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如何规划孩子阅读可以看出妈妈的认知水平,你在哪一层?

予锐课程 2024-07-18 01:49:02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4年07月15日

大家好,我是千妈。

暑假到了,读书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假期项目,放假前就有很多家长留言让我聊聊如何规划孩子的暑期阅读,今天就来聊几句。

很早前,我在一所大学听国内一位知名语言学教授讲儿童阅读,他的一个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说是怎么规划孩子阅读,背后体现的,其实是家长的认知水平。

他把这个认知水平分为三层:

1

第一层是“都说读书好,所以必须读”。

这类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书,是出于社会共识。

在我们的文化里,读书一直被定义为阳春白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博览群书代表有文化,只有通过读书才可能摆脱下里巴人的命运。

基于这样的认知,家长在规划孩子阅读时更重视“量”,不管什么书,只要在读就好,只要在读书,就比玩手机打游戏好。

2

第二层是“要想语文学得好,阅读不可少”。

相比第一层认知的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阅读的规划,目标性更强,也更加务实。

他们把语文定义为一门考试科目,而非为生活服务的技能,阅读就是帮助语文这门考试科目提分的重要工具。

3

第三层是“作为理解文化和人性的桥梁,阅读是通往广阔的必经之路”。

这类家长已经清醒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努力解决了温饱问题,很多人也步入了中产阶级,但简单重复的努力已无法打破阶层壁垒,单一或过于专业化的技能帮助孩子获得的酬劳只会越来越低。

一个人只有比别人更深地理解文化、洞察人性,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广阔的视野才能破局,而阅读就是我们构建综合素养最便捷的方式。

这类家长的阅读规划,会更侧重“质”,他们会在前期帮孩子做书的筛选,也会陪伴、引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思考。

我再用一本书的阅读来做个比喻,方便大家理解三个认知层级。

茨威格是我很欣赏的一位作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来源:当当

第一层认知会基于大众评价,觉得这么牛掰的经典作品,肯定得买回家让娃读一读。

第二层认知会因为老师推荐,阅读理解容易考买回家让孩子读,阅读重点大概就是书里记载那十几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比如滑铁卢战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加州淘金热等等。

但其实哪怕把这些都记下来,也只能叫完成了基本合格的阅读,还没有走到理解作者内心这一步。

第三层认知会放下大众定义和考点,比较纯粹地去阅读、思考,就可能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感触。

比如,在和女儿做这本书的共读讨论时,我的感触是:

“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时刻,在出现之前,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势能的积累。但是,绝大部分人只看到那一瞬间群星的闪耀,而忽略了之前的准备。这样的感触,可能促使我们从机会主义者变成踏实做准备的人。”

女儿的感触是: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吞并了奥地利,茨威格不得不流落到南美洲,在当时的茨威格看来,过去的美好永远不会再有,人类文明结束了,所有理想都破灭了,最后茨威格和妻子在绝望中双双选择自杀。然而,就是这样的命运下这样的人,写出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你看,很多作品,并不是让我们在茶余饭后多一份谈资,而是作者想告诉我们,他们所处的世界以及他们期望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因此,阅读到了第三层,其实是从读书上升到了读人,读世界。

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处于哪一层。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层级并无高下、好坏之分,它只是对应了我们不同的认知阶段。

对刚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说,第一层就是合适的。

你可以准备一些大众评价好且契合孩子年龄段的书籍,作为假期精神粮食。

如果时间允许,我更推荐大家直接带孩子去家附近的书店阅读。

好处是书店帮我们做了首次筛选,那些陈列于儿童区的畅销读物,往往就是家长评价高,孩子也喜闻乐见的作品。

而且,书店氛围比较好,看到周围人都在认真读书,哪怕是好动的孩子,也更容易受环境影响而静下心来。

▲来源:网络

如果孩子的阅读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家庭里完成,那么我建议家长,要有一定程度的以身作则。

这些年做亲子阅读的演讲,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家庭,让我开始正视自己一个“灯下黑”的盲区。以前我总喜欢用自己去代入别人,认为大部分家长都和我一样,闲着没事第一选择就是读书。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盲目“自大”。

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想读书,是真的很累,累到没有办法读书。

比如,白天工作特别忙,忙完回家就只想刷刷手机,不想再费神动脑,又或者还有很多繁杂家务需要处理,不要小看这些琐事,也会占据人很多精力。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尽量抽出一点时间读读书。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的话,这是件必须去坚持的事,因为言传身教永远是效果最好的教养模式。

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难,但慢慢做起来,你就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滋养。

这种滋养不同于短视频和社交的多巴胺刺激,阅读更具内化性和成长性,能够让你的内心充盈起来。

有了充盈的心,对外在的诉求才不会那么强烈,你整个人会变得更加平和宁静,也更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关于如何拥抱幸福人生,在之前解读的叔本华哲学经典作品《人生的智慧》里有答案,欢迎点击回看~】

▲来源:网络

对已经建立阅读习惯的学龄孩子来说,第二层是不可避免的。

我并不否定阅读的务实性,每个孩子都需要通过阅读来训练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需要培养精读水平以提高理解能力。

有效阅读,的确是提高语文水平,甚至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诉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选择一些必读书目。

书目我就不单独列出来了,它很容易获取,比如一般学校老师都会在期末考试结束假期开始前开书单。

如果你不满足于学校的书单,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阅读博主的推荐书单。

我之前也开过类似书单,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和千寻一起读童书”专栏里看看,或者用关键词“书单”在公号搜索,会出来不同类型的书单推荐文章。

除了选择必读书,还有一点就是你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阅读理解。

不论什么作品,孩子至少得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基本要素,才算读懂了文字表面包含的信息,这也是语文最常考察的基本能力。

除了细节问题,阅读理解还会考察关于主题思想、作者态度的宏观问题。宏观问题就需要孩子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比如:

如果我是作者,为了组织好信息,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会怎么做?

这是我们要在阅读中去引导孩子反复练习的。

另外,阅读速度也是一个家长要注意的点。

很多孩子阅读理解困难,不只是理解障碍,是速度拿不起来,有限时间里读不完背景材料。提高阅读速度,就要多练习有意识阅读,增强对文章结构和有用信息的敏感度。

阅读实用性方面的研究,我之前做过很多。

大家在“和千寻一起读童书”专栏的“共读方法”里逛逛,就可以找到非常多家庭精读方法指导文章。

▲来源:公众号专栏截图

如今我们家阅读已经迈过第二层,进入到第三层。

老粉们可能都感受到了,我现在的阅读文章,几乎不再讲“实用性”,更多是为大家解读,带大家欣赏一些好的儿童和成人经典作品。

阅读到后面,就是需要慢慢褪却功能性,变得纯粹。

因为只有纯粹,才能真正进入到作者为我们打造的那个遥远世界,领略到经典的魅力,理解文字里的深意和思想。

这时候,阅读才能成为我们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启示,愉悦自己的途径,提升自我的修行。

用《红楼梦》来举例吧,正好暑假女儿在第三遍读这套书。

第一遍我们就是顺着读,读读大概的故事情节,聊的也多是些有趣的细节。

第二遍会做一些信息梳理,也会结合考点做文常知识的储备。

第三遍就彻底放下了束缚,纯粹地去感受、思考、解构。

这时候,一些有意思的体会就出来了。

比如,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

贾府如此,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也是如此。

它和海洋文明国家的横向分权是不同的,但每种权力结构都有其优劣。

遇到困难的时候,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能更及时的应对,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代理整治宁国府,贾探春在大观园兴利除弊,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个体现,贾府修建大观园很快就能按时完成,相比之下,权力分散的商业文明国家要做这样的事,其实就比较难。

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可以更客观辩证地去看待自己身处的这个社会结构以及它衍生出的文化。

还有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

贾家联姻、政治上的交往,都出不了那个小圈子。

贾府表面有大家族的规矩,但关系依然要靠人情来维护,哪怕史湘云这样的小姐,也免不了打点小恩小惠给袭人、鸳鸯等丫鬟。同样是大丫鬟,怡红院的晴雯能去大观园小厨房点餐,迎春的丫鬟司棋就不行,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当下的,很多人与人的关系。

读到后面,《好了歌》听起来也更悲凉了。

因为《红楼梦》讲的不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不仅仅是一两家的家事,更是专制时代中国上层社会的普遍规律。

规律总是能让人感到一种悲凉,因为人从中体会到了个体的渺小性。

▲来源:网络

今天虽然聊的是阅读,但我觉得和人生也很相似。

我们总是在不断成长,走过一个又一个阶段。

其实,当下处在哪个阶段并不重要,重要是不要停止,要向前看,朝前走。:)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读童书”准备解读马瑞芳的经典作品《少年读聊斋志异》,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小王子》插画。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予锐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