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新双高”要有新内涵、新标准|锦囊

新锦成研究院 2024-09-05 17:26:25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后简称“双高计划”),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在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的5年中,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双高计划”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将持续引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今年5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了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释放了关于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的明确信号。7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从目标定位、遴选标准、实施方式及任务变化四个方面,对“新双高”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即为对此次会议讲话中关于“新双高”内容的整合与分析。

首轮“双高计划”的不足之处

首轮“双高计划”从2019年开始,遴选出了56所学校和141个专业群。五年来,国家、地方、企业三方的投入合计达到了645 亿,全国“双高计划”院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首轮“双高计划”建设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

第一,改善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建设上,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没有显著提升。

第二,“双高计划”院校所属地区对“双高计划”建设的参与度不足,“双高计划”院校服务于地方和所在省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主体性不足。

第三,“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特色化发展不够鲜明,同质化较强。

基于此,“新双高”要有新内涵、新标准。要引导“双高计划”院校由原先的基础好、条件好,转向服务好、支撑好。眼睛向外,教育的小逻辑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思考学校建设是否对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要用学校专业、师资等各个方面提升后的贡献力和服务力来评判“双高计划”建设的成效。

“新双高”与首轮“双高”大不同

一是目标定位。首轮“双高计划”侧重于提升院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自我循环发展。而“新双高”将要求院校从注重自身循环发展的小逻辑,转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大逻辑上。真正把自身改善和循环的能量,转化为服务力、贡献力,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遴选标准。目标定位发生变化,遴选标准也理应全面升级。新的遴选标准将围绕五个核心维度展开,即社会需求适配度、基础条件支撑度、目标措施达成度、政策机制与投入保障度、建设成效贡献度。遴选标准的变化意味着,单纯注重内部建设的院校在“新双高”遴选中将不占据优势,如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缺乏有效支撑、难以达成既定目标或贡献度不足,将很难进入“新双高”的行列。

三是实施方式。首轮“双高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直接遴选,“新双高”则要采用地方、国家级联合体、共同体共同遴选推荐的方式。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提出个性化的申报方案,并自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地方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实际与需求,展开综合评估。这种实施方式将有效提升地方及区域对“双高计划”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参评院校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四是任务变化。要由眼睛向内转变为眼睛向外。职业院校要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区域战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大国外交布局体系建设、民生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发展需求。只有真有水平、真有特色、真有贡献的院校才有机会进入“新双高”行列。

“双高”到“新双高”的演进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新双高”的新要求不仅为高职院校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也将会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新担当。瞄准新一轮“双高计划”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定位,自觉肩负起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责任,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与推动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

0 阅读:250

新锦成研究院

简介:专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分享最新数据与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