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李敏被针对,罗瑞卿气得拍桌子:别人不清楚,我还不了解吗?

观今品古 2025-01-27 11:48:47

前言

1976年9月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敏总能梦到父亲毛主席。

梦里,父亲的笑容仍是那般的慈爱,还是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呼唤她“娇娃”;梦里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还不等她扑到父亲的怀中时,梦醒了......

就在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二年,李敏却遭到了针对和打压,让她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气得罗瑞卿拍桌而起:

“别人不清楚,我还不了解吗?”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李敏,原名毛娇娇,4岁那年被送往了苏联与母亲贺子珍一同生活,因母亲很少提及父亲,故而她认为自己没有爸爸。

直到与哥哥毛岸青偶然的一次聊天,她这才得知自己的父亲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起初,她还以为是哥哥在逗她开心,可看着哥哥那一脸认真的神情,倒不像是在说假话。直到母亲点了点头,娇娇这才终于确定。

从那之后,她便开始每天都跑到礼堂,看着那张挂在墙壁上的照片,她心里高兴极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是有爸爸的,且自己的爸爸还是一个大人物!

随之而来的,却是无限的迷茫,对于她来说,父亲是那样的遥远,她呆呆地站在那里,一盯就是好半天。

回国以后,娇娇就更能“感受”到父亲了,广播中、课本里、报纸上......父亲好像“无处不在”。

这天,她提笔给父亲写了封信,信中她不敢贸然地称呼对方为“爸爸”,而是称之为“毛主席”。

信中,她询问“毛主席”,自己究竟是不是他的亲生女儿。等待回信的日子是煎熬的,但好在,她很快就收到了回信:

“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的你的亲生父亲......爸爸很想念你,欢迎你来......”

1949年5月,娇娇来到了香山,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父亲,她看着面前这位身材魁梧、满脸慈爱的人,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爸爸!”

说话间,娇娇一头扎进了毛主席的怀中,这样的场景,她不知想了多少遍,如今真的实现了!

一转眼,娇娇到了上学的年纪,毛主席特意将她叫到了跟前,说要为她取个名字。娇娇不解,自己有名字啊,为何还要再取呢?

毛主席则表示,那个名字是她的小名,马上就要读书了,还是得有个学名,其中的寓意,也须得深刻。

在翻阅了许多书籍后,毛主席为其取为“李敏”,这下,娇娇更奇怪了,怎么自己姓“李”而不是“毛”呢?

毛主席听后,缓缓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毛主席在革命期间,起了许多别名,而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得胜”这个名字。

娇娇似懂非懂地听着,尽管她还是不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但她明白,这个名字的背后,包含着父亲对他浓厚的爱意和深意。

不管是对子女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毛主席都十分严格,不过,在恋爱方面,却是主张婚姻自由。

李敏在大学期间,与一位名为孔令华的同学产生了恋爱关系,回家后,李敏兴奋地向父亲讲述了两人的事情。

毛主席便向女儿询问了对方的家庭情况,毕竟提倡婚姻自由,但该了解的还是要了解的。

这一问,李敏直接傻了眼,从与对方恋爱开始,好像还真没了解过这方面的问题。

遂便找到了孔令华,与他说了这些问题。孔令华闻言也是一愣,是啊,俩人的确没说起过家里的情况,这才将家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李敏。

毛主席听闻是孔从洲将军家的儿子时,直说:“哦,熟悉,熟悉。”但李敏没有从父亲的神情中,捕捉到其他的信息,便继续询问父亲的意见。

“好,我同意!”见父亲答应后,李敏这才送了口气。1959年8月,在毛主席的主持下,两人结为了夫妻。

父女生死两茫茫

自1963年李敏被迫搬出中南海后,与父亲见面交流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由于种种原因,李敏很难去看望父亲。

待再次见到父亲时,已经是1976年毛主席生命垂危之际了,但此刻的神志还是很清醒的。

李敏紧紧地握住父亲的手,生怕下一刻父亲就要同她远去,毛主席费力地抬眼,在看到是女儿后,断断续续地说:

“娇娇......你来......你来看我了......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呀?”

这一刻,李敏想将这些委屈都与父亲说,但她忍住了,她不愿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亲还要为其他事情而担忧。

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将父亲的手贴向自己的脸庞,她别无他求,只希望父亲能快点好起来,她想再多陪一陪父亲......

等她再次踏入中南海时,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了。她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明明上一秒还在与自己说话的父亲,这一秒却是天人永隔了。

“爸爸!”她泪流满面地向着父亲的遗体走去,一步一步地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挪去:

“爸爸,您的娇娃来了,爸爸......”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敏总能梦到父亲,在梦里,父亲的笑容仍是那般的慈爱,还是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呼唤她“娇娃”;

而梦里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可还不等她扑到父亲的怀中时,梦醒了......一想到父亲早已离开了自己,泪水再次从脸颊滑落......

就在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二年,李敏却遭到了无故的针对和打压,她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李敏百般解释,却始终没有什么作用,很长时间,李敏都陷入了一种抑郁的情绪当中。

此时,病中的罗瑞卿在得知李敏的遭遇后,怒火中烧。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她的性格和品行是大家都看得到的,绝不会他人口中所说的那种人:

“别人不清楚,我还不了解吗?”

不久,这这件事也传到了黄克诚的耳朵里,黄克诚向来是刚正不阿,对于这种不公的指责也是愤怒有加。

最终,在一群老干部的重视和干涉下,李敏的工作终于得以恢复,也回归到了平静的生活。

清贫的“公主”

身为“红色公主”的李敏,在毛主席的众多子女中,无疑是最为低调的一位。她鲜少在公众面前露面,总是谦逊地说:

“父母是父母,我是我,我是个很普通的人。”

这句话,也恰恰是毛主席常常对子女们的叮咛。他教导孩子们,不能因为身份的特殊而自视甚高,要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和他人。

李敏自幼便与普通人无异,大食堂的饭菜、上下铺的床铺、拥挤的公共汽车,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位没有华丽色彩的“红色公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低调与朴实。

在中学时期,李敏的学生登记表上,家长一栏赫然写着“王鹤滨”的名字。王鹤滨,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而这一切,都是毛主席的特意安排。

他时常提醒子女们要“低调做人”,不愿他们借助自己的名义在外谋求私利。在李敏的世界里,她与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无二致。

毛主席对子女的管教颇为严格,尤其是在外出时。

虽然偶尔也会带着子女一同参观、视察,但子女们必须紧跟在工作人员身后,不得在毛主席身边徘徊或超越。

一次,李敏只顾着看周围的了,把这档子事给忘记了,给占了毛主席身边一个工作人员的位置。

毛主席察觉后,回头投去了意味深长的一瞥。李敏误以为父亲在提醒她衣衫不整,连忙整理起衣装来,却丝毫未察觉到自己的失位。

直到毛主席再次回头,李敏才恍然大悟,悄悄退到了工作人员的身后。尽管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但她的心里仍有些不是滋味,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毛主席看出了女儿的情绪波动,询问其缘由。得知李敏仍在为方才的失位而耿耿于怀时,他耐心地解释道:

那些工作人员的位置是党分配给他们的任务,若未能完成好,便是工作的失职,失职自然难免受到批评。

听完父亲的解释,李敏心中涌起一丝自责,若当时能敏锐地捕捉到父亲的眼神,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了。

“对不起,爸爸,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李敏诚恳地道歉。毛主席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慈爱。

自此以后,李敏每次跟随父亲外出参观、视察时,都牢牢记住这一点,紧紧跟在队伍的后面,再未有过失位之举。

离开父亲的日子,李敏的生活依旧简朴如初,甚至可以说是清苦。她所居住的房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屋内的家具也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在外人眼中,李敏身为“红色公主”,理应过着人人羡慕的优渥生活。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

她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从未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或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她与普通老百姓一样,过着最朴实无华的生活。

即便走在人群中,人们也很难将她与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联系起来。

李敏深知,父亲留给他们的并非物质上的遗产,而是那无尽的思想和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镌刻在她的心中,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结语

毛主席教育子女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不能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搞特殊化。这种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学习上,更体现在为人处世、品德修养上。

毛主席的家风还强调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他自己的生活就十分简朴,从不追求奢华享受,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

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本可以凭借这层身份享受优渥的生活,但她却选择了低调与朴实。

她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份,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母是父母,我是我”的深刻内涵。

她从未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去谋取私利,而是始终坚守着做人的底线和原则。这种对权力的淡泊和对原则的坚守。

她深知父亲留给他们的并非物质上的遗产,而是那无尽的思想和精神,这些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她前行。

参考资料

李敏:在苏联生活七年不知父亲是毛泽东. 法制晚报

清贫的“公主”——近访毛泽东的女儿李敏- 陈晓杰.科技文萃

女儿眼中的毛泽东——李敏自述. 《法制文萃报》

1 阅读:70
观今品古

观今品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