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四萧”,比肩三国“三曹”,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情怀历史如风 2025-01-31 14:36:40

三曹指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朝廷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南梁“四萧”,比肩三国“三曹”。那么,问题来了,“四萧”分别是谁,结局又都如何呢?

一、萧衍

萧衍是南梁“四萧”之首。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朝齐明帝在位时,萧衍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

萧衍执掌南梁近半个世纪,是南朝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如同三国时期的曹操,萧衍这位帝王也是才思敏捷,博通文史,而且萧衍所作千赋百诗,不乏名作。萧衍在位时,曾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后人认为“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萧衍善音律,精书法,在其倡导下,南梁的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萧衍在位后期逐渐荒废朝政。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次年渡江攻破建康,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萧衍被饿死后,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二、萧统

萧统是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他举止大方,在东宫以仁德而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不过,后来因“蜡鹅厌祷”一事,萧统和父亲萧衍产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因病早逝,时年三十一岁。谥号昭明,葬安宁陵,史称“昭明太子”。

萧统酷爱读书,笃好玄学,在太子位上广纳人才,勤于著述。当时东宫号称有书近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被认为是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更为关键的事,萧统主持编撰的《文选》(史称《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七百余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后世形成专门研究《文选》的“选学”。从这一角度来看,萧统在文学上的贡献完全可以和父亲萧衍相提并论。

三、萧纲

萧纲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南朝梁建立后,萧纲初封晋安郡王,累迁骠骑将军、扬州刺史。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后,萧纲被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并饿死后,太清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549年7月7日),萧纲即位称帝。

大宝元年正月初一日(公元550年2月2日)萧纲改元大宝。当然,萧纲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却受制于侯景这位权臣。大宝二年八月十七日(公元551年10月2日),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天正元年(公元551年11月15日)萧纲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葬于庄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

作为南朝文学家,萧纲的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并形成了一个主张鲜明的文学集团。随着萧纲于中大通三年被立为皇太子,这一集团的文学影响逐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开宣布并倡导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形成风尚,影响于文学史不止一个时代。

四、萧绎

萧绎是南朝梁第四位皇帝、文学家、画家,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母为阮令嬴。萧绎好学能文,受封湘东王,出任荆州都督。侯景叛乱时,萧绎防范诸王势力,没有立即进京勤王,坐视梁武帝饿死于台城。之后,萧绎派遣王僧辩和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承圣元年,眼看时机成熟,萧绎称帝于江陵,联合西魏消灭武陵王萧纪。不过,承圣三年十一月,西魏攻打江陵,萧绎最终落下了一个城破被杀的结局。萧绎被杀后,谥号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虽然结局比较凄惨,但是,萧绎在文学上的成就促使他能够和父兄齐名。他善于宫体诗,著述甚富,作品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老子讲疏》十卷、《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等。其中,《金楼子》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和文论价值。

0 阅读:23
情怀历史如风

情怀历史如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