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英雄的诞生
1951年的夏季,罗盛教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7月份他和部队驻扎在临津江以东的驿谷川一带。那是个宁静的夜晚,一片祥和的月光洒在河面上,周围的景色在月光中显得异常安详。就在这样一个晚上,部队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抓住了一名企图潜入的敌方特务。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和驻在这里的志愿军一同聚集在村中心的广场上,准备庆祝这次小小的胜利。
火堆被点燃,光芒驱散了夜色中的阴霾,人们围坐着,共享着食物和欢笑。村民们拿出自家制作的小菜,和志愿军一道分享。罗盛教坐在人群中,与旁边的村民交谈,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
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敌机轰鸣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一开始只是远处的微弱声音,但很快就变得震耳欲聋。在夜空中,可以隐约看到几点移动的光点,它们以极快的速度接近。人群中突然响起了一片惊叫,村民们和士兵纷纷四散寻找掩护。罗盛教迅速站起身来,向四周观望,试图找到最近的掩蔽处。
接着,敌机开始了轰炸和扫射,强烈的爆炸声和枪弹扫射声响彻夜空。不远处的一座小屋被炸弹命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就在这时,罗盛教听到了来自那座小屋方向的呼救声。
罗盛教没有犹豫,他知道大多数战友都在执行任务,只有他可能是最近的人。他跑向那座燃烧的房屋,火光在夜色中显得尤为骇人。到达门口时,他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热浪扑面而来,厚重的烟雾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罗盛教用手臂遮挡住脸,一头扎进了火海。
屋内火势猛烈,木质的结构已经被火焰严重侵蚀,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他在浓烟和火光中摸索前进,尽量避开那些即将坍塌的燃烧木梁。在屋内,他发现了安大娘和她的孙子,两人被困在一个角落,被火围困,显得非常无助。
罗盛教迅速上前,将孙子抱起,领着安大娘向外走去。火势越来越猛,热浪和浓烟让呼吸都变得异常困难。他们几乎是在火海中穿行,他带着两人冲出了燃烧的屋子,来到外面的空地上。
救人的过程中,罗盛教不幸被倒塌的木梁砸中,造成了严重的烧伤和撞击伤。虽然将安大娘和孙子救出了火海,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躺在地上,难以动弹。周围的人赶忙上前,将他从危险区域抬走,紧急进行了简单的急救处理。
冰冷中的救援
1952年1月2日,天刚蒙蒙亮,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到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河边安静清冷,厚厚的冰层覆盖着水面,远处还能看到几名朝鲜少年在冰上滑冰。
忽然,笑声戛然而止,一声尖锐的呼救声划破了早晨的寂静。宋惠云转过头,和罗盛教一起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河中央的冰面上,有几个孩子在挥手,大声喊叫。他们周围的冰层已经裂开,一个小小的黑洞清晰可见,一个孩子已经落水,冰洞周围是薄薄的碎冰,河水不断拍击着冰面。
罗盛教迅速丢下手中的榴弹,向河边跑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和鞋子,连身上的棉裤也一并扔到地上。他把帽子一甩,整个人冲向冰洞,完全没有停顿。河水刺骨,冰冷的水流包围了他。他没有丝毫迟疑,直接潜入水中。
水下的能见度极低,罗盛教只能凭借触觉摸索崔莹的方向。他用力挥动双手,在水中一寸一寸地摸索。几秒钟后,他浮出水面,深深吸了一口气,再次潜入水中。他的动作迅速,每次都竭尽全力试图接近落水的少年。
英雄最后的力量
经过多次潜入冰冷的水中,罗盛教终于在冰窟中抓住了崔莹。他用尽全力将崔莹托举到冰面上。崔莹一只手扒住冰面,脚在水里蹬着,试图往上爬。冰面发出轻微的裂响,但他只顾着爬上去,没有留意。
就在崔莹即将完全爬上去的瞬间,冰面突然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随即崩塌。他连人带冰再次坠入水中,激起的水花溅了罗盛教一脸。崔莹大喊了一声,被寒冷的河水完全吞没。
罗盛教没有任何停顿,再次潜入水中寻找崔莹的位置。这时的水已经被扰动得更加浑浊,冰冷刺骨的河水让人几乎无法呼吸,但罗盛教还是咬紧牙关,继续摸索。他的手不断划开水流,试图触碰到崔莹的身体。
过了几秒,他终于再次抓住了崔莹的衣领,用尽全力将他向上拖。冰冷的水让他的动作变得迟缓,但他始终没有放手。一次次试图托举,一次次努力靠近冰面的边缘。他的脸被冻得通红,甚至出现了裂口,双手因为浸泡在冰水中早已僵硬。
岸边的战友宋惠云看到这一幕,赶忙将一根长长的电线杆推向水里,试图让罗盛教和崔莹抓住。岸上的孩子们也帮着大声呼喊,指导他们靠近电线杆的位置。罗盛教最终将崔莹托到杆子旁,用力将他推向杆子的方向。崔莹抓住杆子,被宋惠云和其他人拉上了岸。
崔莹安全上岸后,脸色苍白,瘫坐在地上不停咳嗽。宋惠云连忙脱下自己的棉衣给他披上,同时大声喊罗盛教赶快抓住杆子。此时的罗盛教已经筋疲力尽,浮在水面上的动作变得非常缓慢。
宋惠云和孩子们用尽全力将电线杆伸到他身边,但他几次尝试抓住都失败了。最后一次,他用尽所有的力气抓住杆子,宋惠云迅速拉动杆子,将他一点点拖向冰面。几个孩子也一边呼喊,一边帮忙用力。罗盛教终于被拉上了冰面。
上岸后的罗盛教全身湿透,脸上几乎没有血色,眼睛微微闭着,手脚都已经僵硬。宋惠云和孩子们连忙将他抬到岸边,用干草和衣物给他取暖,但他的身体始终没有恢复温度。人们试图叫醒罗盛教,但他已经安静地躺在那里,没有了回应。
牺牲与荣誉
罗盛教因公牺牲的消息传回部队后,无论是他的战友还是当地的村民都深感悲痛。他的名字很快被记录在志愿军的光荣册上,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英雄事迹。他年仅21岁的英勇牺牲,让许多人感到惋惜和敬佩。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迅速做出了决定,追记他为特等功臣,并授予“一级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不久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也得知了这一感人事迹。朝鲜政府高度评价他的行为,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这是朝鲜最高的荣誉之一。
金日成将军得知这件事后,对罗盛教的英勇事迹尤为关注。他亲自提议,为这位中国烈士建立一座纪念碑,以表达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在碑文的撰写上,金日成亲自执笔,郑重写下“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遗志与传承
崔莹从冰冷的河水中获救后,那段时间,他的身体虽然慢慢恢复,但这次意外让他变得沉默了许多。他的家人和周围的人都尽力开导他,希望他不要背负太大的压力。渐渐地,崔莹开始认识到,他需要用实际行动告慰罗盛教的牺牲。他重新拿起课本,每天清晨都在窗前念书,晚上也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
几年后,崔莹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了。他开始接受人民军的体能训练,一点点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每次跑到当年罗盛教救他的冰河附近,他都会停下脚步,默默地看一会儿。
后来,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受邀来到朝鲜,看望烈士的埋葬地。崔莹得知消息后,特意从军队请假,前往迎接这位长辈。他在村口等待了很久,当看到一辆车慢慢驶来时,崔莹立刻跑上前去。他看着从车上走下来的老人,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搀扶着罗迭开。
罗迭开来到儿子的墓前,站了很久没有动。他带来了一束鲜花,轻轻放在墓碑前。崔莹站在旁边,陪着老人默默地注视着这块碑。他告诉罗迭开,自己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人民军战士,也已经能够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职责。他还表示,会像罗盛教一样,为人民的和平幸福奉献自己的力量。
之后的岁月里,崔莹时常给罗家写信。他在信中描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当兵期间的点滴。他会讲训练场上的故事,写到自己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也会提到村里人对罗盛教的怀念和感激。
然而,1977年,罗迭开突然发现,崔莹的来信停了很久。他起初以为是邮递的问题,但时间越拖越长,他开始感到担忧。他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崔莹的下落,又给相关部门写信,希望能得到确切的消息。
几个月后,他终于收到了答复,信中告诉他,崔莹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因公牺牲。他得知消息后,久久没有说话。亲生儿子用生命救下的“朝鲜儿子”,如今也倒在了保家卫国的岗位上。
参考资料:[1]刘向上.罗盛教在一起“淹亡事故”中永生[J].兰台世界(上旬),2009(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