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注定是一个异常悲痛的年份,从年初到年尾,周总理、朱老总和毛主席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其中还经历了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中国的前途命运在那个时刻成为许多人茫然无措的担忧.....
在这一年的1月8日,随着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出,街头巷尾的群众百姓们情难自已,不少百姓自发为总理送行,走完着最后一程,十里长街送总理不只是眼前看到的感动和震撼,更是总理数十年如一日在人民心中树立的标杆典范。
在后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总理的吊唁仪式和追悼会如期进行,让人倍感难过的是,操劳了一辈子的总理却没有留下至亲骨肉,这也成为不小的遗憾。
不过在追悼会现场有一人却悲痛异常,直言要做总理的子女送他最后一程,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和总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乔冠华青年成长
这位在周总理葬礼上哭的不能自已的人叫乔冠华,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那一年,有一张“乔的笑”的照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轰动,而乔冠华正是我国外交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913年,乔冠华出生在江苏盐城一带,殷实的家境让他从小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父母发现,比起其他的孩子,乔冠华不仅喜欢学习,各科成绩也十分优异。
同龄人尚且还在按部就班的一年一年升级时,乔冠华就以飞快的速度学习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
高中毕业后,乔冠华考到了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更是获得了为数不多的外出深造机会,像他这样的人才在当时都是凤毛麟角的,这次出国直接改变了他之后的生活。

在海外求学的日子是孤单的,但同样还是很多人可望不可求的,在这里乔冠华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外国朋友,当彼此互相谈起各自国家的近况和未来时,乔冠华总会低头不语。
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泊的战乱和分崩离析的斗争之中,对于他来说,能做的也只有利用有限时间提高自己,这才能尽快回国做出贡献。
1950年,学成回国的乔冠华在外交部站稳了脚跟,作为队伍里少有的知识水平高、逻辑思维清晰的年轻人,乔冠华更是被很多人寄予着厚望。

回国没多久,刚刚恢复和平的东北边缘又重燃战火,美国人蓄意干涉邻国内政,一度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缘,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强国,自然是任何国家都不想得罪的一方。
但为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人意图对我国进行高强度施压迫使我国妥协。
当时的乔冠华还不过是外交团中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他看到前辈们在谈判桌上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人时的从容应对和不卑不亢,心里也备受震撼。
他想到了几十年前的顾维钧,也想到了更久远之前的李鸿章,在他心中更加明白外交使团是站在整个国家之前的第一道屏障。
只有自己坚持原则坚持底线,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自己这第一把关如果没干好,可能一句话都错误就会让国家和人民又再度陷入危难之中。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乔冠华都在为外交事业倾尽所能的学习和提高,他的一生,其实可以被看做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的一部外交史,他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之上。
周总理的欣赏
周总理和乔冠华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乔冠华之前,周总理还是我党对外外交的一把好手,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42年。
乔冠华刚一到重庆,总理就一脸笑容的迎了上去:“冠华同志,欢迎你来我们重庆工作啊,以后还要多提宝贵意见。”
乔冠华没想到,周总理会亲自来迎接自己,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号周总理早已知晓,他当时以“乔木”为笔名经常发表一系列抨击社会的文章,言辞犀利直戳要害,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早就十分青睐。

更令乔冠华没想到的是,周总理连他经常犯肠胃病的事情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在自己要求尽快投入工作时,总理却说:“你先把身体养好,工作的事情一点点来。”
不止如此,因为担心乔冠华水土不服,周总理还拿出自己的津贴补助给他买了不少营养品,这些细节也都让乔冠华十分感动。
周总理对乔冠华的个人问题也十分上心,当时乔冠华和龚澎工作关系十分近,两个人暗生情愫,不过谁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周总理旁观者清,找到一个时机后他问乔冠华:“你还准备拖到什么时候,好姑娘可不好找啊,你要把握住。”
正巧龚澎正要来找总理汇报工作,听到总理这番话后一时间羞红了脸,乔冠华也趁着这个机会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对才子佳人才在周总理的保媒下喜结连理。

在周总理的栽培之下,乔冠华很快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外交家,在我国重返联合国之前,乔冠华刚被委任为第26届联合国代表团团长,不止是我国领导人支持,就连外国人都认为他是不二人选。
人人都知道1971年11月15日,在联合国会议上,中国重新恢复了合法席位后,乔冠华的仰天长笑,却不知道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媒体们纷纷意外,如此严肃的场合和重大的事项,乔冠华为何却大笑不止,连心中的感受都没多说两句,但没想到眼角仍留有笑意的乔冠华轻松说道:“我的笑难道还不能证明我心中的感受吗。”
在会议最后,乔冠华上台做了长达45分钟的演讲,现场也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乔的笑”更成为了那个时期中国独特的代名词。
追悼会上的痛哭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小球转动大球”已证明着中美双方关系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但是在谈判期间,美国人对“台湾问题”依然频频挑起话题,借口驻扎台湾军队是为了关心台湾安全和推动两岸统一进程。
可不论对方如何试探和设计,乔冠华缜密的逻辑和毫无破绽的言语都让对方找不到一丁点漏洞,也正是在乔冠华的坚持和要求下,美国才在联合公报上对台湾问题作出了让步和妥协。

1975年底对于乔冠华来说是极其难熬的岁月,他的导师和朋友周总理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在病床之上,总理十分痛苦,麻药药效一过经常就痛的难以忍受。
乔冠华每次看望总理都要提前做一番心里建设,避免在总理面前流露出悲伤情绪,那时的他已经是外交部部长了,来自工作和情感的双重压力也让他十分煎熬。
在乔冠华心中,他一直为总理祈祷希望他能战胜病魔重新站起来,但是他又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不现实的,看着在病床上呼吸微弱的总理,乔冠华又陷入了沉思。
短短一个月之后,让乔冠华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总理因病与1月8日在医院与世长辞,乔冠华得知消息急忙赶往医院,被围的水泄不通的走廊充斥着哭泣和嘶喊声。

乔冠华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看到这番场景一时间也情难自已,在总理追悼会的当天,乔冠华站在台前,看着迎来过往前来为总理送行的人。
在遗体即将被火化的那一刻,乔冠华控制不住情绪,突然冲到总理的遗体面前说道:“总理,您无儿无女,就让我作为您的孩子为您送最后一程吧。”
说罢,乔冠华抱着总理灵柩放声大哭,一旁的警卫担心他身体承受不住悲痛的情绪,这才纷纷上前将他劝走。
随后,总理的遗体被安放在工人文化宫接受吊唁,成千上万的百姓来来往往了一批又一批,而乔冠华则向中央打报告,要求为周恩来守灵三天三夜。
总理去世后,乔冠华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刚过了1980年,他就因为各种疾病经常住院,直到1983年9月,乔冠华走完了他人生路途的最后一程。
结语:
对于乔冠华来说,总理可谓是真正影响和改变了他一生的人,作为曾经的懵懂青年,是总理身上发散的光辉和能力让乔冠华走上了外交的这条道路。
而后来的乔冠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总理当时的眼光并没有看错,乔冠华在外交舞台上绽放着绚烂的光芒,更让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联合国之上,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也足以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史料来源:[1]赵建军:周恩来与才子外交家乔冠华[J].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