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高计划”质量保障与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

新锦成研究院 2024-09-13 17:40:14

近期,首轮“双高计划”的评价结果即将出炉,新一轮“双高计划”也在酝酿启动。很多高职院校都将“双高计划”的相关事宜列为了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即将出台的“新双高”政策与接续的申报工作固然重要,但这一评价机制建立与创新发展的学理基础也值得关注。本期专访,新锦成邀请到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德国Bremen大学ITB(技术与教育研究所)访问学者周衍安老师,一起探讨“双高计划”的质量保障与改革创新以及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质量与质量保障体系

新锦成:周老师,您认为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指哪些方面?

周衍安:《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的定义是“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基于此,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是适应性的质量,即职业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以及所培养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所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职业院校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是质量的重要标志。其次是产品性的质量,即职业教育在符合教育规律前提下,其教育产品应满足规定或符合消费者(受教育者、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特征总和;第三是发展性的质量。社会需要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培养,职业教育只能通过发展解决质量问题,质量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最后是多元化和“特色”的质量。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办学、专业和地方特色,无法用统一标准来评价,应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成长,从而构成院校、专业和毕业生的特色。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往往难以取得完全的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职业教育所有参与者共同建构的。

新锦成:如何理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您认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怎样的?

周衍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是以保持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由职业教育机构按照一定政策、标准和程序实施的活动,涉及教育规划、办学、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师等多个方面。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但需要由政府、社会和院校共同组成多元合作的质量保障主体,并且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监控和评估机制,这是一个“确定做得怎样”、“发现错在哪里”和“知道怎样修正”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操作性强的工具。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个层面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区域、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院校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双高计划"的质量保障

新锦成:当前,“双高计划”是保障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您认为应如何保障“双高计划”建设的质量?

周衍安:今天,我们从投入、过程和产出三方面来聊聊“双高计划”的质量保障问题。

首先是投入方面。“双高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投入很多。但是,高职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不只仅靠硬件投入就可以显著改善质量的阶段。“双高计划”的投入必须是明智的,需要有相应的策略、方法论、方法和技术工具。

“双高计划”的投入如果想取得高质量和高效益,在项目设计上要注重目标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要与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基础能力相吻合。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在投入项目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开展科研伴随研究。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决策者、提供者向制度的设计者、推动者过渡,要分析政策设计和执行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工具在职业教育中的运行模式,确保职业教育投入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接下来是过程的质量保障。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新的教学标准或课程标准,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机制。但是,制定“标准”这一极为重要的技术性工作,却没有经过严谨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检验。一个“坏”的标准,常常比没有标准更可怕。缺乏行之有效的过程性标准,工作成果的高质量则很难保证。产出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只不过是偶然性的结果。职业教育标准有预设性标准、过程性标准和结果性标准等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标准。制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现有的职业教育的标准开发活动大多是经验层面的,缺乏对开发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论证,并且此类标准多是通过行政工作推进的,这使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和制定过程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导致开发成果有失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学校类型不同、区域发展状况不同,专业质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有关标准开发的技术标准研究,即开发标准的“元研究”,包括专业目录编制的技术规程,教学(课程)标准的开发技术规程等,以帮助高职院校找到现代职业工作的标准特征,做出恰当描述,并进行科学设计。

最后是产出的质量保障。在三方面的质量保障中,产出质量的保障最需加强。目前我国民众普遍存在获取高学历的意愿,但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意味着仅仅满足人民提高学历的需要,还必须把握相应的“出口标准”。尽管职业教育实践中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职业教育法》将高质量定位到了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这确立了正确的质量观。职业教育评价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结果,最终到关注对影响的评价,这是全世界共同的发展趋势。

当然,什么是高质量的学生?不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专业的标准不一样,评价方法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开发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传统的技能考试费时费力,特别是在开展大规模的技能测试时,要想达到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求,测试费用和人员投入非常高。因此,(大规模)职业技能考试需要向成本较低的职业能力测评方向发展。各国的职教课程体系千差万别,但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完成一个职业的工作,因此测评应该追求“职业效度”。例如,2017年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试点方案》研制工作中,采用COMET法对3个省4个专业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实验性测评,以“从初学者到专家”能力发展逻辑为基础建立测评模型,经多种效度检验证明有较高的评价质量,其情境化的开放性试题也被企业和学生所认可。

创新“双高计划”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锦成:您认为应如何创新“双高计划”这一项目,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周衍安:“双高计划”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助力实现真正的发展和创新,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对相关要素进行了更合理的整合。政府部门经常采用项目的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但是由于项目制管理强调处在等级制高位的领导者的理念,实施单位的自主发展意愿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有可能造成项目结束后的懈怠或“项目依赖症”。职业教育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健全的法规、公平的决策、踏实的工作作风等。职业教育项目要想取得更高的质量和效益,在项目设计上应更注重项目目标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项目实施创造更大的灵活性,这需要职教管理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达成。

“双高计划”项目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学习、设计、实施、反思和优化的迭代过程,关键是要在管理者、研究者、实施者(职业院校)和服务对象(企业)之间建立持续、有效的对话。因此应该形成明确的效果链,在项目目标、定期循环和结果评估与反思之间建立系统化的联结。变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过程,高质量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而是对既有人才培养体系重新规划、改革试错并接续优化的成果。同时,变革都具有时代性,具有特定的情境,还需要让项目能落地,具有可操作性。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改革和发展实效。(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

0 阅读:7

新锦成研究院

简介:专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分享最新数据与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