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见忽必烈后裔,对方临别赠一言,毛主席:我一定记在心里

观今品古 2025-01-27 11:48:57

前言

1957年的中南海,毛泽东已经守在门口,等候一位重要的客人,两人见面后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临别时,对方以一言相赠,毛泽东说:“我一定记在心里。”此人是谁,为何会受到毛泽东如此礼遇?

与胡汉民交情最深--冒广生

此人便是冒广生,其先祖为元世祖忽必烈,他们冒氏家族繁衍了上百年,到他这里更是开创了一代历史。

1873年,他生于广州,幼时的时候便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少年时来到上海,与梁启超结为至交好友,当梁启超知道他的祖父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时,对他更为赏识。

当他中举后,立刻参加了“公车上书”,并参与组建了“保国会”,他还与当时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交情颇深,林旭被捕前夕,冒广生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陪他一夜到天明,对于林旭的牺牲,他感慨道:“月色甚凄,明日遂出都”。

1911年,冒广生来到天津帮助自己的好友梁启超办起了报纸,辛亥革命后,冒广生离开前进,孤身北上来到了北京,在北洋政府中谋了一个职务。

1913年,担任了温州海关监督兼外交交涉员,几年后,又担任了镇江关监督,虽说有官可做,但冒广生心中最感兴趣的还是地方文化,也更加重视留学回来的人才。

他一心扑在了经学、史学和各种诗词中,尤其是在词学上的成就,在一众“词学大家”中脱颖而出。

不仅如此,他这位文人还与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有所联系,此人便是胡汉民。

当初北伐胜利后,冒广生来到了南京,正愁去往何处时,是胡汉民向考试院的院长戴季陶推荐了冒广生,而后冒广生就被聘请为考试委员。

有意思的是,胡汉民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位学识渊源的诗者,他与冒广生唱和的诗词多达40余首,二人惺惺相惜,早已将对方视为知己。

1931年,蒋介石将逐渐掌握实权的胡汉民逮捕,软禁在南京的小汤山,期间,是冒广生不畏特务监视的风险,冒死前来相见,胡汉民视之为患难之交。

当时还有特务向蒋介石报告,说天天有个老头来看胡汉民,蒋介石知道是冒广生,不愿意轻易开罪,身边人看出了他的心思,当即说了句:“是个作诗的文人,和政治无关。”

蒋介石满意的点点头,殊不知冒广生成了胡汉民与广东方面联系的中间人,推动了反蒋的趋势。

后来,胡汉民获释后赴欧考察,于1936年回国,留在了广州,冒广生得知后,毅然来到他的家中,与他吟诗作对,但他突发脑溢血突然过世,冒广生也哀痛不已。

与周恩来话家常

当初,冒广生在淮城的时候,曾经刊刻过一本《楚州丛书》,这本篆刻不知怎么的就流传到了周恩来手中,周恩来看完后,决定前去拜访冒广生。

1957年,冒广生从上海来到了北京,周恩来获悉后,立即赶往他的下榻处,早就听说冒广生老先生与陈毅是诗友,又是忘年交,周恩来自是敬重前辈。

当时,六月的北京已经是燥热难耐,可周恩来来见冒广生时,却装束整齐,连领口的扣子都未解开,率先来接待周恩来的是冒广生的儿子冒舒諲。

本来冒舒諲想要为周恩来打开电扇吹风,但周恩来急忙摆手阻止,说道:“冒广生先生年迈,受不了凉风。”

随后,和冒广生见面后,二人侃侃而谈,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途中冒老还得知原来冒氏与周恩来的祖辈是世交,周恩来的祖父周崇尧与冒广生是好友,两人还都曾在邮传部工事。

冒广生听到周恩来提起老友,不禁感叹道:“峋翁(周恩来的叔父)为人颇重气概,我曾在他手下当淮安关监督,如今一别竟有数十年了。”

说着说着,周恩来又提出请他说一说对整风运动的看法,其实之前陈毅已经找过冒广生了,当时还在《人民日报》上专门发表了一篇对冒广生的专访。

彼时的冒广生从清政府到如今,看遍了中国的变迁,他说:“共产党要党外人士提意见,是要我们党内外发生感情的联系。”

“我已经八十五岁了,没有心思搞“政治”了,如今我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获利,我说的共产党好是真心话,也是公道话。”

冒老的一番肺腑之言,在文人墨客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家敬重冒老,自然对冒老的见解是认同的。

临别时,周恩来说毛主席看到了您在《人民日报》上发的文章,托自己捎个口信,想和您见一面。

毛泽东:“我一定记在心里”

1957年6月底,冒广生来到了中南海,刚一下车就看到毛泽东早已在门口等候,能让毛泽东以此相待的人并不多。

众人在屋内落座后,冒广生便直奔主题:“主席日理万机,不便过多打扰,我只是就时局时政发表个人浅见,仅供你参考。”

于是,两个人就时事政治畅谈了很久,冒广生先生一针见血的评价,让毛泽东受益匪浅,毛泽东点头称道:“不愧是陈老总说的“讽谏大儒”,有胆识更有创意!”

后来,毛泽东与冒广生从这场运动,又谈到诗词歌赋,冒老还将自己的著作四大本送给了毛泽东,爱书如痴的毛泽东见到书后,很是高兴,幽默的说:“我不贪财,只贪书。”

临别时,毛泽东握着冒广生的手,说:“冒先生今日前来,可有一言相赠?”冒广生坦言道:“老朽的话可能有些许逆耳,可能不太惹人喜欢。”

毛泽东让他尽情畅言,只见冒广生说:“佛经上说,一头雄狮,身上也难免长几只虱子,古人云:虮虱虽小,为害亦大焉,可不能不提防啊!”

毛泽东听后,连连点头说道:“讲的好,讲的好,我一定铭记在心里!”冒广生起身告别,毛泽东亲自相送,足见毛泽东对其敬重之心。

这就是著名的“狮虱谏”,冒老以雄狮身上的虱子做比喻,一语双关,不愧是一代大儒,不愧是毛泽东敬佩之人。

像冒老先生这样的人,本来可以不闻世事隐居北京,但是当有人来找他探讨意见时,他还是“和盘托出”,冒广生的心中装着国家,他的直言不讳令人醍醐灌顶,这才是真正超群的人。

结语

1959年,冒广生逝世前夕,还对毛泽东念念不忘,他一直都在说:“主席对我的“讽谏”,不但不抱有成见,还约我有机会再谈诗词歌赋呢。”

但因为毛主席太忙,他们二人始终未能相见,这也成了冒广生一生的遗憾。

参考资料:毛泽东敬“讽谏大儒”冒广胜为座上客——福建党史月刊

周恩来与冒广生及《楚州丛书》——江苏政协

冒广生的红色交往——南通日报

冒广生和他的“三个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4 阅读:789
观今品古

观今品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