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程泰之正字奉祠惠照院咏雪 其一 南宋 · 周必大
天女飞花现化城,禅房深处想神清。
斋心正使无低唱,拥鼻何妨效洛生。
首句“天女飞花现化城”,“天女飞花”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将雪花比作天界仙女撒下的花朵,既形容了雪花的轻盈与美丽,又赋予了雪景以神秘和神圣的色彩。“现化城”则可能指的是雪后景象宛如一座幻化的城市,或者是惠照院在雪中的景致如同佛家所讲的“化城”,即临时幻化出来的城池,用以引导迷途的众生。此句通过比喻和象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基调。
次句“禅房深处想神清”,“禅房”指的是僧侣修行的地方,这里特指惠照院内的禅房。“想神清”则是说在这样的雪景和禅境中,禅房深处的人(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禅僧)心境清明,思绪宁静。这句通过描绘禅房与雪景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禅意和静谧氛围。
第三句“斋心正使无低唱”,“斋心”指清心寡欲、虔诚修行的状态。“正使”在这里可能作“即使”解,表示一种让步或假设的条件。“无低唱”则可能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心中有歌,也不会低声吟唱,以免打破这份宁静。这句通过“斋心”与“无低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禅境中宁静与专注的追求。
末句“拥鼻何妨效洛生”,“拥鼻”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姿态,常用来形容吟咏诗歌时的神情。“效洛生”则可能是指模仿洛阳文人的风度或诗歌风格。洛阳在古代是文化中心之一,文人墨客众多,其诗歌风格也颇具特色。这句通过“拥鼻”与“效洛生”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雪景和禅境中,也不妨放下一身俗务,尽情吟咏,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a7b07d662bede3e9a081dc8a913264.png)
次韵程泰之正字奉祠惠照院咏雪 其二 南宋 · 周必大
造化平心混万殊,高低一色眩离朱。
如何尚爱南枝瘦,偏以凝脂助曼肤。
首句:“造化平心混万殊”,诗人开篇即表达了自然界(造化)公平无私的观点,认为它赋予了万物各自独特的形态和特征(万殊)。这里的“平心”可以理解为公平无私,“混万殊”则是指将万物融为一体,展现了雪的包容性和统一性。
次句:“高低一色眩离朱”,“高低一色”形象地描绘了雪后大地一片洁白的景象,无论高低贵贱,都被雪覆盖成同一种颜色。这里的“眩离朱”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离朱是古代传说中视力极好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也难以分辨出雪后景物的高低和细微差别,进一步强调了雪的洁白和统一。
第三句:“如何尚爱南枝瘦”,这里的“南枝瘦”指的是雪中依然挺立的梅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人们为何偏爱这瘦削梅枝的好奇。这里的“瘦”字不仅形容了梅枝的形态,也隐含了梅枝坚韧不拔、傲然独立的品格。
末句:“偏以凝脂助曼肤”,“凝脂”形容雪的洁白细腻,如同凝固的油脂一般。“助曼肤”则是指雪如同化妆品一样,增添了梅枝的婀娜与柔美。这句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雪与梅枝的关系描绘得生动有趣,也表达了诗人对雪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96285a232eaf5692f4bd25f914102b.png)
次韵程泰之正字奉祠惠照院咏雪 其三 南宋 · 周必大
方丈仙人定好奇,行吟合璧作琼蕤。
兔园且就如今赋,凤沼重看异日诗。
首句:“方丈仙人定好奇”,“方丈”可能是一个典故,通常与仙人或仙境相关,这里用来形容仙人的居所或行踪。“好奇”则表达了诗人对仙人行为和想法的好奇与想象。这句通过“方丈仙人”和“好奇”的结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神秘而富有想象力的基调。
次句:“行吟合璧作琼蕤”,“行吟”指的是仙人在行走中吟咏诗歌,“合璧”则是指将两块美玉合在一起,比喻将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琼蕤”是美玉的一种,也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这句通过“行吟”与“合璧作琼蕤”的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仙人在行走中吟咏诗歌,并将美好的事物(如玉)融合在一起的情景,展现了仙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三句:“兔园且就如今赋”,“兔园”可能是一个典故,通常指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或园林美景。“且就如今赋”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景致的欣赏和赞美,决定先写下一首诗歌来描绘这眼前的美景。这句通过“兔园”与“如今赋”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珍视和创作热情。
末句:“凤沼重看异日诗”,“凤沼”可能也是一个典故,通常与皇家园林或仙境相关,这里用来形容更加美好或奇异的景致。“重看异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创作的期待和憧憬,希望在未来能够再次游览这更加美好的景致,并写下新的诗歌来描绘它。这句通过“凤沼”与“异日诗”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创作计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009c53f57b5603d1e3e10839b3e044b.png)
次韵程泰之正字奉祠惠照院咏雪 其四 南宋 · 周必大
吻燥谁濡翰墨场,绝思齿烦漱甘芳。
粉身莫惜归汤鼎,要与团龙发暗香。
首句:“吻燥谁濡翰墨场”,“吻燥”指的是嘴唇干燥,这里可能暗喻诗人创作时的艰难和疲惫。“濡翰墨场”则是指用笔墨来润泽、书写或创作。这句通过“吻燥”与“濡翰墨场”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润泽的状态。
次句:“绝思齿烦漱甘芳”,“绝思”指的是思绪枯竭,无法继续思考或创作。“齿烦”可能是指牙齿因长时间思考而感到疲劳或不适。“漱甘芳”则是指用甘甜的芬芳来漱口,以提神醒脑。这句通过“绝思”与“漱甘芳”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在思绪枯竭时寻找提神方法的情景。
第三句:“粉身莫惜归汤鼎”,“粉身”在这里可能是一个比喻,指雪花般粉身碎骨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愿意为创作付出一切代价的决心。“归汤鼎”则是指像雪花一样落入鼎中,被烹煮或融化。这句通过“粉身”与“归汤鼎”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执着和牺牲精神。
末句:“要与团龙发暗香”,“团龙”可能指的是一种香料或香品,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创作的作品或才华。“发暗香”则是指发出淡淡的香气,这里可能暗喻诗人的作品或才华能够流传久远,散发出持久的魅力。这句通过“团龙”与“发暗香”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创作成果的期待和自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c4c72d9b435e90bb6760fabf934937.png)
次韵程泰之正字奉祠惠照院咏雪 其五 南宋 · 周必大
剥啄朝来送好音,唱妍酬丽自书林。
柴门未扫檐垂溜,笔退谁知抱膝吟。
首句:“剥啄朝来送好音”,“剥啄”是象声词,形容敲门的声音,这里可能指有访客或信件到来。“朝来”指的是清晨时分。“送好音”则是指带来了好消息或好消息的使者。这句通过“剥啄”与“送好音”的结合,营造了一种清晨时分收到好消息的愉悦氛围。
次句:“唱妍酬丽自书林”,“唱妍酬丽”指的是诗人们相互唱和美丽的诗句,进行文学上的交流和切磋。“书林”则是指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指书籍繁多的地方。这句通过“唱妍酬丽”与“书林”的结合,展现了书林中诗人们相互唱和、切磋诗艺的热闹场景。
第三句:“柴门未扫檐垂溜”,“柴门”指的是简陋的木门,这里可能指诗人的居所。“未扫”表示还未清扫,可能暗示着诗人忙于创作或沉浸在思考中,无暇顾及门外的清扫工作。“檐垂溜”则是指屋檐下滴落的雪水,这里可能形容雪后初晴,屋檐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滴落的情景。这句通过“柴门未扫”与“檐垂溜”的结合,描绘了诗人居所的简陋和雪后初晴的景象。
末句:“笔退谁知抱膝吟”,“笔退”可能指诗人暂时放下笔,停止写作或创作。“抱膝吟”则是一种闲适自在的姿态,表示诗人独自坐在屋内,抱着膝盖吟诵诗句。这句通过“笔退”与“抱膝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在创作间隙的闲适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