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帅、粟裕打法差异:华野成建制歼灭敌人,为何在东野很少出现?

新新史界 2025-02-23 11:56:54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解放时期我军哪个将领最能打仗”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其中讨论的核心人物,主要是林彪元帅与粟裕大将。

有人认为林、粟二位军事能力不相上下,同为“共和国双子星”;但也有人列个七条八样,定要把两人比个高低。

本文无意偏向任何一方,仅就东北和华东战场的一个不小的差别,和各位共同细品林、粟两人打法上的不同,与其中的现实无奈。

一 ,投诚将军的回忆

笔者在阅读《陈明仁将军传》时,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细节:

1947年2月,德惠战役后,国军向我军发起反扑。当时正担任71军军长的陈明仁带领一个连,进驻农安县的郭家屯。

由于这个屯之前已经有一个连的国军防守,所以陈明仁在安置稳当后,立马带上副官,到屯里视察情况。

谁知,陈明仁在路上遇到的几个士兵,要么神情古怪、要么大老远就躲开,正当陈明仁想上前去问个清楚时,副官拉了拉他的衣角,陈明仁心领神会,两人立马离开了郭家屯。

原来,副官偶然间发现了这些士兵有共军的军帽,察觉到郭家屯原有国军极可能已被歼灭并且“掉了包”,所以才拉着陈明仁逃离。

事实也确如那位副官所猜想的,郭家屯的“国军”全是解放军所扮。

事情到这里,就有意思了。

我军士兵假扮国军,自然是想“守株待兔”,找机会给敌军致命一击,那为何没有当场抓住陈明仁呢?这主要还是由于陈明仁平日里作风简朴,穿着普通国军的衣服,再加上我军还没有把握,因此没能直接抓捕。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讨论,更深处的细节有两点:第一,当时正值交战,陈明仁为何胆大到带着一个连就深入前线?

第二,陈明仁部队,为何以连的形式,分散部署?

如果各位能带着这些疑问,重看一遍东北解放史,就会发现隐藏深处的现象,即:东野很少以敌军的军级单位为攻打计划、并以全歼作为最终目标。

而这就是东野和华野的重要差别。

二,东北形势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敌军共存在过18个军级单位,其具体结局如下:

新一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黑山一线被歼灭;

新三军:与新一军同时被灭;

新五军:1948年1月,公主岭战役后被歼灭;

新六军:与新一军同时被灭;

新七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投诚;

新八军:1948年10月,锦州战役中被歼灭;

十三军:平津战役中被和平改编;

四十九军:与新一军同时被灭;

五十二军:逃往台湾;

五十三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被歼灭;

五十四军:逃往台湾;

六十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投诚;

七十一军:与新一军同时被灭;

九十三军:与新八军同时被灭;

青年军(207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被歼灭;

骑兵第一军:辽沈战役中被打散;

骑兵第二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投诚;

骑兵第三军:自行解散。

一路梳理下来,就会发现,在辽沈战役开打前,我军在东北仅成建制的消灭一个军级单位。

三,华东形势

再看华东的情况。

整个解放时期,华东敌军共存在过42个军级单位,其结局如下:

整编第二师:1948年,济南战役中被歼灭;

整编第四师:未被歼灭;

第五军:1949年,淮海战役中被歼灭;

第七军:未被歼灭;

第八军:与第五军同时被灭;

整编第9师:与第五军同时被灭;

十八军:1948年12月,淮海战役中被歼灭;

十二军:莱芜、兖州战役被打光,淮海战役中再次被歼灭;

整编21师:未被歼灭。

二十五军: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于碾庄圩被歼灭;

整编28师:未被歼灭;

整编32师:未被歼灭;

整编40师:未被歼灭;

整编41师:与第五军同时被灭;

整编44师:未被歼灭;

整编46师:1947年1月,莱芜战役歼灭;

整编47师:淮海战役歼灭;

整编48师:未被歼灭;

整编49师:未被歼灭;

整编51师:1947年1月,鲁南战役歼灭;

整编52师:未被歼灭;

五十四军:未被歼灭;

整编55师:未被歼灭;

整编57师:1947年9月,沙土集战役歼灭;

整编58师:未被歼灭;

整编59师:1948年11月,起义;

六十三军:淮海战役被歼灭;

六十四军:同六十三军被歼灭;

六十五军:未被歼灭;

整编66师:未被歼灭;

整编68师:未被歼灭;

整编69师:1946年12月,宿北战役被歼灭;

整编70师:淮海战役中,于陈官庄被歼灭;

整编72师:1947年4月,泰安战役被歼灭;

七十三军:莱芜、济南战役被歼灭两次。

整编74师:1947年5月,孟良崮被歼灭;

整编75师:1948年7月,豫东战役被歼灭。

整编77师:1948年11月,起义。

整编83师:淮海战役被歼灭;

整编84师:1948年9月,于济南起义。

整编88师:未被歼灭;

第九十六军:未被歼灭;

细数可以看出,在淮海决战前,华东我军歼灭的敌人军级建制,多达10个。而在宿北、鲁南、莱芜、豫东等战役中,我军的战斗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奔着整歼敌人去的,根本不关注攻占林多少城池。

这是最为典型的野战打法。

四,林、粟打法差别的深层原因

东北和华东战场打法的不同,直接影响了林彪和粟裕的战功积攒,试想,如果林帅能够在东北复刻华东打法,全歼更多的敌军,其影响力极可能毫无争议的问鼎我军战神第一。

是林帅不会粟裕的战术吗?答案显然不是。

林彪和粟裕都是战场佼佼的天才,对于他们这种级别的将领,不存在指挥造诣上的高低鸿沟。

既然如此,又是何种原因导致这种打法差别的呢?

第一, 大环境不同,战略导向有差异

要明白一点,东北部队是抗战结束后,全国各军区抽调兵力临时组建的,并没有太多的关外根据地。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导致我军一度让出多个重要城市与根据地(详情可看笔者2月17日发布的文章)。

没有根据地,部队就成了无源之水,长久不了。

在这点上,华东压力要小的多。

解放之初,粟裕敢于延迟带队北上,坚持在华中发动苏中战役,那是因为有山东根据地的老底子在。苏中打的好,什么都好说;万一打的不好,华中部队也有撤退的保障。

莱芜战役中放弃临沂、孟良崮战役中放弃蒙阴,都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后顾之忧,粟裕大将自然可以放手一搏,各种神仙仗信手拈来。

但是东野不行,为了部队的生存与壮大,东野只能把战斗目标定为“夺城保地”,这样以来,自然在歼灭战上打些折扣。

第二, 对峙局势不同

华东地区,两军对峙战线没有明显的分割,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甚至有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粟裕大将就是借助这种复杂的局势,穿插、调动、包围敌人,一点点创造出围歼敌人的时机。

东北的对峙局势则偏于固定,我军主要驻扎于南满、北满、西满三地,和敌军的战线分割较为清晰,很难迷惑敌人,实现围歼。

第三, 林、粟指挥风格不同

林帅偏向把握局势、稳扎稳打;粟裕则讲究“奇中有险、险中有奇”。

如果把两人比做成棋手,林帅属于算尽天机再出手的稳健派,粟裕大将是敢于冒险的灵动天才。

两人风格没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战果不同,大多还是现实环境带来的无奈。

4 阅读:1281

评论列表

风缘

风缘

6
2025-02-23 19:32

高低也分

夜雨秋灯

夜雨秋灯

4
2025-02-23 19:44

因地制宜,随机应变,量力而行。

新新史界

新新史界

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