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林军太轻敌,一战折损过半,毛主席问张爱萍:打了败仗还不服?

新新史界 2025-02-22 12:22:10

对于张爱萍的评价,叶剑英元帅的一句话可能最为贴切:

“这是一个浑身是刺的狠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特意将张爱萍调入总参,就是看中他不惧权威,敢讲真话的个性,但凡遇到裁撤部门、精简人员这类要得罪人的棘手工作,派上张爱萍准没错。他那一张铁嘴,一是能讲理,二是遇到不平之事,谁都敢骂。

但也正是这样一位以秉性刚烈著称的开国上将,晚年在撰写回忆录时,却坦诚自己曾有一次迫于压力,在面对毛主席时,一肚子话憋在心里不敢往外吐。

那到底是怎么的境遇,能让一向好犯言直谏的张爱萍如此有口难开?

一、毛主席点将,执掌御林军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在历经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这支中国革命的肱骨部队,如今却已是兵疲马乏,建制不全。

为了尽快重塑战斗力,同时适应西北战局,红军进行一次大整编,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以刘志丹的陕北骑兵为基础,组建红军骑兵第一团。

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铁甲骑兵,配备79支日制四四式骑枪、12挺捷克式轻机枪,官兵人手一把缴获的西北军制式马刀,战马配备率达到120%(每连备有10匹战马),是当时红军唯一成建制的快速反应力量,直属红军总司令部管辖,堪称名副其实的“御林军”。

可以想象,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倾尽所有去打造这样一支精锐骑兵,毛主席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为此,他还曾特别批示:

“宁可缩减步兵三个团,也要建成铁骑劲旅。”

包括在首任指挥官的任命上,主席也是力排众议,没有选择陕北系的将领,而是从红三军团空降过去了一位司令员:张爱萍。

任用张爱萍,倒不是毛主席任人唯亲,因为当时他仅和张爱萍有过几面之缘,甚至连话都没说过一句。对于骑兵团这样一支宝贝部队,要带好,比指挥十个步兵团都难,所以毛主席要考虑的,是必须挑选一位脑子灵活,能够迅速适应特殊兵种的新式人才。

张爱萍的优势,是其他大多数将领都不具备的。一来,他是军中出了名的笔杆子,写文办报样样精通,有文化,好学习,早年在瑞金红军大学,甚至还专门向被俘的东北军骑兵请教过控马绝技;二来,他履历丰富,搞过情报工作,当过地方干部,尤为擅长组织筹划,长征期间跟随红三军团历经大小数十战,指挥打仗,冲锋陷阵也是一把好手。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毛主席很欣赏张爱萍的性格,他分得清黑白善恶,关键时刻能认死理,敢于为理想搏命,这就是御林军司令员最需要的品质。

果然,张爱萍走马上任之后,当即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他率领度过磨合期的骑兵团转战长城内外,连战连捷,肃清了多股盘踞于此的马匪武装,为红军主力北上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执掌御林军扫荡西北,张爱萍也迎来了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在奉命回师之前,这位军中儒将诗兴大发,于马背之上挥毫写下"百里扬鞭奏凯归"的诗句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这句豪情万丈的诗文,最后竟成为重大挫折的序章。接下来的一场意外之战,不仅让张爱萍大意失荆州,败走了麦城,还几近酿成大祸,给红军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二、轻敌冒进,一念之差

当时骑兵团要返回瓦窑堡驻地,路经青阳岔,突然有游击队员跑来求援,说一股游匪袭击了当地机关,还掳走了不少同志。闻听消息,张爱萍没有犹豫,当即命令一营留下断后,自己则亲率主力前往追击匪军。

仗一开始打得很顺利,红军骑兵机动性强,短时间内奔袭三十华里,猛追猛打,几个遭遇战就把敌人冲得四分五裂,逼得这群土匪仓皇丢弃掠来的人和物,四散逃命。

按理说,打了胜仗,事情到此就该收尾了。但刚被解救的干部群众怒不可遏,强烈要求活捉匪首,下面的部队也嗷嗷叫,都说何不趁势端掉敌人的老巢?只有一位连级指导员还算冷静,劝说张爱萍:

“部队连续作战已很是疲劳,应该见好就收,此时敌情不明,再盲目出击风险太大。”

要说张爱萍心里不是没有犹豫,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出击,打了胜仗是好事,但万一出了问题,他是担不起责任的。但这位年仅23岁的指挥员,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如今匪巢就在眼前,如何甘心轻易放过?看着被解救群众脸上的血痕,理智终究输给了情绪。

连续的胜仗,多少让张爱萍开始轻视眼前之敌,用正规骑兵部队打土匪,犹如牛刀杀鸡,如何能败?最终,张爱萍决定一战到底。

在接下来的进攻中,红军轻而易举就突破了马匪防线,攻入其营寨,整个过程几乎没有遇到过强的抵抗。之后审问俘虏才知道,这股马匪的首领张廷芝带着一批人马外出未归,所以此时营寨之内只剩下些老弱病残。

张爱萍虽心觉可惜,没有能够全歼其众,但缴获些弹药粮秣也算不亏。因为耽误时间过久,便下令部队先向留守的一营靠拢,之后再回瓦窑堡。

但张爱萍此时不知道,就在他攻打马匪营寨的这段时间,附近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他留下断后的一营,因为久等大部队不来,营长不放心,便决定放弃阵地,前往与主力汇合。

二是马匪首领张廷芝正巧返程,听说老巢被端了,就打算在红军回撤的路边设下了埋伏,而他选择的伏击地点,正好就是一营原本的阵地。

这一撤一进,当两种偶然因素相交在一起时,灾难就降临了!

张爱萍率领部队原路返回,经过一处山谷时,两侧崖壁突然冒出黑压压的枪口。这群马匪早年曾被蒋军收编,装备甚是精良,轻重火力突然打来,骑兵团猝不及防,又因地形限制施展不开,只能被动挨打。

一排子弹扫来,打在张爱萍战马身上,直接把人掀翻在地,马压在他左腿之上,却也意外帮他挡住了不少子弹。最后是战士们拼死相救,这才拉着张爱萍撤离了山谷。

战后清点,骑兵团三百精锐牺牲过半,战马折损更是不少。成立不到四个月的御林军,就在这样一场意外之战中损兵折将。

三、窑洞谈话,半生铭记

骑兵团撤回瓦窑堡后,红军内部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专门讨论青阳岔之败。在这场总结会上,张爱萍的处境很不乐观,有人说他“轻敌冒进”,也有人批评他“作风散漫”,那位连指导员攻的最凶,埋怨张爱萍当时不肯采纳他的意见。

第二天,张爱萍就等来了他的处理结果:撤职。

说实话,张爱萍并不在乎职务大小,但别人对他打了败仗的议论,却句句直插他心窝子,难受的很。一次和一位战友拌嘴,那人情绪上头后,又提起了他在战斗中落马的尴尬往事。张爱萍也是年轻气盛,哪肯示弱,脱口反驳道:

“胜败不过兵家常事!”

也就是这句话,再次把张爱萍推上了风口浪尖。

几天之后,张爱萍就得到通知:毛主席要见他。

走进延安的窑洞,张爱萍的军装已被紧张的汗水浸透。毛主席正伏案批阅文件,听到脚步声后抬头,把书往桌上一扣,语气严肃地问了这样一句话:

“听说你打了败仗还不服气?”

这单刀直入的开场白,令张爱萍心中压力陡增。他几乎是强忍着泪水,才从嘴里挣扎的吐出几个字:

“那是气话。”

看到眼前这位红军之中的后起之秀,毛主席也明白他心中的委屈,但还是告诫张爱萍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并不错,世上哪里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呢?但这话从你嘴里说出来, 就不行!接受教训吧!”

此时的张爱萍,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以前,他和每一位红军官兵一样,都把“打了胜仗去见毛主席”当做至高理想。而今天,主席第一次和他谈话,开口却是一场令自己无比汗颜的败仗,还有一句很不理智的气话。

不过随后,毛主席的语气又缓和了下来,他走到张爱萍身边,开始和他唠起了家常,宽慰他的情绪,最后只说:

“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听说红军大学要开学了,我就当你的介绍人吧!你们都是元始天尊的弟子,今天深山学道,明天要下界去普度众生。”

或许,这才是主席的真实目的。他叫张爱萍来见自己,并非追究责任,而是要“挽救”这位红军之中青年将才。一来,张爱萍性格太傲,必须被杀一杀傲气;二来,张爱萍军事素养还不够成熟,称得上是个优秀的战术家,但距离战略家的水平还差得远。

毛主席曾不止一次提过,红军将领都要成为战略家,就是一个小小游击队长也是一个战略家,因为游击队是在一个独立的地区作战和发展的,作为一个游击队指挥员,胸中要有全局。

他让张爱萍收敛锋芒,就是希望他不要把自负当成了自信。世上没有常胜的将军,但如果一个将军认为吃败仗也理所应当,那就会出大问题。毛主席安排张爱萍进入红军大学深造,甚至亲自给他写推荐信,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和学习帮助他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战略家。

对张爱萍是如此,对全军所有将领都应该如此。

毛泽东通过张爱萍个案,确立了"实战锤炼—挫折教育—理论升华"的干部培养模式,并于1942年的《关于军队干部教育的指示》中特别规定:

"团级以上指挥员须经抗大深造,尤要研习典型战例得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场青阳岔之败,为中国革命带来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远的。

而这件事,也让张爱萍铭记一生。

1970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位曾折戟沙场的老将军盯着控制台闪烁的指示灯。当"东方红"乐曲响彻戈壁时,他忽然对身旁的参谋说起往事:

"毛主席当年若是光给安慰不给教训,今天咱们的导弹卫星怕是还在地上画符呢。"

1990年,80岁高龄的张爱萍前往视察摩托化步兵第八师,而这支部队的前身,正是当年的红军骑兵第一团。当着所有官兵的面,张爱萍特意问了一句话:

“你们都知道我当年在陕北青阳岔打败仗的事吗?”

正如同当年毛主席对他谆谆教诲一样,张爱萍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着军中的年轻官兵们。他还嘱咐部队,一定要把他打了败仗的事情写在战史上,以警示后人,不要回避错误和失败, 不管是对谁,都要实事求是。

如今在骑兵团战史馆内,专门设有"青阳岔战斗检讨"展区,张爱萍手书的"戒骄戒躁"四字匾额高悬其间,成为新型陆军建设的精神遗产。

0 阅读:124
新新史界

新新史界

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