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比安禄山强,多给他2年时间,取代唐朝概率很大

静心历史事 2025-02-22 16:08:57

公元761年的时候,史思明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还颇为自信地说道:“只需再给我两年的时间,我定要把唐朝给灭掉,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可谁能想到呢,没过多久,他的儿子史朝义就抢先采取了行动。史朝义竟然干出了弑父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通过这种残忍的手段夺取了权力。就这样,史思明满心的抱负还没来得及实现,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儿子,从此便彻底与问鼎中原的机会无缘了。

公元758年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军队向东出征啦。他们和安庆绪的军队在陕州以及洛阳这两个地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呢,双方那可真是杀得难解难分。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瞅见安庆绪眼看着都快要支撑不住、走向灭亡啦。于是呢,史思明就做出了一个举动,他主动向唐朝表示愿意归顺。唐朝这边呢,也就接纳了他,还授予他范阳节度使这么个官职。可谁能想到,史思明这人心里头其实在暗暗谋划着再次起兵反叛的事儿呢。

唐朝当时处于怎样的一种状况呢?其实是颇为虚弱的,而且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些情况都被史思明给看得明明白白的。就拿安庆绪战败这件事来说吧,那时候安庆绪麾下所剩的兵马都不到1300多人了,按常理来说,唐军完全有机会乘胜追击。可实际上呢,唐军并没有这么做,这是为啥呢?原来是因为唐肃宗当时正忙着去迎接唐玄宗呢,就因为这个缘故,唐军居然就此停战了,而且这一停就是整整一年的时间呐。

当时啊,没有能成功抓住战机,结果安庆绪就如同死灰复燃一般,又重新开始行动,把河北各地都给夺取了回去。他还对那些叛将的资源进行了一番整合呢,这么一来,他手下的兵马一下子就扩充到了十几万之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唐肃宗决定再次出兵去征讨安庆绪。这次呢,任命了宦官鱼朝恩作为监军,然后大军就向着河北那边进发了。

当时,唐朝派出的军队号称有60万之众呢。这其中,有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仆固怀恩等多达9位节度使亲自上阵指挥作战。这支大军气势如虹,在行进途中那可真是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力量。最后啊,大军顺利抵达并将邺城团团围住,要知道,这邺城可是安庆绪的总部所在之地。

在那段风云变幻的时期啊,郭子仪和安庆绪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搏杀。而此时的史思明呢,却在一旁持观望的态度,对于朝廷下达的出兵诏令,压根就没有遵照执行。唐肃宗心里打着小算盘,他满心希望史思明能够率领骑兵往南进发,去攻击叛军的后路,如此一来,便可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给叛军来个沉重打击。可这史思明,他有着自己的一番考量呢。表面上,他好像对朝廷的命令唯命是从,可实际上却是阳奉阴违,根本就没按照朝廷期望的那样去做。

史思明打着平叛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向唐朝提出索要粮饷的要求。他借着这个由头,不断扩充自己的兵马规模,以此来积蓄力量。然而呢,他嘴上说着要平叛,实际上却压根不见有南下采取实际行动的迹象。就这样过了一年的时间,史思明的兵马数量得到了大幅扩充,足足增加了13万人之多。在这扩充后的队伍里,有5万属于精兵,他们的战斗力那可是相当强悍的,不容小觑。

安庆绪陷入困境之后,便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派遣丞相阿史那承庆以及张忠志(也就是后来的李宝臣)前往范阳去请求援助。这两人接到命令后,便动身前往范阳。到了范阳之后,史思明对他们倒是表现得极为热情,专门设宴款待二人。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看似友好的宴会进行过程当中,史思明突然翻脸,下令将阿史那承庆和张忠志给抓捕起来了。不仅如此,史思明还顺势收编了他们带来的足足五千兵马。做完这些之后,史思明又有了新的盘算,他凭借着收编这些兵马这件事,转头就向唐朝索要赏赐去了。

唐肃宗时期,史思明和叛军之间有着暗中的联系,这件事让唐肃宗心里很是不满。就在这个时候,李光弼瞅准了时机,向唐肃宗进言说:“陛下,那史思明这人可实在是靠不住啊,他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反叛朝廷呢。依臣之见,您要么允许我带兵前往范阳,直接把他给剿灭了;要么就派刺客前去,采取行动对付他,也好绝了这后患。”

唐肃宗对史思明那种首鼠两端的态度极为反感,于是就派出了刺客去对付史思明,可没想到这史思明也不是好惹的,刺客不但没能成功,反而被史思明给反杀了。这么一来,唐肃宗和史思明双方的关系就变得恶劣起来了。史思明得知此事后那是勃然大怒啊,随后就向皇帝上奏说道:“陛下,我希望您能把李光弼给杀了,要是不这么做的话,那我可就要带着兵前往太原,自己采取行动了。”

李光弼和史思明那可算是一对劲敌,两人之间常常相互较量,就像在不断地掰手腕一样,彼此的仇恨那是相当深呢。就说史思明投降这件事儿吧,当时李光弼心里就琢磨着,这人肯定靠不住,以后必定还会再次叛变的。可李光弼就算心里这么想,也没办法,因为唐肃宗根本就不听他的劝告呢。结果呢,还真就如李光弼所料,后来史思明果真又叛变了,这事儿还真就这么应验了。

在公元759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唐军把邺城给围困起来了,这一围就长达4个月之久。长时间的围困作战,使得唐军将士们一个个都累得筋疲力尽了,精神上也难免就放松了戒备。就在这个时候呢,史思明这边有了动静。原来啊,安庆绪许诺要把“大燕”皇帝的宝座让给史思明,史思明一听有这好事,立马就行动起来了。他迅速率领着自己的兵马从范阳这个地方往南进发,一路上接连夺取了邯郸、真定等地,如此一来,就和那些叛军形成了一种互相呼应的态势呢。

李光弼向皇帝呈上奏章,恳请道:“恳请陛下准许臣率领兵马前往真定,对史思明实施围攻之势,如此一来,便能让史思明不敢轻易有所行动,而在这样的局势下,安庆绪必然会遭遇战败的结局。”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唐肃宗并没有应允李光弼的这一请求。不仅如此,当时鱼朝恩还在一旁诸多掣肘,对李光弼的行动等进行多方干扰阻碍。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光弼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徒叹奈何。

当时的唐军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缺乏统一的指挥,各个部队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的状态。而史思明呢,他可是个很会抓住战机的人,看到唐军这样的情况,立马就派兵去截断唐军运送粮草的通道,还不断地对唐军的后方进行袭扰。就这样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唐军这边的士气变得越发低迷了。这个时候,史思明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他给郭子仪等人写了书信,在信里和对方约定好了具体的时间,要和唐军来一场决战。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唐军对外号称拥有60万的兵力,他们在邺城的北面摆开了阵势。而另一边呢,史思明这边安排田承嗣作为前锋,自己则亲自率领着5万骑兵,气势汹汹地朝着唐军冲杀了过去。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唐军这边的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人分别带着各自的队伍从不同的路线展开攻杀行动。可没想到的是,叛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这一番交战下来,唐军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是被叛军狠狠地迎头痛击了一顿。在这场激烈的战斗当中,唐军里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也就是李嗣业,不幸在沙场上阵亡了。

在那场激烈的战斗当中,李嗣业不幸阵亡了,这一情况使得唐军的阵脚一下子就出现了松动。而敌军史思明呢,非常狡猾,他指挥着契丹骑兵悄悄地绕到了唐军的后路,然后和正面的部队一起对唐军展开前后夹击。在这样猛烈的攻击之下,王思礼所率领的那部分唐军首先就支撑不住,溃败下来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郭子仪得知情况后赶忙带着部队前来救援。可谁能想到呢,部队还没来得及列好阵形,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就席卷而来。这风暴来势汹汹,唐军顿时乱了阵脚,士兵们惊恐万分,纷纷丢下身上的盔甲、手中的兵器,然后朝着四面八方慌乱逃窜。就这样,整个唐军完全陷入了崩溃的局面,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

在历史上的邺城之战中,出现了这样一番局势。史思明可是相当有心机啊,他把唐朝这边以及安庆绪那边都给麻痹了。就这样,唐朝和安庆绪双方相互厮杀起来,这一打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呐。而史思明呢,他却躲在范阳那个地方,安安稳稳地养精蓄锐,就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呢。结果呢,那多达60万的唐军在这场战役里最终崩溃了。随着战局的发展,河北这片区域又再次沦陷了,被史思明给占了去。而且啊,史思明还顺势夺取了洛阳城,这一系列的变故可真是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呐。

话说李光弼在作战过程中选择了退守河阳这一策略,在河阳那里成功地击退了史思明的进攻。可接下来呢,唐肃宗却硬是要求李光弼带兵出关去追击敌人。这一追可就出问题了,结果他们不小心中了敌人的埋伏。这一下可不得了,李光弼所带领的部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呢。而另一边,史思明这边可就顺势而为了,直接就一路杀到了陕州。这个时候再看整体局势,那是相当危急。潼关作为重要的要塞,兵力却少得可怜,关中地区呢,也已经到了无兵可以调用的地步了。更要命的是,吐蕃那边还在那里跃跃欲试,有要趁机有所动作的态势,整个局势真的是万分不妙,让人忧心不已。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唐军的主力部队遭遇了惨败,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与此同时,安庆绪也被处死了。在这样的局势下,史思明可是占尽了上风呢,他不但成功登上了皇位,还把局势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按照正常的发展,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的话,凭借史思明当时的势力和所占据的优势,他极有可能会迅速地朝着长安进军,一路杀过去。要是真到了那一步,唐朝可就危险啦,面临灭亡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然而,世事难料,史思明最终却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这一系列的行动,唐朝也就暂时躲过了这一劫呢。

史思明对史朝义并不喜爱,心里盘算着要将史朝清册立为“储君”呢。这可让史朝义心里犯了嘀咕,他深知一旦史朝清被立为储君,自己的性命恐怕就堪忧了。于是,史朝义决定先下手为强,来了个弑父夺权的举动,随后便登基称帝了。在史思明临死之际,还直言对史朝义说道:“你,先别着急动手杀我。留着我这条命,等咱们到了长安之后再动手杀也不迟嘛。你要是现在就把我给杀了,咱们内部肯定会乱成一团糟的,到时候想要夺取天下,那可就没指望、没希望喽。”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史朝义把他的父亲史思明给杀害了。然而,史朝义自身在叛军当中并没有足够高的威望,如此一来,叛军内部便又一次陷入了激烈的争斗、火并之中。而就是在叛军内部混乱的这段时间,唐军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时机,得以好好地进行整顿,重新积聚力量,为后续的行动做好了充分准备。就这样过了两年,史朝义在战场上遭遇了失败。之后,他还被自己的部将李怀仙一路追击,陷入了绝境。最后,史朝义在树林之中选择了自缢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此,持续许久、给社会带来极大动荡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评价,说史思明相较安禄山而言其实是更为厉害的。怎么个厉害法呢?就是假如史思明没有被他自己的儿子给杀害的话,那么在当时的那种局势下,是极有可能会达成灭掉唐朝这样一个结果的。也就是说,按照《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看法,史思明所具备的能力和影响力,是足以对唐朝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甚至存在将唐朝覆灭的极大可能性,只可惜最后因为被儿子所杀,这一系列后续的情况也就没能够发生了。

所参考的书目是《旧唐书》。

0 阅读:17
静心历史事

静心历史事

欢迎关注!