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同源还是瞎起名?女真三大部的来历、名称、及关系

刘洋瀚海聊之 2024-12-11 17:36:43

常看明末历史类小说的人会经常见到一个词,建奴。(陈述历史名词,无特别指向)

其实这个词并不常见于史料,而且原本的额意思可能还和我们理解的有些不同。

比如《明神宗实录》里,在萨尔浒之战结束的三个月后,新上任的兵部尚书黄嘉善在谈及关外局势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个词。

《明神宗实录》

这本《实录》的校勘记里就对这个词

专门做了解释

《明神宗实录》

其意大概和“奴酋”差不多,通常被用来专指努尔哈赤,或其所代表的建州女真。

《明熹宗实录》

换句话说,当一个明末的人在提及“女真”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说建州女真。

但明朝时的女真可不是只有他们这一支,除建州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盖女直(真)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直(真)。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女直(真)。其极东为野人女直(真)。”——《大明会典》(明))

那他们仨是什么关系呢?

是同族同源的不同部落?

还是仅仅因为明朝人粗暴的划分法而分类,其实彼此之间没啥直接关系?

今天清史系列的第二期,咱们就来聊聊,女真三大部。

根据《大明会典》的描述,明朝(中后期)时的女真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在海西一带的叫海西女真,在建州、毛怜一带的叫建州女真,离得贼远的那些叫野人女真。

就仨名,但命名的规则却完全不一样。

先来说说大家最为熟悉的建州女真,它是以卫所的名字命名的。

卫所制是朱元璋创立的一套军事制度,由唐代的府兵制演化而来。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军户世袭,这个制度贯穿了有明一朝。

叫“卫”的满额大约5600人,叫“所”的又分千户所和百户所,分别是1120人和112人。

建州和毛怜就都是“卫”。但他们又区别于大明内部的其他常规卫所,这俩属于羁縻卫所。简单来说,就是用大明的军事体系去套地方部落的组织架构,部落首领充当卫指挥使,并且可以世袭。类似于西南地区的土司制。

建州卫从成祖朝初设,至英宗朝分割,先后建立了三个卫所,分别是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其中,建州卫源自女真的胡里改部,建州左、右两卫源自斡wò朵里部。

咱们上期说过,蒙元建立后,收编了很多没有南下的女真人。其中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就设置了五个女真万户府,胡里改、斡朵里就是其中的两个。后来因为气候,以及躲避其他女真部落骚扰等原因,他们就向南迁徙,从黑龙江跑到了辽宁,分别定居在了今天中、朝(俄)边境的图们江至鸭绿江一线。满清的皇族爱新觉罗,就是斡朵里部的。

而毛怜卫,被朝鲜人称作(豆满江)兀良哈。但这不是蒙古的兀良哈,而是女真兀良哈,很可能是呼尔哈的转音,也就是胡里改。(《毛怜卫的变迁》·蒋秀松)

所以,建州和毛怜两卫的基本算是同源,从金到元再到明,一直都关系紧密。

所以,他们才会被看做为一个整体,是为建州女真。

咱们再说海西女真。

海西一名源自元朝时设置的的海西宣慰司。

宣慰司在元朝的行政区划中通常是介于省和路之间,也属于羁縻机构。所以大概相当于咱们今天的自治州。

当然,海西作为宣慰司这个行政区划可能是在元朝灭亡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北元时期,所以意义可能和元朝通常状态下设置的宣慰司不太一样。

后来朱元璋招降了一个叫阿鲁灰的海西右丞,其管辖的地方大概就是所谓的“海西女真所居之地”,约等于除建州卫和毛怜卫外的奴儿干都司的所辖之地。

(“故元海西右丞阿鲁灰遣人至辽东愿内附,上遣使赍敕往谕之曰,惟智者能知存亡之道,而决去就之,几今尔所守之地,东有野人之隘,南有高丽之险,北接旷漠,惟西抵元营…”

《明太祖实录》

虽说大家讨论起明末的女真或者满清的源头时,大多数都会聚焦在建州女真身上,但如果单说“女真”的传承,海西女可能还真就要更正宗一些。

明末有一个叫茅瑞征的人写过一本叫《东夷考略》的书,里面就提到,海西女真是完颜氏的直系后裔,根正苗红。相反建州女真则跟金国女真这一脉不太挨着,属于渤海人。

咱们上期讲过,唐宋时期女真这一脉叫靺鞨,其中生活在南边以粟末部为主的靺鞨人被称作熟女真,后来建立了渤海国。生活在北边以黑水部为主的靺鞨人叫生女真,建立了金。

所以,如果按照这里所载,那满清的先祖虽然也可以叫“(熟)女真”,但和金国的(生)女真就没啥关系了。

茅瑞征的名气虽然太大,这本书的名气也一般。但他的家族很有名,出过很多进士。比如茅元仪就是他堂哥,写过《武备志》。他还有个亲家更有名,崇祯朝担任过内阁首辅的温体仁。

所以他写的东西应该不愁参考资料,相应的也应该相对靠谱。但综合其他史料看,起码咱们前面提到的建州女真的主要组成部分胡里改和斡朵里,应该和渤海人没啥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建州和海西,大家都是真·女真。

最后再来说说野人女真。

其实在明朝中前期,是没有“野人女真”这个说法的,像咱们前面提到的,最初的海西女真范围约等于奴儿干都司,也就是包括了后来“野人女真”的地盘。

至于野人女真的出现,则和贸易有关。

明朝时针对关外女真人的贸易有一种专门的许可证,叫《敕书》,有这东西就可以一人一马入关进行贸易。

在相关制度出台前,大明和女真的贸易管理非常混乱,这也就意味着边关的管理非常的乱。大约在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大明出台一项新规,规定海西女真每年只能拿到1000道《敕书》,建州女真则是500道。

不管是海西还是建州,其实都只是个地域概念,不同部落间是很难做到利益统一的。所以新规出台后,那些势力大的部落就能掌握更多的《敕书》资源,而离(大明本土)得远的那些部落则啥也没有。最后就演变成了“(野人女直)去中国远甚、朝贡不常。”(《大明会典》)

(《明代“野人女真”称谓刍论》·赵令志)

慢慢的,这些“朝贡不常”的就成了“野人”。

至于“野人”这个名字,则可能单纯的属于外号变真名。在“野人女真”变成专属名词之前,明朝的史料里提起“女真”时也常会加个“野人”作定语。

到了清代,慢慢就又现了一种“野人女真”=“东海女真”的说法。

其实东海女真这个词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从位置描述来看,应该是在锡霍特山脉一带,比邻日本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清末割让出去的乌苏里江以东那片地方。

(“又有极边远而近东海,则谓之东海女真。”——《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南宋))

但如果前面的说法成立,那野人女真除东海女真的地盘外,可能还要包含松花江中下游到黑龙江流域,乃至外兴安岭一带。

而这片区域,除真女真人外,还会包括有今天的赫哲族(俄称那乃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

这些都会被大明简单粗暴的大度划在一起。

讲完他们的来历,可能会有人纳闷了,海西女真一开始地盘大、人口多、经济也更发达,怎么后来反而被建州女真吃掉了呢?

女真三大部后来有都有着哪些故事?

他们之间又有那些爱恨情仇呢?

这些,咱们下期,接着讲。

0 阅读:4
评论列表
  • 2024-12-11 20:42

    历史研究女真起源不容易

刘洋瀚海聊之

简介:刘洋瀚海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