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其一 唐 · 白居易
庆吊经过懒,逢迎跪拜迟。
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
首句“庆吊经过懒”:“庆吊”指的是庆贺与吊慰,泛指各种社交活动。“懒”字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社交活动的厌倦和懒散态度。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于世俗礼节的淡然态度,反映出他晚年生活的闲适与超脱。
次句“逢迎跪拜迟”:“逢迎跪拜”是交际应酬中的礼仪动作。“迟”字暗示了诗人在这些礼仪动作上的迟缓和不情愿。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世俗礼节的疏离感,以及他内心对于自由与闲适的向往。
三句“不因时节日”:这是一个转折句,指出了前面所述情况发生的原因并非一直如此。“时节日”指的是特定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这里特指元日这一新年。这句诗为接下来的感慨做了铺垫,暗示了诗人在新年这一特殊时刻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
末句“岂觉此身羸”:“岂觉”即哪里会察觉到。“此身羸”指的是诗人自己身体的虚弱和衰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新年之际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衰老和虚弱,这种变化令他感到沉痛和自责。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其二 唐 · 白居易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众老”指的是周围的老人,“忧添岁”表达了对年龄增长的忧虑。“余衰”是诗人自谦之词,指自己年老体衰,“喜入春”则表达了对新春到来的喜悦。
这两句诗以对比的手法,凸显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心态。众人都为年岁的增长而忧虑,而诗人却在新春之际感到欣喜,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令人敬佩。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年开第七秩”指的是诗人已经开启了七十岁的人生新篇章,“秩”在古代指年龄的整数倍,这里特指七十岁。
“屈指几多人”则表达了诗人对能活到七十岁的人的稀少感慨。屈指可数,意味着这样高龄的人并不多。
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活到七十岁已经实属不易,因此应该珍惜时光,乐观面对生活。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其三 唐 · 白居易
三杯蓝尾酒,一楪胶牙饧。
除却崔常侍,无人共我争。
首句“三杯蓝尾酒”:“蓝尾酒”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酒,通常在宴席上最后饮用,以象征宴席的圆满结束。这里“三杯”则强调了饮酒的数量,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共饮的欢乐氛围。
次句“一楪胶牙饧”:“楪”是盛放食物的器具,“胶牙饧”则是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甜食,有粘牙的特点,故名。这里诗人用“一楪胶牙饧”来描绘宴席上摆放的甜食,进一步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
三句“除却崔常侍”:“崔常侍”指的是诗人的友人崔某,他在朝廷中担任常侍一职。这里诗人提到“除却崔常侍”,意味着在座的除了崔常侍之外,还有其他人。但接下来的一句却表明,能与诗人争饮的,只有崔常侍一人。
末句“无人共我争”:这句诗与上一句形成对比,强调了诗人与崔常侍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共饮的乐趣。在诗人看来,除了崔常侍之外,无人能与他在饮酒上相争,这既是对崔常侍酒量的肯定,也是对两人友情的赞美。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其四 唐 · 白居易
今朝吴与洛,相忆一欣然。
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
“今朝吴与洛,相忆一欣然”:“吴与洛”分别指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和洛地(今河南洛阳一带),这里代指诗人与友人分别所在的地方。“相忆一欣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虽然身处异地,但彼此思念之情却让人感到欣慰和喜悦。
“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梦得”是刘禹锡的字,这里是诗人对刘禹锡的称呼。刘禹锡与白居易是好友,两人常有诗文往来。“俱过本命年”意味着诗人与刘禹锡都迎来了自己的本命年,即按照中国传统民俗,两人都到了与自己出生那年相同的生肖年份。这在古代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还透露了两人共同度过本命年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在新年之际显得尤为珍贵和感人。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其五 唐 · 白居易
同岁崔何在,同年杜又无。
应无藏避处,只有且欢娱。
“同岁崔何在,同年杜又无”:“同岁”和“同年”在这里都指的是与诗人同年出生或同榜及第的友人。崔和杜分别是诗人的两位友人,但此时都不在诗人身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在新年之际未能与友人相聚的遗憾。
“应无藏避处,只有且欢娱”:“应无藏避处”意味着诗人认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友人应该无处可藏,无法避免与自己相聚(尽管实际上并未相聚)。这里有一种幽默而略带自嘲的口吻,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的渴望。
“只有且欢娱”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的一种坦然态度。既然友人未能相聚,那么自己就应该好好享受眼前的欢乐,珍惜这个新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