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恭(541年~573年),名肃,又名孝瓘,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高长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子。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高长恭是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不过,对于历史上的兰陵王,却因为屡立战功,所以引起猜忌,乃至于被皇帝毒杀!
一
具体来说,高长恭容貌美丽,骁勇善战。不过,高长恭的早年仕途经历远不如其兄弟。直到天保八年(557年),方才起家被授为通直散骑侍郎。高洋死后,高殷即位。北齐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一日,高长恭受封兰陵王。而这,自然成为高长恭仕途的转折点,也促使其拥有了兰陵王的称号。
在乾明之变后,皇叔孝昭帝高演登基,给予兰陵王高长恭进一步重用。当时,高长恭转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武成帝高湛即位之后,高长恭担任并州刺史,也即越来越受到重用。对此,高长恭也用战功回报了北齐朝廷。
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杨忠与突厥木杆可汗合兵自恒州而下攻北齐,直逼并州,高长恭参与了击退突厥的作战,奋力将突厥人击退。经此一战,高长恭在北齐武将中可谓是崭露头角,也为他之后大放异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邙山之战时,北周攻打洛阳,这是北周和北齐的一场大战。对此,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在这个危急时刻,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这促使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对此,在笔者看来,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完全可以和三国时期的赵云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
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长恭被任命为尚书令。武平元年(570年)七月初三日,高长恭担任录尚书事,也即参与北齐朝廷大事的处理。
武平二年(571年)三月,北周齐国公宇文宪从龙门渡过黄河,右丞相斛律光退守华谷,宇文宪攻取了斛律光新筑的五座城池。得知这一消息后,高长恭等人率军抵御北周的军队,并取得了胜利。
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晋国公宇文护派中外府参军郭荣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对此,高长恭派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东南涧口。不久之后,高长恭成功埋伏到北周的兵马,再一次取得大胜。于是,武平三年(572年)八月,高长恭被任命为大司马。
不过,因为屡立战功,又是北齐宗室,高长恭也逐渐引起了北齐皇帝的猜忌。特别是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作为北齐宗室,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高纬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便开始猜忌高长恭。
三
到了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为了避免朝廷的进一步猜忌,他故意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这显然是在效仿西汉初期的萧何。但是,高长恭还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等到北齐对南朝陈用兵的时候,高长恭恐怕再次被任命将军,叹息说:“我去年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从此有了病也不肯医治。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对于后主高纬来说,之前就诛杀琅琊王高俨,幽禁胡太后,处死斛律光,所以,他这一次并没有对兰陵王手软。
面对皇帝送来的毒酒,高长恭对他的王妃荥阳郑氏(兰陵王妃)说:“我对朝廷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于是就饮鸩而死。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