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的时候,曹丕正式称帝了,从这时候起,天下就形成了三分的局面。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呢,除了西晋曾有过那么一段短暂的统一时期之外,整个华夏的历史可以说是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混战状况之中哦。在这漫长的混战岁月里,中原大地那可真是到处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到处都是战乱纷飞的景象呢。
魏晋时期长达369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刘裕是有希望完成统一天下这一伟大壮举的。刘裕此人颇具才能与雄心,在当时的局势下,有着向统一天下迈进的一定优势。然而,世事难料啊,他的弟弟刘道规突然病逝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可着实不小,因为刘道规在南朝宋的发展进程中,其实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的。他的离世,就仿佛带走了南朝宋能够统一天下的宝贵机会一般。设想一下,如果刘道规能够再多活10年的话,那局面可就大不一样了。说不定啊,历史上真的就会出现一个实现了统一的“宋朝”。这个“宋朝”要是真能建立起来,那它所取得的成就可不会输给秦汉时期呢。而且,一旦如此,历史的走向也就发生了巨大改变,或许后来也就不会再有隋唐这两个朝代的出现了,整个中国历史的篇章都将被重新书写啦。
一、刘道规综合能力强悍,可以起到替代刘裕的作用,执掌北府系
遥想过去的岁月,刘裕那可真是相当厉害,他在战场上披挂着金戈,骑着披甲的战马纵横驰骋,那气势简直如同能把万里江山一下子都给吞掉似的,威猛得犹如老虎一般,所以他还得了个“帝王收割机”的称号呢,由此可见他的军事能力是极其强悍的。而且呢,在史学家吕思勉的眼中,李世民也就是个比较普通的帝王罢了,和刘裕相比的话,那可差得远啦。
刘裕在军事方面的能力那可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是处在天花板级别的。不过呢,在政治方面,特别是在用人这件事情上,他就存在着不足之处啦。而刘道规呢,他属于综合型的人才哦。就是说,他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并且都能有所发展,虽然在每一个单独的方面,都算不上是最强的、最顶级的那种程度,但胜在全面,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均衡呢。
在公元403年12月的时候,桓玄做出了篡位称帝的举动,并且建立起了一个叫做“桓楚”的政权。到了第二年年初,刘裕开始行动了,他在京口这个地方悄悄地和北府系的诸多将领进行联络,其目的就是要准备动用武力去攻打京师,从而把桓玄以及他所建立的势力给消灭掉。
刘裕当时制定了这样一个方案,那就是让京口、广陵、建康、历阳这四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以此形成三面夹击的态势来对付桓玄。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建康和历阳这两个地方所开展的起义行动最终都失败了。不过呢,刘道规在广陵那边的行动倒是取得了成功。他对青州刺史桓弘发起了突袭,并且大获全胜,就这样成功消灭了桓氏在当地的力量。之后,刘道规便渡过长江,顺利地与刘裕会合到了一起。
刘道规对桓弘发起突袭行动,整个过程那叫一个迅速,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他在这次行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胆识,那是相当过人的;所呈现出的魄力,也是十分不凡的;还有他所具备的能力,同样很出众。而这些方面呢,其实都和他的兄长刘裕极为相似。
话说有兄弟二人一同出征作战,其中刘道规表现得格外英勇,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在那场激烈的覆舟山之战当中,刘道规率领着军队与桓玄的兵马展开了殊死较量,最终成功击败了桓玄多达4万的兵马。取得这场关键胜利之后,刘道规乘胜追击,迅速挥师攻入京师。要知道,从桓玄称帝到发生这一系列事情,时间才过去了仅仅不过3个月。在刘道规如此迅猛的攻势之下,桓玄根本无力抵抗,只能狼狈地逃离建康这座都城了。
话说刘道规在取得一场胜利之后乘胜展开追击行动,这追击的成果那是相当显著。在桑落州这个地方,刘道规又一次狠狠地打垮了所谓的“楚军”,这一下可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紧接着,刘道规一鼓作气,成功攻克了浔阳,之后又顺利拿下了江州。在这样的攻势之下,桓玄可就招架不住啦,只能灰溜溜地逃到荆州去躲避起来。而刘道规呢,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和刘毅、何无忌等人一起,沿着江水逆流而上。当他们来到鄂州的时候,又与“楚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一战直接消灭了足足2万的“楚军”兵力。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桓玄实在是没了立足之地,只好继续逃窜,最后逃到了四川。可即便逃到了这里,他也没能逃脱厄运,最终被自己的部将给处死了,落得个如此下场。
桓玄称帝这事儿啊,满打满算起来,前后还不到半年的时间呢,就被刘氏兄弟给收拾了。这其中刘道规那可是立了相当显赫的功劳哦。不过呢,刘道规很有大局观,他为了防止北府系内部产生矛盾并且进一步激化,就非常大度地把自己所立的那些功劳,都推给了刘毅还有何无忌呢。
在“桓楚”政权灭亡之后,刘道规出任了荆州刺史这一要职。他上任后,着力剿灭桓氏还留存着的残余势力,通过一系列有力的举措,使得那些曾经兴风作浪的桓氏余党渐渐被清除干净。不仅如此呢,刘道规还特别重视当地生产的发展。他积极推动各项有利于生产的政策和措施的施行,在他的努力之下,荆州的经济状况开始慢慢复苏了起来,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大家心里都踏实多了,人心也就此安定下来。另外,刘道规在团结北府将领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他深知这些将领的重要性,所以对王镇之、檀道济、到彦之等将领都予以重用。他给予这些将领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也正因如此呢,刘道规深受将士们的拥戴,在军队当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在当时,有镇守襄阳的鲁宗之,刘道规为了稳定上游的局势,便极力去和鲁宗之搞好关系。后来,遇到了卢循、徐道覆引发的乱世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道规与鲁宗之携手并肩一同作战。在共同作战的过程中,他们二人相互配合、彼此支持,由此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凭借着这份情谊以及二人的通力合作,最终顺利地平定了这场叛乱。
在公元409年的时候,刘裕发起了北伐南燕的军事行动呢。他带领着军队与南燕的鲜卑骑兵在中原这片大地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一番征战之后,竟然把南燕给灭了国呢。可就在这个时候,卢循和徐道覆瞅准了刘裕率兵外出作战、后方相对空虚的时机,在岭南地区发动了叛乱。他们的动作可不小呢,一下子就攻取了江州这个地方,而且还把何无忌给消灭掉了。不仅如此,他们又对上了刘毅率领的3万大军,经过一番交战,直接把这3万大军全部给歼灭了,可怜的刘毅最后也只能独自一人逃脱了性命呢。
在卢循、徐道覆发起叛乱的时候,刘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可谓是腹背受敌,下游的局势那叫一个混乱不堪。当时呢,徐道覆曾提出一个建议,就是直接去攻打京师。要是卢循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的话,那后续的情况可就很难预料了,胜负的天平会倾向哪一方还真不好说,就连刘裕想要在这种局面下实现逆袭,恐怕也是极为困难的事儿呢。
话说当时,卢循和徐道覆采取了分兵的策略,并且决定暂时放缓对京师发起攻击的步伐。而另一边呢,刘裕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他把步兵留在原地,自己则亲自率领着好几千的骑兵迅速朝着南方进发,很快就进入到了京师之中。一到京师,刘裕便马不停蹄地开始部署各项防御相关的事宜,积极做好应对准备,之后更是亲自投身到与叛军战斗的行动当中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后秦的姚兴派出了苟林率领着多达两万的骑兵一路往南进发,他们的目的呢,是要和谯蜀以及桓谦联合起来,一起对荆州形成夹击之势。这下可把刘道规给难住啦,他一下子三面都面临着敌人的威胁。在荆州内部呢,大家心里都特别慌乱,好多人一看这形势,心里就打起了投降的主意。而刘裕呢,在这种情况下,却没办法给刘道规提供支援,刘道规只能独自去应对这艰难的局面喽。
要知道啊,在那种情况下,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呢。这其中啊,刘道规的表现那可真是相当出色,和刘毅、何无忌比起来,简直强出太多啦。刘道规当时可是充分利用了自己处在相对内线的优势哦。就凭借着这个优势呢,他迅速出兵去迎战谯蜀以及桓谦这一路的兵马。在交战过程中,刘道规指挥有方,行动果敢,最后成功地把这路兵马给彻底打垮啦,真的是很厉害呢。
桓谦在作战过程中遭遇了兵败的情况,之后他就去投奔苟林了。这个时候呢,秦军还没来得及把防御的布局安排妥当,就被刘道规瞅准时机给消灭掉了。把秦军消灭之后,刘道规紧接着就把自己这边的主力部队集合起来了,因为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徐道覆率领的足足有3万之众的大军呢。然后双方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这场大战可是持续了好几天的时间,最终刘道规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出色的指挥,成功地把徐道覆的这3万大军也给消灭掉了。而这一系列的胜利呢,可是为最终平定叛乱取得胜利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卢循、徐道覆引发的那场动乱之中,刘道规的表现那可真是太突出啦,简直就是仅次于刘裕的厉害角色呢。当时的情况可是相当严峻,他三面都面临着敌人的威胁,而且最为艰难的是,根本就没有任何支援可以依靠哦。但就是在这样极为不利的局面下,刘道规居然有能耐把这些敌人一个一个地都给击破了。就凭这,不得不说,刘道规真的不愧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名将。
很可惜,刘道规在412年就英年早逝了,当时他仅仅只有43岁。要知道,刘道规的病逝,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所产生的政治方面以及军事方面的影响,那可是和南朝能不能最终统一天下紧密相关的呢。
二、刘道规病逝,荆州混乱,刘裕错过太过时间,以及可用之人
在卢循、徐道覆之乱得以平息之后,刘裕在接下来将近7年的时间里,都未曾再对外发起战事。那个时候,刘裕的威望可谓是如日中天,一路高涨,而且在北朝方面呢,也不存在能与他抗衡的对手啦。
后秦时期的皇帝姚兴啊,其实也就那样,能力水平比较一般。面对刘裕的时候,他可不敢与之正面交锋、一较高下呢。而且啊,就连赫连勃勃他都没办法搞定,在与赫连勃勃的对抗等事宜上显得很是无力。再说说陇西地区的那些所谓的“诸凉”势力吧,它们,也就是在局部搞一些小规模的活动,闹不出什么大动静,跟前面提到的那些势力相比,实力差得远了,根本就称不上是能与刘裕相抗衡的对手。
北魏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强国,它的鲜卑铁骑那战斗力可不容小觑呢。不过呢,在409年的时候,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竟然被自己的儿子给处死了,这对北魏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变故。之后的明元帝呢,他的能力也就处于中等水平吧,和刘裕相比的话,那可真不是人家的对手。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刘裕发起了北伐姚秦的军事行动。当时的战场上出现了颇为精彩且极具影响力的一幕,刘裕仅仅凭借着三千兵马便巧妙地布置出了“却月阵”这一阵法。要知道,他们所面对的可是多达四万的鲜卑骑兵,双方兵力悬殊极大。然而,就是在这样看似实力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刘裕凭借着“却月阵”的精妙运用以及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地击败了这四万鲜卑骑兵。从这件事当中,就完全能够充分地说明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当时的北魏,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成为刘裕的对手,刘裕在军事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才能实在是太出众了。
拓跋珪啊,那可是被人称作成吉思汗的“原型机”呢,其武力方面的厉害程度那是毋庸置疑的。还有拓跋焘,同样也是少年帝王当中相当出众、很有能耐的一位呢。就在这个时候,拓跋珪不幸被杀了,而拓跋焘呢,还尚未长大成人。这样的一个形势,对于刘裕来讲,那可真的是上天赐予的绝佳机会。
那么,刘道规因病去世这件事,和刘裕能不能把握好“时间”有没有关联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要知道,如果刘道规没有病逝的话,刘毅压根就没有担任荆州刺史的资格。如此一来,刘裕也就不用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平定刘毅的叛乱了。
在当时的局势下,刘道规若是在世,那刘毅可就真的算不了什么啦。刘毅呢,他的资历确实是比较老的,在诸多事务中也算是有一定的经历和地位。然而,经过卢循、徐道覆发动的那场叛乱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场乱事使得刘毅失去了原本直属他的部队,要知道,对于一个将领来说,直属部队那可就是相当重要的力量支撑,没了这股力量,很多事情都难以开展了。而且,这场叛乱还让他在众人面前威望尽失,原本积累起来的名声和影响力一下子就没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有底气去和刘氏兄弟一较高下、公然叫板呢?根本就不具备那样的条件。
说起司马休之造反这件事,真的是没什么可多说的,实在是不值一提呢。司马休之这人吧,能力也就那样,比较一般化。不过呢,他有个盟友叫鲁宗之,鲁宗之带领的襄阳军团那可不得了,战斗力超强,在当时可是北府兵强劲的对手。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刘裕在应对的时候可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呢。
鲁宗之之所以会支持司马休之,原因在于刘裕当时在大力清洗异己势力,这让鲁宗之不禁担心自己也会被刘裕给消灭掉。不过呢,只要刘道规还活着,鲁宗之心里就会觉得踏实,会有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鲁宗之其实是可以成为刘裕能够依靠的一股力量的,如此一来,司马休之就算想要闹事,那也闹不起来。
刘道规离世之后的5年时间里,刘裕一直都没闲着,他要么就是正在去征讨荆州的途中,要么就是已经在荆州展开征讨行动了呢。他一门心思地忙着去消灭那些跟自己不对付的异己势力。就因为他把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了,结果呢,就错过了那个对于北伐来说最为合适的“窗口期”。而这一错过呢,可不得了啦,对后来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呢。
要是能多给刘道规10年的时间,那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要知道,当时若刘道规能有这额外的10年,凭借其能力很可能稳稳地将荆州掌控在手中。如此一来,刘裕这边就能够提前展开军事行动去消灭谯蜀政权。在解决了谯蜀这个后顾之忧后,刘裕便可以毫无阻碍地出兵向北征伐中原地区了。在北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之前沦陷的失地一一收复回来,而且还能顺带完成那“禅代”的重要任务,进而顺利地建立起宋朝政权啦。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裕有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依靠,那便是刘道规。要是顺着历史正常发展的脉络来看呢,当刘裕成功拿下关中,把姚秦给消灭掉之后,按常理来说,被安排去镇守长安的就应该是刘道规呢。而且,如果是这样的安排,像王修、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这些将领呢,也就不会陷入那种让人惋惜的内斗局面啦。毕竟刘道规在的话,或许很多事情就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将领们也能各安其职,不至于发生后来那样的内耗情况。
就这样,刘裕能够安心地返回江南地区了。回到江南后,他成功取代了东晋政权,进而建立起了“宋朝”。随后,刘裕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安排刘道规率领军队出兵作战。此次出兵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去消灭赫连勃勃的势力。要是能够达成这一目标,那就可以彻底将关中地区掌控在自己手中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河西一带的“诸凉”势力进行招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来实现对西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呢。
刘裕和刘道规打算拿下西北,为此他们采取了分兵出击的策略,两路出兵去夹击北魏。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即便刘裕没办法把北魏的鲜卑骑兵全部消灭干净,但起码也有很大的可能把这些鲜卑骑兵从河北地区给驱逐出去,让他们只能退回到雁门关附近待着。等完成了这一步之后呢,刘裕还有后续的计划。他打算去联合草原上的柔然骑兵,然后和柔然骑兵一起,形成南北两个方向对北魏进行夹击之势。到了那个时候,北魏的拓跋鲜卑可就没多少选择余地啦,恐怕就只剩下逃回草原这一条路能走喽。
北魏逃窜至草原地区后,便与柔然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争斗。在它们相互厮杀的过程中,北魏已经无暇再对中原地区构成什么威胁啦。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呢,刘裕就有了相应的举措哦。他可以要求河西一带的那些“诸凉”势力前往京城来,并且让他们把所占据的土地交出来。要是这些“诸凉”势力不按照要求去做的话呢,刘裕可就要动用武力去将他们给消灭掉啦。
在成功搞定了“诸凉”这些地方之后呢,刘裕紧接着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他安排王镇恶、朱超石、朱龄石等一众勇猛无比的将领,率领大军踏上了远征西域的征程。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路途遥远且充满了各种未知的艰难险阻呢。但这些将领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个个本领高强,他们带着使命出发了。而这次远征西域的目的十分重要,那就是要重新把丝绸之路给打通。丝绸之路在以往那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呢,对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只是之前因为种种原因,它的畅通受到了阻碍。当王镇恶他们成功完成这次远征任务,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后,整个局势就大不一样啦。这时候的刘裕,凭借之前一系列的功绩以及这次打通丝绸之路的壮举,基本上已经把两汉时期的疆域给恢复得差不多啦。可以想象一下,要是照着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刘裕所建立的这个“宋朝”,那可真的会成为一个无比强盛的时代呢,各方面都会蓬勃发展,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情况发生了重大转变,起因是刘道规的病逝,这一变故使得原有的局势全然改变了。在此之后,刘裕花费了长达5年的时间着力去整顿内部的各项事务。待内部整顿完毕,他便开启了北伐姚秦的征程。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北伐的过程中,刘穆之竟然也病逝了。这一突发事件对刘裕的计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刘穆之一直以来在诸多事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这一离世,刘裕身边顿时少了一个得力帮手,很多事情都变得棘手起来。无奈之下,刘裕只好安排刘义真坐镇长安,可没成想,这一安排却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刘义真坐镇长安,关中系将领和北府系将领之间不知为何产生了诸多矛盾,最终竟然发展到相互厮杀的严重地步。如此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好不容易拿下的关中地区得而复失,之前为了攻取关中所付出的诸多努力也都付诸东流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在丢掉关中之后呢,刘裕就一心忙着筹备称帝的相关事宜啦,所以也就腾不出工夫去进行北伐了。时间来到了422年,这时候刘裕原本是策划着要开展北伐行动的,可天不遂人愿,他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件事了。结果就是还没等大军出征取得胜利呢,刘裕自己就先离世了,享年60岁。之后,刘义符便继承了皇位。
在公元424年的时候,有徐羡之等四位担任辅政大臣的人,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动,那就是把少帝刘义符给处死了。而就在这同一时期呢,北方的北魏瞅准了机会开始向南进发,并且成功夺取了河南的四个镇,就这样,北魏在局势上一下子就占据了主动地位。从这之后,南朝宋这边就陷入了内部争斗的混乱局面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也正因如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南朝宋又接连丢失了淮北以及山东这些地方,如此一来,它的疆域范围就比之前大大地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