
但结果,汉灵帝千算万算,始终漏算了一点,那就是他本人的寿命。
公元188年,八月,西园军正式成立。八个月之后,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就驾崩了!
而随着汉灵帝驾崩,这支军队内部原本相互制衡的优势,一下子就变成了劣势!
要知道,原本正常情况下,这支西园军统一归宦官蹇朔控制。但同时,下面其他几个校尉,和蹇朔关系又可能很差!汉灵帝在世的时候,蹇朔当然可以统领这支军队。可是等到汉灵帝去世之后,蹇朔就再难控制住整个西园军了!
所以,在汉灵帝去世之后,西园军其实直接分裂了!
如果蹇朔能够完美控制整个西园军,接下来,何进根本不可能敢于诛杀宦官。而在蹇朔的扶持下,接下来汉少帝刘辩,也可以迅速坐稳皇位。就算蹇朔暂时把持了大权,但局面其实依然比后来董卓入京的情况要更好。
但结果,因为蹇朔无力控制整个西园军,接下来的情况就麻烦了。
在汉灵帝去世之后,以蹇朔为首的宦官集团,和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开始相互争权。因为双方都掌握了一部分军队,谁都无法压倒对方。所以接下来,袁绍开始劝说何进,从外边调兵入京。
就这样,董卓被调入了京城,后来事情就彻底无法控制了。
而董卓入京的时候,袁绍曾经短暂控制了西园八校尉,并且干掉了蹇朔。但再之后,随着袁绍出逃,整个西园八校尉,彻底群龙无首,只能被董卓分割改编。于是最后,这支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西园军,就直接被董卓打乱重分。这支军队的建制,也就彻底消失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西园军。
在那个特殊的时间点,西园军的存在,其实原本可以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力量。不管是蹇朔还是何进,亦或者是袁绍!只要他们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控制西园军,就能彻底控制京城,接下来董卓就不可能入京!
但结果,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最后偏偏没能发挥出任何作用。
不得不说,这个结果,真的是很离奇。
给作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