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也就是癞蛤蟆,外表丑陋,正常人都不会想主动碰它。
全世界有上百种蟾蜍,其中一种叫索诺拉蟾蜍,分布在美国西南。
与其他蟾蜍不同,索诺拉蟾蜍的毒素能让人产生类似毒品的快感。
于是,这种毒素引发了怪异的现象,舔蟾蜍成为了一种“潮流”。
美国有人开始专门养殖这种蟾蜍,还有组织甚至提供“集体舔蟾蜍”的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人沉迷于这种迷幻,索诺拉蟾蜍的数量濒临崩溃。
丧心病狂!美国人“吸蛤”成瘾,被吸的蛤蟆情况怎么样了?
“舔蛤蟆”风潮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曾在几年前报道过一则怪异的新闻,提醒民众切勿在深夜潜入公园,舔食癞蛤蟆。
你没听错,这种“癞蛤蟆”便是科罗拉多河大蛤蟆,亦称索诺兰沙漠蟾蜍。
之所以有人甘愿冒险,正是因为这种蟾蜍具有让人迷醉的毒液。
当它感到威胁时,便会在耳后的腮腺分泌出一种毒素,若不小心被人舔舐或吸食,便会引发剧烈的幻觉。
短短几秒钟,人的意识便会游离天外。
这种蟾蜍,体型庞大,是北美最大的蟾蜍之一,体长近18厘米,寿命可长达20年,几乎是普通蟾蜍的两倍。
它发出低沉、微弱的叫声,每次不到1秒钟,隐匿在夜幕下,几乎不为人所察。
可它那突出的腮腺,却是其致命的秘密武器,分泌出的毒液足以毒死一只成年狗。
科学家发现,这种毒液中的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和“蟾毒色胺”,致幻效果强烈,远超常见的迷幻药DMT四到六倍。
舔一只蟾蜍,瘾君子们便能穿越时空,漂浮在幻觉的漩涡中,感受那短暂的、混沌的迷醉。
这种荒谬的行为并非前几年才开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科罗拉多河蟾蜍便成了嬉皮士们的“灵丹妙药”,它与各种迷幻药并列,成为精神探索的工具。
那些反叛的艺术家们,曾在迷幻剂的作用下,创作出震撼世界的音乐,风格大变。
而当时的嬉皮士们,也不甘寂寞,纷纷加入“吸蛤”大军,把蟾蜍视为开启灵感的钥匙,常常因一时兴起,就会舔上一只蟾蜍。
科罗拉多河蟾蜍的存在为那些毒瘾者提供了一个“经济实惠”的替代品。
无需大费周章去购买非法毒品,只要养上一只蟾蜍,便能随时享受幻觉带来的短暂释放。
它成了“毒瘾”的便捷出口,一只蟾蜍便能省去一切交易的麻烦与风险。
这种幻觉,简直可以称作“醉生梦死”。
不仅是普通人,连前拳王泰森和美国总统拜登的儿子亨特·拜登也曾大力推崇这种体验,因为他们也是狂热的“舔蛤蟆”爱好者。
亨特·拜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甚至大肆鼓吹“舔蛤蟆”带来的快感。
亨特以不务正业和纵欲无度著称,他公开鼓吹舔蟾蜍的“疗效”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种荒谬行为在一部分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中蔓延开来。
为了寻求刺激和满足猎奇心态,许多年轻人趁着黑夜,聚集在美国西南部的国家公园附近,借着手电筒的微光,踏上幽深的小径,寻找那只眼睛闪烁着绿色光芒的大蛤蟆。
索诺兰沙漠蟾蜍,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原本是浣熊等小型掠食动物的猎物,如今却成了人类盗猎和非法交易的对象。
这些年轻人捧起蟾蜍,小心翼翼地按压其肚皮,激发其应激反应,使其开始分泌出强烈的致幻毒液。
接着,他们便饥渴地舔舐这些毒液。
舔完后,他们会把蟾蜍轻轻放回,完全把这种行为当成另类的消遣。
这种无知且极端的迷幻文化,由网络以及名人效应的助推下,在美国年轻人群体中愈发肆意蔓延。
另类享乐成潮流
索诺兰沙漠蟾蜍分泌的毒素中含有一种名为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的物质,它能在短短15到30分钟内让人产生类似毒品的快感。
虽然这种“快感”持续时间较短,远低于其他致幻物质,但其带来的致幻体验却不容小觑。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东西一定是带有危险性的。
2020年,一名西班牙摄影师因吸食这种毒液不幸死亡。
许多科学家早就警告过,索诺兰蟾蜍仅在感受到威胁时才会分泌这种毒素。
为了刺激蟾蜍分泌毒液,舔食者往往会拍打蟾蜍的下巴,强行启动其防御机制。
随着舔蟾蜍现象的蔓延,盗猎、过度捕捞等不法行为日益增加,造成索诺兰沙漠蟾蜍数量的急剧下降。若不加控制,这一物种的生存将岌岌可危。
尽管5-MeO-DMT在美国联邦法律中被列为一级管制药物(Schedule-1),但多家美国媒体指出,执法部门对这一现象采取了容忍态度。
而且,迷幻药在美国的合法化进程依旧在推进。
2017年,FDA将摇头丸中的主要成分MDMA列为“突破性治疗”药物,加速了相关研究的发展。
随着迷幻药复兴的浪潮,许多州已放宽相关管制,华盛顿等城市不再视“迷幻蘑菇”为刑事犯罪毒品,LSD也在部分州实现了合法化。
如今,精神科药物开发商和医疗供应商正迎来大量的投资,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迷幻狂热”时期。
甚至有商业媒体将这一现象称为“蘑菇潮”,并预测这种“迷幻药复兴”将成为美国社会的重大趋势。
在此背景下,尽管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屡次发布提醒,呼吁游客远离索诺兰沙漠蟾蜍,但这一趋势可能带来的后果已经超出预期。
随着迷幻药的复兴,索诺兰沙漠蟾蜍的数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任谁也想不到,索诺兰沙漠蟾蜍的数量居然会被美国人“舔”到濒临灭绝。
而这一切,竟是“迷幻药复兴”带来的逆天后果。
美国的毒品问题,已如影随形,根深蒂固。
经济困境加剧之后,“瘾君子”们戒又戒不掉,看到这样“舔蛤蟆”的行为能带来快感,便开始了大规模行动。
这荒唐的行为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潮流。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多次发布警告,提醒民众不要尝试这一极端行为,因为舔蟾蜍不仅带来短暂的幻觉体验,更可能导致焦虑、恶心,甚至癫痫发作,严重时更有致命风险。
但很大一部分美国年轻人根本不管这些。
许多美国网民并未对此警告给予足够重视,反而在网上调侃和讽刺。
有人直接在评论区嘲笑:“你又不是我爸,管得着吗?”
甚至有网友打趣道:“本来我今天就准备舔蟾蜍的,感谢你们破坏了我的周日。”
与这些嬉笑怒骂的声音相对,也有一部分美国人对此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竟会有人真做出如此荒谬之事。
一些网民则讽刺道:“原本大家都不知道舔蟾蜍有这般效果,现在,恐怕许多人在看完这些报道后,正在寻找蟾蜍的踪迹。”
舔到濒临灭绝
索诺拉蟾蜍,因其分泌的致幻毒素,成了美国毒品消费市场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其提取物因具有强烈的致幻效应,早已被美国政府列为一级管制药物,价格不菲,且严禁大规模持有,普通民众自然难以轻易获得。
令人惊讶的是,养殖这些蟾蜍却并不违法。
只要将它们当作宠物蛙饲养,无人可加以干涉。
于是,一些人便顺理成章地将它们当作“合法宠物”养在家中,偶尔取出舔上一口,以此获得所谓的“快感”。
对于这种行为,警方无力出手。
只要不涉及大规模贩卖、转售或大量存储,养蟾蜍和舔蟾蜍之间似乎并无太大区别。
而且饲养这种特殊的宠物并非易事,远比养鱼复杂得多。
索诺拉蟾蜍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精细的温控、湿度调节,以及其他一系列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它们的存活和健康。
一般人是把这些蟾蜍当作消耗品,养死一只换一只。
结果市场却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专门提供这种蟾蜍的养殖和销售服务,价格不便宜。
在得克萨斯州,一位名为布鲁克的42岁男子,曾是一名教师,因对“蟾蜍事业”产生浓厚兴趣,辞去教职,转而专注于养殖索诺拉蟾蜍。
如今,他已成为当地的蟾蜍产业的领军人物,不仅经营着蟾蜍养殖场,还定期组织“舔蟾蜍”活动,声称这种蟾蜍的毒液是一种“神圣的药物”,具有超凡的致幻效应。
每次活动收费高达250美元,而一些私人定制的高档项目甚至收费8500美元。
这种产业化运作,让舔蟾蜍的行为变得更为广泛与普及,远不止街头巷尾的瘾君子,甚至形成了某种“时尚潮流”。
虽然有了这些产业化的养殖场,但是野生的索诺拉蟾蜍还是几乎被捕捞殆尽。
为了解决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公园,野外捕捉各种癞蛤蟆来满足他们的欲望。
他们并不在乎这些蟾蜍是否真有致幻效应,只是为了图个新鲜,就毫不犹豫地将这些野生蟾蜍带回家进行实验。
这确实令人咋舌,但却并不违法。
政府只能发布呼吁,劝说民众远离这种行为。
但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仅凭几句空洞的警告,美国政府也无力改变现状。
舔蟾蜍的行为,其兴奋和上瘾的效果,其实跟毒品本来就没区别。
对于那些已经上瘾的人来说,又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在美国,一些地方甚至已出现聚众舔食蟾蜍的“狂欢派对”,这一现象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
索诺拉蟾蜍身上所携带的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些人根本就不在乎。
舔食蟾蜍已逐渐形成产业链,成为美国社会中又一个亮丽的“风景线”。
美国的毒品文化再次向我们展现了其极端的多样性。
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从“合法的蟾蜍养殖”,到野生蟾蜍的捕捞,再到全民化的“舔蟾蜍派对”,毒瘾成了美国的“社会现象”。
不少美国瘾君子辩解道,舔食癞蛤蟆不过是他们戒毒的“无奈之举”,是为了摆脱冰毒等烈性毒品的控制。
事实是,他们与其说是在戒毒,倒不如说是在寻找另一种致幻途径。
公园里的癞蛤蟆,成为了他们摆脱毒瘾的“替代品”,但这与原本的毒品,实则没有本质区别。
索诺拉蟾蜍之所以会分泌毒素,原本是为了自保。
谁曾想,这本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如今却成了人类追求短暂“快感”的工具。
在毒品的领域,美国人一向以创造力著称,无论是舶来的毒品,还是自家研发的“新型致幻剂”,他们总能找到各种办法将其转化为享乐工具。
无论是舔食毒蟾蜍,还是尝试其他新型致幻毒品,本质是一样的。
它们都以“寻求快感”或“解脱”作为诱饵,实际上却是毫无区别。
法律明确规定,毒品的吸食不仅违法,甚至是社会对公共健康的严重威胁。
贩卖这些物质,更是犯罪的行为,且要为社会付出沉重代价。
切勿因一时的好奇心步入这条不归路。
一次的冲动,可能便是万劫不复的开始,最终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别让“好奇”成为你毁掉一生的理由。
参考资料: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发提醒:切勿舔索诺拉蟾蜍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