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同志的改革开放大业
1985年9月的一天,林若在广东省委大楼的一间朴素办公室中,接受了中共中央的任命,成为广东省委书记和广东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同月,广东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国务院将其正式批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任命的当天,林若在省委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必须全面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将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做深做细。他谈到,广东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为实施更广泛的市场经济政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林若提出,广东必须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同时,积极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随后的几个月,林若组织多次内部讨论会,邀请省委的各级干部参与。在这些讨论中,林若特别强调改进领导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新的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转变工作作风,学会用经济的方法和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
为了具体落实这些新的思想和标准,林若指示成立了一个由省委直接领导的改革小组,专责研究和制定具体政策。这个改革小组由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政府官员组成,负责拟定一系列推动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
林若还着手改革政府自身的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调政府应当从“管企业”向“管市场”转变。他亲自审阅和推动政策文件的制定,确保政府的政策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保障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激励山区发展的新措施
1985年,林若履新后,很快注意到广东山区的发展问题。在他看来,山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是广东整体发展的短板之一。他在省委常委会上明确提出,山区的发展不能仅靠文件部署和口号宣传,必须通过务实的行动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主导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山区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推动山区经济和生态的同步改善。
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召开时,各级干部就如何发展山区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应优先发展山区的基础设施,修路通水,以解决交通不便和用水困难的老大难问题;也有人认为,山区资源丰富,应鼓励发展林业、果业和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林若认真听取了这些意见,并强调山区发展需要统筹兼顾,但必须优先解决荒山问题。
为了推动工作落实,林若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战略目标。他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造林计划,同时明确责任到人。
林若还多次带队前往山区实地考察。他深入到偏远村庄,走访当地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在一次考察中,林若和村干部讨论造林的具体问题时,有干部反映村民对大规模植树的积极性不高,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很多人更倾向于种粮或种经济作物。林若当即提出,必须结合植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可以试点推广一些经济林种植,比如种果树、坚果类树种,让农民既能绿化山林,又能增加收入。
经过几年努力,广东的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山区植被覆盖率逐步提升,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通过发展经济林,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到1991年,广东省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
反腐倡廉,整顿党风
1983年至1986年,广东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党内腐败问题逐渐显现,少数干部利用职权谋私,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他在省委常委会上多次提到,改革开放是全党的重大任务,必须以良好的党风和纪律作保障。
林若决定亲自抓手整党工作。他成立了由省纪委牵头的专项工作组,要求对全省各地的党风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这个过程中,林若特别强调要实事求是,既要查清问题,又要保护干部的积极性。
工作组很快接到多起群众举报,一些涉及经济问题的案子浮出水面。林若亲自过问了一些大案的处理情况。在一次案件汇报会上,有干部提出,有一名地级市的领导干部涉嫌挪用公款,但该人背景复杂,是否可以暂缓处理。林若当场表态,查清事实是首要任务,无论涉及什么人,只要证据确凿,都要一查到底。
与此同时,林若也注重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他主张对干部队伍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并推动建立定期审计制度。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强调,干部手中握有权力,越是这样,越要自觉接受监督,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他还提出,干部提拔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查程序,要做到公开、公平、透明。
党风的好转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广东的执政基础。在林若的领导下,广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家庭与个人廉政的楷模
林若在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对他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他的三个儿子各有自己的事业,一个是工程师,一个在东莞企业工作,还有一个是大学教师。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林若始终坚持家庭生活简朴。他从不允许子女或亲属以任何形式利用他的职务便利谋取私利。
林若的小儿子结婚后仍然住在“筒子楼”,这件事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当时有一些单位的干部提议,是否可以为林若的家人调配一套条件更好的住房,这样显得更符合省委书记的身份。但林若断然拒绝,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家庭住房问题不应该搞特殊化,小儿子住的地方没有问题,就不用更换。他还特别叮嘱秘书,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提起。
1990年,广东省纪委内部结构调整,原有的处级单位升格为副厅级机构。这次调整涉及多个岗位的晋升,其中也包括林若的妻子彭慧兰。彭慧兰当时是省纪委干部处处长,资历深厚,工作表现突出,按理晋升副厅级完全在情理之中。然而,当省纪委书记王宗春向林若汇报这一安排时,林若却明确提出反对。他的态度非常坚决,并附加了一个条件——他的妻子不能提拔。他解释说,虽然调整是按照正常程序进行,但如果自己的妻子在这次调整中得到晋升,外界很容易联想到他本人,甚至可能质疑纪委内设机构升格的初衷。
彭慧兰对此没有表示任何不满,她始终默默支持林若的决定。在纪委内部,大家对彭慧兰的能力和作风都非常认可,知道她是因为林若的坚持才没有晋升,也对她更加敬重。直到离休,彭慧兰都保持着处级干部的身份。
晚年仍致力于公共事业
1997年,林若从领导岗位退休后,很多人以为他会选择颐养天年,享受生活。但林若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主动接过了新的责任,担任了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广东省老区促进会理事长。
林若常常深入到老少边穷地区调研。他不喜欢安排过多形式化的接待,而是让当地干部陪同他直接到农户家里或者村委会走访。他总会详细询问当地教育情况、医疗服务水平和交通状况,甚至会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课桌椅,孩子们上学路上是否安全。
作为广东省老区促进会的理事长,林若经常与老区干部交流,为解决老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出谋划策。他提议通过政府补贴和社会募资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老区修建村级公路。他还建议在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地形和村民需求,不仅要通路,还要让路修得好、用得久。
与此同时,他担任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期间,把大量精力放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上。他不仅号召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还亲自与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沟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即使年事已高,林若仍然坚持书写调研报告,提出政策建议。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山区的问题,还包括更广泛的社会热点。例如,他对当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非常关心。他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出,城市建设不能忽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和生活问题,建议在规划新城区时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建设廉租房。
林若的晚年生活依旧忙碌,身边工作人员时常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但他总是说,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2012年10月,林若因病逝世。
参考资料:[1]陈平.老书记百年树人——访广东省老促会理事长林若[J].中国老区建设,2004(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