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历任政治部主任都有谁,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2-03 04:34:38

孙中山与马林的会晤及黄埔军校的成立

1921年12月,在广西桂林,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会面。马林在会议中提议,建议孙中山创办一所军官学校和建立一支革命军队,以此作为国民革命的重要支撑。

随着1924年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国民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国家的根本。在这一年,孙中山在广州亲自筹建了两所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研究,而陆军军官学校则专注于军事训练和革命思想的灌输。

陆军军官学校被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因地理位置也被简称为黄埔军校。该校的创建旨在为国民革命培养忠诚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干部,同时也是国共合作的具体体现。

黄埔军校的课程设计充分反映了军事与政治的双重需求,包括基础军事训练、战术学、战略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内容。学校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其中不乏后来的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军政人物。

黄埔军校政治部的设立与第一任主任戴季陶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便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政治部。这一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学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对革命目标的认识和统一。首任政治部主任由国民党资深人物戴季陶担任。然而,他在这一职位上的任期极为短暂,仅维持了数日。

1924年6月1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进行党团活动的问题。戴季陶作为国民党内的一名知名文化人士,与当时的共产党员存在明显立场分歧。这次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对戴季陶展开了激烈的指责。张继不仅公开批评戴季陶是“共党的走狗”,还在会上将其早年的政治经历与当下立场进行批判,称其“从保皇党干到共产党,是个十足的反复无常小人”。在争论升级后,张继甚至挥拳威胁,场面一度失控。

戴季陶在争论中处于劣势。作为文人,他擅长写作和理论论述,但面对张继的直接攻讦和威胁性动作,难以招架。会场上的冲突让戴季陶十分狼狈,他未能有效捍卫自己的立场。在这场风波后,戴季陶感到难以继续履职,于是选择辞去政治部主任一职,并于次日离开黄埔军校。

戴季陶辞职后,回归学术与行政领域。他先后出任国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以及国史馆馆长等职位,对教育和文化建设作出一定贡献。然而,在国共冲突逐步升级的历史背景下,他始终未能摆脱内心的矛盾与孤立。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在广州的广东省政府东园招待所服用安眠药自杀。

邵元冲的短暂任期与黄埔政治部主任更替

1924年6月25日,邵元冲接任黄埔军校第二任政治部主任,成为戴季陶辞职后的继任者。邵元冲的上任是在军校刚刚经历了一场政治冲突之后。此时,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工作仍需要进一步稳定与发展。然而,邵元冲在这一岗位上的时间非常短暂,仅认真履职两个月。

任职期间,邵元冲主要延续了政治部的基本职能,尝试在军校内部推动政治教育。他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以规范化学员思想为核心,强调国民革命的目标。然而,由于个人事务的干扰,邵元冲在8月25日离开广州,返回上海举行婚礼。这次离开持续了将近两个月,他直到10月中旬才回到广州。

回到军校后,邵元冲对政治部的具体事务已不再积极过问。这一时期,他更多地投入到孙中山的机要工作中。1924年11月,邵元冲以孙中山机要秘书的身份随其离开广州,北上参与相关事务。

此后,邵元冲的职业生涯主要集中在新闻和青年事务领域。他担任过《民国日报》社社长,并在国民党中央青年部担任部长职务,继续参与国民党的相关工作。1936年11月,在西安事变中,他被击伤致死。

周恩来的出任与卜士奇的挂名

在邵元冲离任后,黄埔军校迎来了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他的上任为政治部带来了新的气象。周恩来在职期间,注重加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引入更加系统的革命理论课程。他积极组织各种讨论会和思想交流活动,为学员灌输革命信念。这一时期,政治部的工作逐步进入正轨,政治思想教育对学员的影响显著提升。

在周恩来之后,第四任政治部主任由卜士奇接任。然而,卜士奇在这一职务上的表现相对低调,他在职期间很少参与政治部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以挂名形式担任该职务。由于投入不足,政治部的具体事务由其他人员负责。卜士奇在短暂任期后离职,职位由包惠僧接任。

卜士奇离开黄埔军校后,前往苏联学习,接受了更深层次的革命教育。回国后,他曾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国际问题编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外事科科长,以及国民政府外交部亚西司司长等职务。晚年,他成为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与外交事务。1964年5月24日,卜士奇在台北病逝,享年62岁。

包惠僧的任职与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平衡策略

包惠僧在担任黄埔军校第五任政治部主任时,正值军校内部学员党派之争激烈的时期。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微妙,学员间派别对立愈发明显,政治部的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包惠僧在处理相关事务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试图在国共矛盾之间保持平衡,以确保政治部能够正常运转。他的工作风格以四平八稳著称,既避免直接卷入学员派系冲突,也努力维护军校内部的基本秩序。

在政治部主任任期内,包惠僧参与制定了一些学员管理制度,并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强调革命目标的统一性。然而,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维系政治部的平稳运行,对深入推进政治教育和思想统一的成效有限。

离开黄埔军校后,包惠僧被调任至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担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他在军事单位的经历为其政治和军事工作积累了更多实践经验。此后,他历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国民党内政部参事、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职务,对国民政府的行政事务和政策执行有所贡献。

1948年,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包惠僧举家迁居澳门。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后,他从澳门返回北京,开始在新政权下生活。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在北京逝世。

邵力子的兼任与黄埔军校的过渡期

包惠僧卸任后,黄埔军校第六任政治部主任由秘书长邵力子兼任。这一安排更多出于人事调配的便利性,邵力子在任期间,并未深入参与政治部的具体事务。他的管理方式较为宽松,将大部分日常工作交由副主任熊雄负责。邵力子本人则经常在校内巡视,处理一些表面事务,而对于政治部的实际运作,采取了放任态度。

邵力子在职时,军校内部的政治教育活动主要由熊雄主持完成。熊雄通过组织学员参加社会运动、举行思想讨论会等形式,推进革命思想教育,并提升学员的政治觉悟。邵力子对此并未干预,他更多关注军校内部的整体平稳运行。

北伐战争爆发后,邵力子离开了黄埔军校。他随后在国民政府的各级政务机构中担任要职,先后出任甘肃省主席、陕西省主席以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在外交领域,他曾任驻苏联大使,为中苏关系的沟通和协调做出一定贡献。

1949年10月,邵力子作为政协委员出席了新中国的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参与新政权的建立工作。此后,他继续在北京生活,并于1967年12月25日逝世,享年86岁。

熊雄的任职与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深化

熊雄是黄埔军校最后一任政治部主任,他在任期间对政治部的建设和学员的思想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熊雄的主持下,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他在学员中倡导三项核心理念:首先,要求学员清楚地分辨敌我关系,培养热爱工农、团结群众的意识;其次,强调纪律和品德教育,要求学员做到不贪钱财、不怕牺牲,树立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观念;最后,他要求学员摒弃个人功名利禄的追求,将革命事业和民族独立视为最高目标。

为了更好地传播革命思想,熊雄创办了《黄埔日刊》。这一刊物成为当时黄埔学员获取政治理论、了解革命形势的重要渠道。日刊的内容包括时事分析、革命理论讲解、学员的心得体会以及各地革命活动的报道,形式多样,内容紧贴实际,深受学员欢迎。

熊雄在任期间,还推动黄埔学员参与各种民众运动。他组织学员参加工人罢工和农民集会,通过实际行动让学员理解工农群众的苦难,培养他们与工农阶级的深厚情感。

1927年夏,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在这一时期,熊雄继续坚持他的信念,试图通过各种途径维持革命阵营的团结。然而,他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反共势力的目标。同年,他被逮捕并秘密杀害,时年仅35岁。

参考资料:[1]杨雯.黄埔军校最后一任政治部主任熊雄的传奇人生[J].红广角,2010(11):26-29

0 阅读:22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