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与李公麟宣德共画翠石古木老僧谓之憩寂图题其后 北宋 · 苏辙
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
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
这首诗是苏辙为其兄苏轼与李公麟合作的画作《憩寂图》所题的。据记载,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苏轼(字子瞻)与李公麟(字伯时)为柳仲远作画,仲远取杜甫诗句“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偏袒右肩露双脚,叶裹松子僧前落”之意,复求伯时画此数句,于是有了《憩寂图》。苏辙便为此画题诗,表达了对兄长与友人合作的赞赏,以及将前人诗意融入画中的巧妙构思的认同。
首句“东坡自作苍苍石”:描述了苏轼亲自绘制了一块青苍的石头,展现了苏轼在绘画上的才华与兴趣。
次句“留取长松待伯时”:苏轼特意留下空位,等待李公麟来补画长松。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苏轼对李公麟画技的认可,也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与默契。
三、四句“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苏轼与李公麟两人觉得仅由他们作画还不够,于是又收录了杜甫的诗句来题在画上。这一举动不仅丰富了画作的内容与意境,也体现了他们对前人诗意的尊重与传承。
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二首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松寒风雨石骨瘦,法窟寂寥僧定时。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
这首诗是黄庭坚为回应苏轼、苏辙兄弟所题的《憩寂图》而作的次韵诗。苏轼、苏辙曾共同为柳仲远作画,并题诗其上,名为《憩寂图》。黄庭坚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参与了这一艺术交流,并以此诗作为回应。
首句“松寒风雨石骨瘦”:诗人以“松寒风雨”和“石骨瘦”两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憩寂图》中松树在风雨中的苍劲姿态和山石的瘦削形态。这种描绘不仅体现了画作的写实性,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次句“法窟寂寥僧定时”:诗人转而描绘寺庙中的僧人,在幽深的法窟中打坐入定,四周一片寂寥。这一景象与画中的自然景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僧人的内心宁静与超脱世俗的意境。
三、四句“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诗人以李侯(李公麟)为例,称赞他虽有绝妙的诗句却不肯轻易说出,而是选择用淡墨将这静谧的景致描绘成一幅无声的诗画。这一描绘不仅体现了李公麟的绘画才华,也寓意着艺术创作的真谛在于用心去感受和表达,而非仅仅停留在言辞的层面。
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二首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龙眠不似虎头痴,笔妙天机可并时。
苏仙漱墨作苍石,应解种花开此诗。
首句“龙眠不似虎头痴”:诗人以“龙眠”代指李公麟,以“虎头痴”代指东晋画家顾恺之。这里并不是说李公麟的画风不好,而是强调他与顾恺之在风格上的差异。顾恺之以其痴狂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画风著称,而李公麟则以其精湛的画技和深邃的意境闻名。
次句“笔妙天机可并时”:诗人称赞李公麟和顾恺之虽然风格不同,但他们的笔墨之妙和天赋才情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两位画家的高度评价,也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三、四句“苏仙漱墨作苍石,应解种花开此诗”:诗人以“苏仙”代指苏轼,用“漱墨”这一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苏轼随意挥洒、挥洒自如的绘画风格。苏轼用墨如同漱口,轻松自如便能创作出苍劲的石头。诗人进一步推测,苏轼也必然能够在他的诗作中“种”出绚烂的花朵,使诗意更加丰富多彩。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苏轼绘画才华的赞赏,也表达了他对苏轼诗作风格的期待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