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中,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到地方工作的将领,原则上不再参与授衔”,一批已经在行政部门工作的领导,自愿退出授衔,比如周总理、邓公、谭震林等人。
当时,陈毅任职于国务院,协助周总理处理外交事务。按理说,以陈毅老总的职务,他也应该和周总理、邓公等人一样,不再参与授衔,因此军委草拟了一份没有陈毅的元帅名单。
然而,当周总理得知陈毅无缘帅衔后,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军委办公室,力荐由陈毅参评元帅军衔。
也就是说,陈毅之所以能被授予元帅,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周总理的推荐,军委才“开此特例”的。
到这里,我们也许会有疑问,如果陈毅老总没有参与授衔,是否有人能够递补呢?
第一, 肯定会有人递补
要想通一点,1955年的大授衔,并非简单的拼资历、拼军功,还要兼顾“山头”,不能让一些部队没有奖赏、士兵寒了心。
陈毅作为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代表、新四军的核心、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领袖,评选他当元帅,自然能安抚华东官兵的心。
试想,其他几大野战军,最低出了一名元帅,东北野战军甚至是“一军两帅”,华野没有元帅代表,自然说不过去。
因此,如果陈毅老总未能参与授衔,于情于理,中央军委都必须从老华东部队找出一个代表人物,递补元帅。
第二, 谁有资格递补呢?
各位看官都知道,在元帅军衔之后的就是大将军衔。
如果元帅有名额需要递补,自然应该优先在大将中找一个将领。而在开国十位大将中,只有粟裕和张云逸算得上是华东的代表。
那两人谁更有资格递补元帅呢?
也许有人认为是张云逸大将,毕竟他是大将中唯一一个享有元帅待遇的人,可见中央对其有多看重。
但在笔者看来,粟裕大将的潜力绝不弱于张云逸,甚至有赶超的可能。
首先,粟裕将军排名大将第一,这是中央综合各方面因素给出的排名,是毛主席都认可的。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如果只论评定军衔的话,粟裕绝对要高过张云逸的。
其次,粟裕在华野内部的呼声、代表性也都高于张云逸,粟裕曾出任野战军代司令员,亲自指挥了莱芜、孟良崮、豫东等一系列经典战役,更是在淮海战役中立下不朽伟业。
因此,如果陈毅老总未能参与授衔,军委想从华东诸将挑选一位代表的话,粟裕极可能递补成为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